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冷戰結束后美國在歐洲保留了6個核武基地,比利時克萊訥-布羅熱爾基地就是其中一個。然而,原本應該重兵把守的克萊訥-布羅熱爾基地竟然被一群示威者“侵入”,讓美國人著實出了一身冷汗。美國媒體批評稱,軍備如此松懈,萬一進入基地的是恐怖分子怎么辦?
美國原子能科學家聯合會2月4日最先披露稱,近日,一群歐洲的和平主義者在光天化日之下翻越雙重圍欄,闖入克萊訥-布羅熱爾基地進行示威,在一小時里如入無人之境,直達距離地下核武庫只有咫尺之遙的基地中心。當示威者已經拍攝了大量錄像,足足示威了1個多小時后,才終于遇到一名保安,被驅逐出基地。美國核專家克里斯滕森驚呼,倘闖入基地的不是和平示威者,而是恐怖分子,后果可就嚴重了,因為這個基地部署了10至20枚B-61型空射戰術核導彈。
克里斯滕森還透露,2008年6月,美國空軍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部署了美國核武器的歐洲基地,安全標準都不符合美國規范,但這些調查遭到以荷蘭為首的幾個歐洲國家的強烈質疑,最終迫使美國政府派出獨立調查組,并隨后向美國國會作證稱,歐洲的美國核武器“是安全的”。 但事實似乎并非如此:一名示威者稱,克萊訥-布羅熱爾基地的圍欄不但防衛稀疏,而且居然有洞,他和同伴曾多次鉆洞入內,觀察地形,而這個面積達450公頃的基地僅有130名士兵把守,人手根本不夠用。
“入侵”事件給美國媒體提供了批評歐洲的新炮彈。2月9日,美國環球戰略網批評說,軍隊在歐洲成了解決就業的部門,讓軍人混口飯吃比維持戰備更重要。文章還嘲諷歐洲政府在軍費上太摳門:美國一名軍人每年開支高達35萬美元,而比利時僅10.8萬美元,英國是19.4萬美元,法國更糟糕,才8.4萬美元。如此“低”的人員費用,很難指望他們能保持良好的狀態。
實際上歐洲也有一肚子苦水。如今美國在歐洲共有6個核基地,核彈頭約200枚。由于冷戰結束,大多數部署核武器的歐洲國家都不愿核武器繼續在本國部署,因為遭到敵國核攻擊的可能性變得很低,而外國核武器在本國部署,不僅需要和美國分擔很大一筆開支,而且容易引發民族主義情緒的反彈。比利時、荷蘭、德國都多次表示,希望美國核武器早些離開。如今出了這樣的安全問題,這幾個國家正好有了新的“逐客”理由。因此氣歸氣,美國人除了打打口水仗也著實不敢采取什么行動,除非他們自己也想早點“回家”。▲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