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紫源
閱讀,是老生常談而又常談常新的一個話題。教學的雙方都知道其重要,但落實起來卻往往不是半途而廢不了了之就是支離破碎狼狽不堪。常常先是無限虔誠信心滿滿地打開文本逐頁推進,但隨著時間、精力付出與先前憧憬的目標等相去甚遠,滿腔熱情遭遇低效甚至幾近全無效果的挑戰時,我們大多選擇了退卻、消失。這是事實,也是無奈——簡單而直接的所謂閱讀輕松而自然。
德化一中在今年五月初錄取了一百多位各方面能力較強的保送生組成高一提前班,這是全新的兩個班級。初高中語文銜接的兩個月要選擇什么內容來上?怎么上?于是關于閱讀教學的想法又掙扎地冒了出來:能不能在比較沒有壓力、可以自己安排教學內容之下,構設出迥乎平時閱讀的整體框架,讓學生順利過渡到高中并推進高中階段的自我閱讀?這個想法與另一位任課老師不謀而合。為此,我們安排了幾類課程:晨讀課、作家路遙創作《平凡的世界》的心理歷程、解讀《紅樓夢》和“我讀紅樓”匯報交流課。
每周有三節的晨讀課,我們選取了生活感悟系列——賈祥倫的《樂水》、林清玄的《陽光的香味》、豐子愷的《楊柳》和(英)斯圖爾特·弗蘭克的《二十分鐘》等;生命思索系列——張全民的《敬畏生命》、嶧桐的《生命是一張美麗的網》等;人物思想系列——《奧巴馬就任時的演講》、王人龍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和木蓮的《夜讀帕斯卡爾》等,讓他們朗朗書聲里去感受思想,提高認知。我們認為,在晨讀課時間內給學生一定的任務量是必要的,學生手里可讀的東西很多很多,然而他們常常只是獵奇性囫圇吞棗地泛讀,難以有什么深刻的收獲和思想的沉淀。而現在,手捧精品,或書聲朗朗,或心思筆動,或彼此交流,這實在是值得肯定的閱讀氛圍。
作家離學生似乎很遠,我們時常關心的也只是他們的作品,至于作品背后的故事就不那么關注了,以為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知人論世,是閱讀的關鍵所在,對作家創作的深入認知,是對其作品個性解讀和思考的前提和保證。作品對于讀者不僅僅是文字,更多是文字背后浸透的思想和況味。為此,我們特別選擇了路遙先生《早晨從中午開始——〈平凡的世界〉創作隨筆》供同學品讀。當年從《讀者文摘》里讀到這篇文章之后,就再也無法割舍,我也希望學生能和自己一樣,在記憶里留下作家創作的印記。許多同學都在幾個課時里感受著里面的細節故事而唏噓不已,漸漸地理解了作家創作的艱難歷程。真正意義上的寫作,需要很多沉重的付出,當積累和思考慢慢成熟的時候,作品也就沉淀下來了。精品,它不是金粉豪華的裝飾或者為別人去裝飾門面。于是學生就漸漸明白路遙在發表《人生》之后說的“我感到自己完全被(聲名)淹沒了”,但作為一個清醒的作家,時刻都要意識到 “我不能這樣生活了,我必須從自己編織的羅網中解脫出來”的內在意思。光圈是很能罩著一時的,可是作家必須清醒,讀者也必須清醒,作家不是高高在上地頤指氣使,而是平等地對待眾多讀者?!叭耸怯卸栊詫傩缘膭游?,一旦過多地沉湎于溫柔之鄉,就會削弱重新投入風暴的勇氣和力量。要從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氣氛中,再一次踏進冰天雪地去進行一次看不見前途的遠征,耳邊就不時響起退堂的鼓聲。”這些對讀者理解作品和理解生活應該說都是意義非凡的。閱讀,不是形式上美學一番,或者背誦幾段并以為談資,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而讀懂化蝶的痛苦與美麗。學生明白這些之后,他們的視野慢慢擴大,又主動在課下閱讀了路遙先生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更多有分量的作品,有的在網上嘗試著發表自己“稚嫩而慢慢成熟”的看法。
閱讀,表面理解只是“讀”,但“讀”字浸透出的是對文字、情境、表達、思維、創造的理解和對事物的獨特判斷、對美丑的深刻思考直至思想的逐漸成熟,這些意義都是宏大的?!都t樓夢》是一本大奇書,在中學里涉及的文學名著中沒有比它更難的了。許多學生興奮地告訴我他們早就讀過。我相信,因為這些優秀生大多早年就受到“書”的熏陶,自覺或不自覺地“閱讀”過了。然而,就他們的學習壓力和成長歷程,我更相信他們所謂的“讀過”大多只是蜻蜓點水,按毛澤東同志與攝影記者侯波說的“你要看五遍,才有發言權”的意見,至少他們是不可能好好玩味的。
我們選擇這本書,是基于三個原因:一是要告訴他們什么叫文學。文學似乎離他們越來越遠,先前的童話、寓言故事,他們曾經讀得那么有滋有味,可是現實的快餐文化似乎已經替代了那種細細的品讀,別人嚼過的東西雖然不好吃,但習慣了,味蕾也發生了異變,反而會覺得原滋味的東西不好。我們知道無論是多好的視頻作品,表達的內容雖然直接形象,但卻會讓自己的思維禁錮在別人特定的思想空間里。讀者是另一類作者,我們閱讀教學的使命之一應該是讓學生借此慢慢成熟起來,去接受文學給人真善美的東西。借《紅樓夢》這本書的閱讀教學,我們還想告訴他們,文學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的生活相接軌的。二是要告訴他們像這類大書該怎么讀。因為許多學生在早些時候已經讀了這本書,會表現出得意洋洋或不過爾爾的情緒出來。讀這本書,要耐下心來,細嚼慢咽,反復琢磨,“瞻前顧后”;要學會比較,不同人物如林黛玉和薛寶釵、同一人物如林黛玉在眾人之前和與寶玉獨處之時用筆不同;要注意看似一些閑話實則是作者匠心獨運,主要人物出場的情景巧妙的安排;要調動思維,把《紅樓夢》的人物與事件具體到自己的一張閱讀“網”上,方知千古之奇書所言不謬。一句話,要讀透別人知道的讀出別人沒想到的。三是要告訴他們如何做好讀書筆記。一是摘錄,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方便制作人物典型細節卡片等;二是別人精彩獨到的分析理解;三是自己的思想,允許有前后不同甚至是矛盾的存在,下筆千言還是片言只語都行。然后,綜合一起就一定能寫出有一定分量的讀書心得。福建省近年高考對名著考查的方法,只適宜于強化閱讀階段,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慢慢進入真正閱讀的范疇。當然,這是個涉及各方面的工程,很難一朝一夕就能實現。不過,我相信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真正去閱讀的較那些只讀故事梗概或了解皮毛的會顯現其優勢的。
考慮到時間的問題,我們決定只引導學生細細閱讀前十五回,其后的內容也算是給學生一個更大自我挑戰的空間。事前,先具體闡述閱讀這書的理由,讓多數同學樂意接受。然后布置他們自己去讀《紅樓夢》的前言、相關資料、讀者的評論等等,但告訴他們,不能只是用別人的觀點去驗證內容,不要讓自己的腦袋作為別人的跑馬場。再是要理清人物的關系,這本書人物異常復雜,要能夠嘗試去制成人物關系表。此外,要求他們要借助字典、資料認真體味其中的詩、詞、曲、賦、諺、贊、誄、偈語、歌謠、聯額等,理解它們如何與小說有機融匯在一起,傳遞出一個又一個的謎團——故事情節、人物命運、作者命意等等,這些都給我們帶來無盡而不受時代和時間影響的文化大餐,而這大餐的享用是不能簡單化或淺嘗輒止的,需要我們反復去眺望、回首、俯仰。接著,我們按一回一課時的進度推進教學,以此作為引領閱讀教學的例子。先看回目,再概括主要內容,比較分析人物,領會閱讀應有的要素。特別是要注意那些容易忽視的“閑筆”,因為它很可能會成一把把開啟門戶的鑰匙,走出迷宮方慨嘆其巧妙。進而,讓他們在讀中生疑形成問題。從某個角度看,閱讀沒有疑惑、沒有問題就不是閱讀了。這里所說的問題不能是那些很平面化甚至是低幼到完全可以借助書本現成解決的,而應該是在橫向與縱向閱讀或者與時代背景相勾連時而自然形成的,這一問題很多時候直接指向閱讀的深度?!岸佳宰髡甙V,誰解其中味”的《紅樓夢》就如中國民間的九連環玩具,魅力無窮,充滿挑戰。
我們每周還安排一次“我讀紅樓”讀書交流課,既讓他們去演繹張揚心得,也讓他們提出疑惑,這對他們閱讀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許多同學以人物為線索,表達了自己對薛寶釵圓滑的理解和寬容,言之鑿鑿,令人動容;又有同學認為林黛玉雖然“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卻還是得不到別人的認同原因,不僅僅是“人至察則無徒”更在于她“孤高自許,目下無塵”;比較鳳姐協理寧國府與辦賈母喪事時的巨大反差,溯其因是“才勝德缺”……許多次學生表達的妙論為掌聲所肯定,其對自己的鼓勵和對他人的鞭策作用都是巨大的。當我們把一本書和一個講臺交給他們的時候,信任就成了強大的驅動力,無形的壓力和個性的掙脫交織一起,妙筆生花與口吐蓮花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