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
基于信息技術的英語個性化學習
□唐洪
自主學習或個性化學習是英語學習的立足點。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的深層次整合,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和知識的主人。基于信息技術的大學英語教學,無疑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只有讓學習者體驗整個學習過程,主動探索、發現、搜集、分析相關的信息與知識,才能不斷提高他們的英語語用能力。
信息技術;英語個性化學習;語用能力
2004年1月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提出了明確要求:“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為支撐,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新的教學模式應體現英語教學的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應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尤其要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新教學模式在技術上應體現交互性、可實現性和易于操作性。”[1]
英語信息化教學能夠利用網絡優勢,將文字、圖畫、音頻和視頻結合在一起,把抽象的語言學概念變成容易理解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開放、多元、輕松的校園環境中學習英語。顯然,它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靈活性。
何自然認為:“語用能力可以解釋為運用語言進行得體交際的能力”。[2]可見,所謂語用能力,就是在特定語境中能夠恰當運用言語的能力。學習一門語言自然應該包括培養語用能力。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并不等同于得體性。為了培養大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教師不僅要重視語法,還要重視語境。前者決定了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后者決定了語言表達的得體性。
英語是交際工具。因此,我們可以從交際角度來理解英語綜合能力——尤其是語用能力。交際能力的提出者海姆斯(Hymes)認為,交際能力包括交際中所需要的語言能力及超出語言能力的能力。具體說來,它包含語言能力(語言形式結構系統本身的操作能力)、語篇能力(語言形式結構在語篇中運用的能力)和語用能力(語言形式結構在情景中運用的能力)。[3]在Bachman的模式里,語言能力(languagecompetence)被分成組織能力和語用能力兩部分。前者由“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構成,后者由“施為能力”(illocutionarycompetence)和“社交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competence)組成。施為能力指的是了解交際行為并懂得如何實施交際行為的能力;社交語言能力指的是根據語境恰當使用語言的能力。[4]Leech認為,語用語言能力與社交語用能力構成語用能力。語用能力以語法能力為基礎,既包括正確使用語法規則遣詞造句的能力,又包括在一定語境中正確使用語言形式以實施某一交際功能的能力。[5]
個性化學習,也叫自主學習,它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立足點。學習效果取決于學生的積極性、實踐性和參與性。自主學習的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學習者本身的求知欲與好奇心。總起來看,個性因素在自主學習中有重要的作用。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只有通過個人的實踐,學生才能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語言技能。信息化英語教學能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在封閉的課堂教學環境中產生的消極情緒;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創造交際話題,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我可以建立一個英語聊天室,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聊天。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和表現欲,又有效地培養了他們的語用能力。
網絡技術所具有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即時性、豐富性,能突破時空限制,提供大量的英語信息資源和學習英語的真實語用環境。Krashen認為,只有為語言學習者提供大量可以理解的語言輸入——包括略高于學生現有語言水平的語言輸入,才能對學習者的語言發展產生積極影響。[6]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大量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信息技術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事實上,對真實材料進行觀察和模仿,是了解和學習目的語文化的主要途徑之一。網絡交互式教學將語言學習置于文化情景之中,利用真實語言材料進行文化輸人,讓學生在感受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人際關系、價值觀念、非語言交際手段等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增強感性認識,培養文化敏感性,進而提高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信息化英語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發現式學習(DiscoveryLearning)——或稱探究式學習(ExplorationLearning)、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Learning)。發現式教學法是一種現代啟發式教學法,它是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特點設置問題,讓學習者帶著疑問學習、探索,并且創設情境,提出假設,提示各種可能和各種思考過程,引導學生尋求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計算機的提示一步一步地求解問題、發現和掌握規律。發現式教學法重在過程,而不重結果。顯然,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刻苦鉆研能力、積極求索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當然,自主學習并不排斥協作學習,協作學習是對自主學習的促進和深化,兩者互為補益。
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討論,學生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轉變為主動性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型學習,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者可以跟小組成員研討自己的疑問、收獲和心得。這促使學習者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而增強學習者進行更高層次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因此,學生可以在交互式的網絡平臺上與其他學生自由討論,以達到相互評估、幫助和啟發的目的。建構主義也強調協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的作用。
可見,我們應該既注重教師的主導作用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既注重語言輸入又注重語言輸出,既注重學生的個性又兼顧學生的協作,從而實現網絡自主學習與課堂面授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師生管理和計算機管理相結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信息技術條件下,讓學生形成個性化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學生不同的認知基礎、學習進度、學習目的和自信心,導致了學習方式的差異。基于語用能力的個性化學習真正體現、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幾千年來,中國教育家所追求的“因材施教”,只有以語用能力為著眼點,才會有著落和根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打破了封閉、單一的課堂教育模式,建立開放式、綜合性、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體系,為學生開辟廣闊的時空領域,營造一種理想的教學、學習環境。這有利于發揮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實踐性和創造性,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綜合素質,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語用能力。
鑒于英語學習的主要任務和意義,我們更應該重視取決于一定交際條件的話語意義。語境對交際產生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語境”決定語義,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就不能正確地理解原文的精神實質。語境因素既包括參與者的身份、說話場合、說話的正式程度、交際媒介、話題、媒介、語域和文化差異等客觀因素,也包括參與者的年齡、性別、職業、教育背景、文化素養、性格特征、思想方法、意圖、信仰、心情、價值觀等主觀因素。每個人對語境的設定和假設不同,而且對話語的表達和理解方式迥異。語境因素決定了語用能力,也決定了信息技術與英語課堂教學整合過程中的個性化學習。
建構主義強調語言的學習過程,堅信有效的語言學習不是傳授性的,而是經歷性的。它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心理表征的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所以,我們應該提供學習情境,讓學習者體驗學習過程,讓學習者在交際中學會活生生的語言。因此,我們應該認同學生的個體因素的差異,應該注意情感因素在語言學習中的重大作用,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語用能力。事實上,真正的教育應該按照多樣化的原則培養富有生命力和創造性的自由人,從而使他能夠把自己整合成能夠適應復雜世界并對世界產生積極作用的主體。
為了培養語用能力,教師轉變為課程的設計者、學習的指導者、助學者、督促者、網絡導航者、語言環境締造者和學習策略培訓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主動探索、發現、搜集、分析相關的信息與知識。大學英語的信息化教學強調以學生自學為主體,充分運用信息獲取技術、信息傳輸技術、信息處理技術、信息檢索技術、信息存儲技術、信息顯示技術和信息安全技術等,啟發、引導、點撥、幫助學習者。我們不僅僅提供給學生各種信息,更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去調查研究。而在調查和研究的過程中,學生建構有意義的知識和能力,比如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等。
個性化學習與教師傳授并不矛盾。英語教師要在學習策略和元認知策略方面對學生進行培訓,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特點與原有認知水平設計切實可行的自主學習策略。同時,要監控學生學習的自主學習進程。學生可以通過交互式多媒體網絡平臺決定自己的學習進度、選擇學習內容、進行自我評估。同時,通過信息的不斷反饋,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和方法,以便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我們要讓學生體驗英語的特點,感悟其中的學習規律,學會定向注意,強化自我調控和排除干擾能力,并運用多元化的載體去拓展英語學習的空間;還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診斷和評價,通過自我激勵,不斷進取和創新,進而提高他們的語用能力。
我們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跨越時空的特點和能夠提供豐富信息資源的優勢,構建一個開放式、交互型、個性化的大學英語網絡教學平臺。因為有了智能化、數字化和網絡化的信息技術支撐,我們就能夠創設集圖像、視頻、動畫和聲音為一體的英語教學、學習環境。在英語信息化教學中,我們可以設置模擬情境或者真實場景進行操練,以便讓學生了解語言形式及其語用功能,從而盡量減少語用失誤。
創設基于大學英語信息化教學的理想語用環境,既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語用能力,也可以促進英語個性化學習。在這種語用環境中,學生可以把計算機網絡看成是知識探究工具、情感激發工具與信息交流工具。我們能夠借以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信息素養和文化素養,從而提升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能力。信息技術為大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條件和載體。這既能夠消除外語教學費時低效的現象,也可以緩解外語教育資源嚴重緊缺的問題。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Hymes.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In J.B.Pride&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C].Harmondsworth:Penguin,1972.[4]BachmanLyle.FundamentalConsiderationsinLanguage Testing[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87.
[5]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6]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Longman,1982:33.
責任編輯 何穎萍
本文系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五批立項項目(編號:2008W02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資源項目(編號:桂電教200735)成果之一。
唐洪(1965-),男,廣西桂林人,碩士,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國際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論與跨文化交際。
G712
A
1001-7518(2010)15-0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