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航、詹青龍、劉光然在《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中指出,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是指在實現普通教育(學術)與職業教育(技術)整合的過程中,提高就業準入和職業生涯規劃,營造高質量的多樣化學習環境,滿足人們終身學習需求,提供階層躍遷和生涯發展的機會,從而使人們尊重和愿意接受職業教育,最終達到人的價值的自我實現。
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受到內、外因雙重影響。內因中有三個因素最重要:(1)與社會需求的結合度。其核心指標是職業教育體系供給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吻合度。目前職業教育與產業協調度不夠高,對新興產業人才反應遲緩,需要通過提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能力,發展專業群的基礎能力來改變這一局面。(2)終身學習的愿景。這需要增強職業教育的靈活性,使職業教育逐漸滲透在各種層級的教育結構中,使學習者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3)職業生涯發展。需要社會層拓展一線勞動者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強化就業準入制度,保障受過職業教育人群的基本權益,為一線勞動者的繼續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外因包括:家庭背景。這對學習者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選擇有較大影響;政府引導。需要更多地體現在教育政策和財政投入上;職業地位。目前職業教育的崗位供應大多工作環境較差,崗位社會地位較低,降低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教師地位。職業教育教師工作量大,收入較低,學習機會較少,讓人誤以為職業教育發展前途堪憂;教育地位。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地位上未能平分秋色,這些因素都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為了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歐盟各國針對內、外因采取了多種策略,提供了可供借鑒的經驗:加強國家政策的引導,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地位;轉變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職業教育質量;轉變師資培養模式,促進職業教師教育專業化;轉變學習理念,提升非正式學習的認可度;開放職業教育體系,滿足個人發展的需求;聯系職業生涯規劃,促進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