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麗 童松輝
寓德育于職業教育各科教學之中
□王燕麗 童松輝
探討在教學過程中,德育教學的首要地位、德育教育在職業教育各科教學中的可行性;德育于各科教學對雙師素質的要求;德育于各科教學的策略。
德育教育;各科教學;雙師素質
職業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變革”,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1]我們的職業教育工作必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從職業教育的學校德育工作規律來看,調動廣大教師員工的積極性,提高德育教育的自動性,寓德育于職業教育各科教學之中,是職業教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
我們要看到職業教育學校德育工作是處在一個首要的、特殊的、不能替代的地位。因為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學校教育工作是一種精神生產,是育人的工作,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五方面都得到發展的過程中,德育始終是處在首要的和獨立的地位。那種“以智育代德育”、“重智育輕德育”的做法,實際上是有意無意地否定德育的首要和獨立地位,因此,我們對此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把德育教學放在學校教育的首要地位來抓。
所謂德育教學寓于各科教學,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在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的同時,充分挖掘學本學科中所蘊含的思想道德成分,并通過與教學的過程引起學生的內心的體驗,引導學生實現學科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和道德情操的提升。德育教學寓于各科教學的可行性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學的教育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他以什么樣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教學,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教師的思想作風、治學態度、行為舉止,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并且,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學”,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的在教學過程中以及課外活動中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教學活動本身來說,教師要巧妙地把傳授知識、增長智慧、培養技能、進行思想教育都統一到教學活動之中,增強教學的教育性,這些都是教師的本職工作。
第二,教材的可行性。職業教育的教學,在教材設置上,各門學科都具備德育滲透的功能,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影響是全面的、持續而深刻的。
第三,制度的保障性。職業教育的各學科教學都安排有固定的課時、穩定的教材、專職的教師和健全的評價考核的機制,并且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在學科的學習上。這些規章制度切實保證了德育教學能夠有目的有計劃地寓于各科教學之中。
何謂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是指既具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理論水平和能力(即教師素質),又具有從事行業工作的實踐技能(即實踐素質)的教師。把德育寓于各科教學中,對現代雙師型教師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應具備規范的職業道德、開放的育人觀念、廣博的知識儲備、扎實執教能力。
規范的職業道德?!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言行舉止,喜怒哀樂,無不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充滿愛心的教師,才可能培養出愛國、愛家、愛人的學生;一個忠誠慈祥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真善美的學生。學生素質的提高,道德觀念、健康心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熏陶他的教師的素質形象。規范的職業道德,是提高雙師型教師素質的需要,更是推動素質的首要和先決條件。
開放的育人觀念。在職業教育中,首先是要更新教育觀念。為推進職業教育,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專門人才培養的新需求,適應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形勢,培養專門的職業人才,每位教師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育人觀念。第一,新人才觀。即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只有促進人人成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第二,大教育觀。即與大生產、大科學相適應的教育觀。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是這種觀念的體現。第三,人本觀。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突出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與積極性。
廣博的知識儲備。大學之大,在大師也;大師之大,在大識也。人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先得裝滿自己一桶水。雙師型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儲備和合理的知識結構。雙師型教師的知識結構可分為以下三方面:第一,本體性知識。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是教師具有的特定的專業知識,只有具備一定專業知識水準,教師才有可能進行教學。第二,條件性知識。教師的條件性知識主要是指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要成為一名好的教師,不但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了解和遵循教育的規律,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基本教育理論和知識是成為一名教師的首要條件。第三,實踐性知識。教師的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教學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境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也就是教師經驗的積累,對于專業技能的嫻熟,是作為雙師型教師必備條件。
扎實的執教能力。為了更好的寓德育與各科教學中,教師應具備多方面能力:表達能力。教師的表達能力由多種因素構成,主要有口頭表達、書面表達、形體表達和符號圖表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包括實驗、測繪、制圖以及專業的操作技能等等,是指教師對研究專業的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數據采集、修理和分析,以及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分析的能力;動用現代技術手段進行的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實驗實、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使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合理地運用于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教育能力。包括對學生進行個別教育、集體教育的能力,未來的教師應從學生的個體特點和發展規律出發,教書時刻不忘育人,調動學生內在動力,并通過學生個體內化,進而轉化為學生的認識和行動。
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中,就是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把德育滲透要寓于科學文化知識的講授當中,使科學性與思想性相互交融,在教學中自然滲透,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恵曾經說過:“課堂教學原理就是教育原理,課堂教學方法就是教育方法,如果兩者不統一,那么課堂教學本身就不是教育,只是一種罰育,僅僅是傳授知識而已,根本談不上是教學培養了。”教育質的規定性是培養人,是在“教”的過程中“育”人,缺了“育”人的“教”,便不能稱之為正真的教育。德育進行的主陣地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墒牵F在很多德育教學卻變成了讓人討厭的生硬說教,這就是當前德育所處的困境。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德育的特點,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到在教學中緊扣教材,自然滲透,把握滲透時機,自然而然地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就如赫爾巴特說的那樣,德育是鹽,教學是水,德育不能直接吃,教學不能不放鹽就喝。德育,就應該是這種“無痕”的教育,就像融化到湯里的鹽一樣,無處不在又不露痕跡的自然滲透。
寓德育于各科教學時,要充分把握本學科特點,發揮本學科優勢,積極主動的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文史類學科在德育中的最大特點是“文以載道”,整個教材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只要教師認真發掘這些德育因素,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充分發揮其德育作用。例如,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描寫有志之士追求真理、百折不回、英勇獻身;贊揚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維護民族尊嚴;歌頌忘我工作、艱苦創業,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教師只要能以真摯的感情講述、理性的思維闡析,就能達到以情感人,以理育人的德育效果。自然學科知識本身不一定直接涉及社會政治、思想道德問題。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教育者及學習者都會受到主觀思想支配,受社會影響因素制約。因此,為誰學習、學成之后為誰服務等問題,是自然學科教學中必須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的。教師通過對人類發展科學、改造大自然的偉大成就、科學家的光輝事跡的講述,可以培養學生為祖國繁榮富強努力學習以及敢于探索的科學精神,這些都是自然學科在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的德育作用。藝術類學科包括音樂與美術,它既是美育的主要手段,又是德育的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通過學科教學實踐,讓學生掌握音樂的旋律、美的表達技巧,從中得到美的熏陶,逐步提高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體育課的教學是以身體鍛煉為手段,以集體活動為主要形式展開的。通過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形式,把德育的思想生動活潑的滲透進去。教師通過體育科目的教學,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培養集體主義精神,養成平等競爭的觀念。[2]
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中,需要選準德育要求與學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結合點,才能增強德育的針對性,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想狀況,在德育滲透時對癥下藥。這就要求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與情感的變化,并根據學生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對自己所教學科有深刻而廣泛的認識,只有當教師對學科知識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理解時,教師在課堂上才能運籌帷幄,游刃有余。這樣,處于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再是教材的內容,而是學生———變化的學生。[3]
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課文的內容,深挖其思想精華,科學的、趣味性的滲透德教內容。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中必須結合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寓德育教育于有趣的各科教學活動和課外活動之中。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授課的內容,相應地開展主題班會、集體游戲,參觀旅行等一系列的課外活動,深化教學內容。課外話動,不應是課內教學的繼續,也不應是無組織的放任自流。教師應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不同愛好的學生,進行適當地組織。比如,有目的地培養骨干,開展各類游戲、演唱會、朗誦會、講演比賽、識詞默寫比賽、作文比賽等活動,其目的是活躍學生課外生活,鞏固課內學的知識,通過有趣味性的課內外活動,使得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德育滲透當中來,這及培養了學生的學科興趣,有進行了德育內容的滲透及加強,使課內外結合,相得益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
當然,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把握德育滲透的可行性,注重德育滲透的反復性。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智育的目標不僅在于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盵5]因此,我們在各科教學中,要注重發掘教材包容的深層的內涵與現實意義,給學生以深刻的啟迪。只要我們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選擇恰當的德育滲透點,并輔之于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達到德育和智育的雙重教育的目的。
[1]編者.胡錦濤的時代觀與中國主張[N].瞭望,2009-12-7.
[2]張明.謅議各科教學與德育的關系[J].新疆職業技術教育,2005(3).
[3][5]馮青林.德育與教學融合更有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6).
[4]劉大浪.淺談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J].江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0(6).
責任編輯 顏小兵
王燕麗(1962-),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童松輝(1969-),男,江西余干人,南昌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生德育和思政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0)35-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