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大海
關于港口經濟資源整合的探討
文/于大海
首先介紹了港口經濟的涵義以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由此說明發展港口經濟的重要性。并從發展港口經濟的重要性著手介紹了港口經濟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在此基礎上從五個方面探討了我國港口資源整合、發展港口經濟的策略。
港口經濟;綜合運輸;資源整合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國的港口比以前更加繁忙。另外,我國擁有廣闊的海岸線,所在的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活躍、世界經濟核心城市分布密集、海洋運輸繁忙,這為我國沿海地區利用本區域的港口優勢,發揮港口具有的輻射帶動作用,更深層次地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利用國際資源發展區域經濟,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港口經濟是指以優良的港口為樞紐,以加工貿易主導型產業為主攻目標,以港口工業與第三產業為支柱,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型經濟模式。是以港口為依托形成的,以物流集中化、產業集聚化為特點的經濟運行方式。
港口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港口經濟的三個主要作用:
1.2.1 港口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的一個時期內,經濟的增長往往集中在一個或幾個主導產業或地區,即經濟增長極。對于臨港區域而言,港口對經濟發展和其他產業具有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已成為推動這些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同時,港口產業的關聯度較高,港口經濟的集聚效應明顯,對于現代工業集聚,形成產業鏈具有促進作用。
1.2.2 港口經濟對內陸腹地經濟的拉動作用
港口的存在促使產業鏈向內陸腹地的延伸,帶動內陸腹地經濟的發展。臨港經濟中許多產業的原材料等靠內陸地區供應,港口經濟的發展可以擴大對內陸地區原料的市場需求。同時臨港區域輸出一些工業制成品到內陸地區,對內陸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另外,港口經濟加速內陸腹地外向性經濟的發展。依托港口作為內外經濟結合點的優勢地位,在港區形成外貿市場是港口經濟發展的又一途徑,外貿市場的建立為內陸地區開辟了新的市場,帶動了內陸地區外向性經濟的發展。
1.2.3 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根據資源經濟學理論,當資源配置不合理時,資源投入的邊際產出會下降。資源配置不合理最主要的表現是資源的短缺與浪費。一種資源的浪費必然伴隨其他資源的短缺。在一個經濟社會中,短缺的資源構成經濟中的有效約束或強約束(瓶頸),而經濟社會活動是以經濟中資源的有效約束進行的。因此,當資源配置不合理造成某種資源的短缺而阻礙經濟活動正常運行或進一步發展。而港口經濟的發展能夠促使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我國港口資源亟待整合。整合港口資源,合理利用資源是緩和我國目前港口通過能力緊缺,是進一步發展港口經濟的必然選擇。合理規劃港口產業布局,做好區域港口發展規劃,重點建設一批具有競爭實力的樞紐港口,因地制宜地發展港口業,建設大型泊位和專業化泊位,特別是加強大型集裝箱、原油、鐵礦石等專業碼頭的建設步伐。加強港口技術改造,推動老港區的調整,優化港區結構。依靠科技進步,拓展港口技術水平和裝港水平。同時要避免港口之間的惡性競爭和不合理的港口建設,杜絕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從國內外港口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港口與臨港經濟互動發展的實現是臨港經濟發展的基礎。港口是發展臨港產業的立足點,依托臨港優勢,臨港產業園擁有了港口的專業化和集中化運輸的物流優勢,另外臨港產業的發展也為港口提供充足的貨源。通過實現港口與臨港產業在運作管理中的有效銜接,可以使港口優勢和臨港產業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整合資源,提高運作效率,進一步促進兩者協調發展。
近年來,港口的大型化、集約化、專業化、多功能及實現綜合運輸的要求成為港口發展面臨的新趨勢。港口必須日益突出碼頭的大型化、專業化,增強樞紐港作用;必須加快大型專業化碼頭建設,提高航道等級;必須完善港口布局,形成大規模的專業化港區,合理布局專業化碼頭;積極拓展港口物流功能。要適應國際港航業發展變化的新趨勢,
港口群內各港口之間的無序竟爭削弱了中心港口的生產規模和競爭力,同時也減弱了中心港口與鄰國樞紐港的競爭能力。另外,又造成重復建設,盲目建設,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這就要求行業組織和政府有關部門出面協調各方,統一規劃,一致對外。就要盡可能避免由于激烈競爭而產生的“兩敗俱傷”和“內耗”,加強港口企業間的協商與合作。
例如,近年來圍繞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江、浙、滬兩省一市在交通部牽頭整合區域港口資源,成立了上海組合港,對我國沿海各個港口進行功能定位,為促進區域港口經濟發展,解決重大跨省市公共基礎建設項目樹立了典范。
從全球港口發展的階段來看,從水陸聯運樞紐的第一代港口,世界港口正發展成為運輸樞紐和工業活動基地的第二代港口,并逐步向全球貨物貿易集散中心和綜合物流服務基地的第三代港口發展。目前我國港口的規模發展迅速,但是港口服務業的發展與國外還有較大差距。例如上海為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用10年多時間實現航運業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口、世界第二大集裝箱港口,而英國倫敦雖然港口、航運等“硬實力”衰退,集裝箱年吞吐量世界排名前100位之外,但其航運服務等“軟實力”卻能長時間保持其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因此,提升我國港口城市,特別是臨港服務業迫在眉睫。發展現代綜合物流管理體系,發展金融以及航運服務業。不僅開展國際中轉、配送、并購、轉口貿易、出口貿易、加工業務等海運及海運輔助業務,更要積極開展與航運相關的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如航運交易、航運咨詢、海事法律、航運融資、航運保險、船舶買賣、租賃、中介以及信息與通訊技術服務,航運教育與培訓等項目。
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港口必須從單一的功能向多功能方向發展。因而,現代港口將會成為一個物流分撥中心;新的加工貿易基地;能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區以及將會成為國際信息服務中心。同時,港口的發展也離不開臨港產業的支撐。通過臨港產業的產業集聚效應和港口的乘數效應,優化地區產業結構布局,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
上海海事大學交通運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