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胡 浩
盡管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已塵埃落定,但世界關于氣候變化問題的爭論還在繼續。中國有關專家認為,不僅全球變暖的原因和趨勢還有待研究,而且在最熱門的碳排放權分配問題上必須考慮各國歷史排放、人均排放和發展階段的差異,發達國家主導的方案實際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平等條約”。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日前表示,所有發達國家都出現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高峰期。美國在1973年、英國在1971年、德國和法國在1979年分別達到人均排放高峰,這些國家在發展中都經歷過碳排放的高速增長期,美國在1901年至1910年的人均二氧化碳年排放增長率平均為5.04%,德國在1947年至1957年為9.89%,日本在1960年至1970年高達11.98%。丁仲禮說:“因此要發展就難免排放,排放問題本質上就是發展問題,排放權即發展權。”
關于二氧化碳減排,目前國際上有多種方案,絕大多數是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學者提出的。丁仲禮認為,“這些方案不但沒有考慮歷史上1900年到2005年期間發達國家的人均累計排放量已是發展中國家7.54倍的事實,而且還為發達國家設計了比發展中國家大2.3到6.7倍的人均未來排放權。”
他進一步分析說:“這些減排方案從表面上看,發達國家減排量更多;殊不知,在減排話語下隱藏著一個巨大陷阱。”丁仲禮分析說,這個陷阱由6步“邏輯推理”構成:第一步,論證全球溫度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高敏感性;第二步,強調升溫可能對人類帶來的災難性影響;第三步,提出要在本世紀內將工業革命以來的全球增溫控制在2度以內;第四步,計算出不超過2度增溫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為450ppmv(百萬分之一體積);第五步,發達國家率先提出明確的減排目標;第六步,發展中國家不承擔具體減排任務。
“這其中最關鍵一點在于,450ppmv的目標濃度確定后,2006年至2050年期間的排放量就隨之確定。在這個總量中,發達國家率先確定減排比例后,剩給發展中國家的排放量就不多了。”根據丁仲禮的計算,如果接受發達國家提出的25%中期減排目標,中國到2019年就會用完排放權。即使提高到40%,也僅僅將用完排放權的時間推到2021年而已。“這樣的方案將大大剝奪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益,違背了國際關系中的公平正義原則,也違背了氣候變化協議中“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如果這些方案得到實施,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平等條約。”
而針對六步邏輯陷阱中,有關全球將增溫2攝氏度的說法,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錢維宏教授也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人類活動不是全球變暖的主因,本世紀的全球平均溫度最多上升0.6度。他提出,二氧化碳濃度由緩慢增加到快速增加的“拐點”在1950年左右,而全球氣溫從較冷轉到全球增暖期在1850年左右,時間相差百年,因此溫室氣體對氣溫上升的影響還有待研究。錢維宏認為,“人類活動導致全球變暖說”同時缺乏科學的時間尺度基準,僅憑最近幾十年的溫度趨勢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不能預報未來百年溫度變化,而近期趨勢也會受到自然的影響而改變趨勢。到本世紀末,全球平均溫度最多達0.6攝氏度,不可能上升到2攝氏度或更高。▲
環球時報201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