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光偉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國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職業教育的發展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
發展職業教育首先要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第十七條指出,要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鼓勵畢業生在職繼續學習,完善職業學校畢業生直接升學制度,拓寬畢業生繼續學習通道。
探索并建立靈活多樣的中高職銜接模式,對于拓寬中職畢業生繼續學習通道,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時間不長,但速度很快,短短的幾十年間,中、高職院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招生規模、在校生人數等都發生了飛躍,幾乎占據了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中高職之間缺乏便捷有效的通道,制約了中、高職的進一步發展。
近年來,隨著職業教育的迅猛發展,高職院校招生規模激增,中職升高職開始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2000年教育部為中職生升學解禁,使廣大中職畢業生繼續深造成為可能。之后,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和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和實施多種機制的中高職銜接模式,希望為中職畢業生構建“四通八達”的立交橋。目前,面向中職畢業生的招生考試呈現多樣化:
1.中職畢業生參加全國統一高考;
2.各省市教育部門組織面向中職畢業生的對口招生考試;
3.五年制高職班“三、二分段”,實行中期擇優分流考試(升入高職階段);
4.中職學校為升學者組織考前補習(半年左右)的銜接模式;
5.高職學校為中職畢業生專門組織的“1+4”補習銜接模式;
6.中專生(自三年級起)參加相同或相近專業高等自學考試的銜接模式;
此外,還有更多的中職畢業生通過畢業后讀電大、函授、夜大等方式繼續學習提升學歷。
上述招生考試制度的出臺為中職畢業生繼續學業提供了一定的空間,雖然中職升高職的途徑似乎不少,但是,這些升學模式基本上復制了普通高考等學歷教育考試的模式,以紙筆考試為主,以統考成績決定錄取,基本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發展潛質。這與職業教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發展方向是矛盾的。因為職業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知識基礎上的職業能力培養,而學生對具體職業的興趣和職業發展潛質,是不能通過紙筆考試完全表達出來的,單純的紙筆考試不是職業教育發展所需要的升學模式。
中職升高職以紙筆考試為主的現狀,影響了中高職的順利銜接,不利于中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方面,高職院校生源的主體是普通高中畢業生,而不是中職畢業生,導致高職對中職畢業生的升學愿望不熱情、不關心,因為普通高中畢業生的學習基礎特別是理論基礎相對中職畢業生要好,如果僅僅以紙筆考試來選拔,高中畢業生會更受高職院校的歡迎。以湖北省為例,2008年高職院校共招生149163人,其中,招收普通高中學生139214人,占93.33%;招收中職畢業生9949人,僅占6.67%。[1]可見,普通高中學生是高職院校生源的主體。
另一方面,對口升學考試是目前中職升高職的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中職畢業生普遍不愿意參加對口升學考試,通過對口升學考試的方式進入高職學習深造的人很少。主要因為中職生大多是中考的失利者,一般學習基礎較差,對紙筆考試有一種天然的畏懼感。以海南省為例,2009年全省中職畢業生有約25000人,其中,報名參加對口升學考試的中職畢業生有349人,僅占全部畢業生的1.40%。[2]
我國中職升高職存在的上述問題,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長期以來,我國社會上存在“重視普教輕視職教”的觀念,從國家、各級政府到普通老百姓,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都認識不夠,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導致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不高,職業院校文憑證書缺乏“含金量”。與普通教育相比,職業教育有“低人一等”之嫌,在教育體系中往往處于普通教育的從屬地位。
這種普遍存在的“重普輕職”的觀念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并對其升學制度產生了消極影響:一是在中等學校的教學安排上,根本不開設職業教育課程,中學生在校期間基本上沒有職業教育與培訓經歷,缺乏職業教育基礎。二是在中學生的求學愿望上,多數初中生一般首選升普通高中,而不愿到中職學校,他們認為,讀職業學校就是要一輩子做一名技術工人,沒有出頭之日。這種思想也存在于高中生之中。高中學生畢業后首選一般都是普通高校,分數不夠的才上高職院校,這也導致中高職學生的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也比較畏懼理論考試。三是在高校招生制度的設計上,高職院校招生制度是高校招生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而高校招生制度主要是根據普通高校的招生需要進行設計的,那就是以理論考試為主,以考試成績排名決定是否錄取。而沒有考慮到高職院校招生的特殊要求,這種做法不利于高職院校有針對性地招收合格新生。其實,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更希望招收到職業技能突出的學生,而不僅僅是理論考試成績好的學生。四是在招生錄取順序上,高職院校沒有單列計劃,不能自主招收中職畢業生,而是與普通高校一起招生,高職院校排在本科院校之后錄取。
第二,我國人口多,中等學校畢業生數量比較大,升學愿望比較強烈,而高職院校受經濟發展水平、校園硬件設施、師資力量等多方面條件限制,招生名額有限,還不能滿足所有人的升學愿望,必須通過競爭的方式從全體考生中選拔一部分學生進入學校學習。
第三,社會對終身教育、整體教育思想的認識不夠,人為地把職業教育、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等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割裂開來,忽視了他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各種教育之間尤其是中高職之間的溝通和銜接做得不夠,導致職業教育包括高職教育的吸引力不高。
第四,以統一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統一考試以客觀的紙筆考試為主,這是基于中國現階段國情之上的必然選擇,是實現考試公正公平的需要,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社會歷史的社會,是一個傳統的人情國家,有著“重人情,講關系”的傳統文化習慣,再加上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時間不長,法制尚不健全,監督機制尚不完善,有著太多的人為因素影響競爭的公正公平。唯有紙筆考試這種比較客觀的競爭辦法,能夠做到相對的公平合理,能夠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構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培養模式和學制貫通的“立交橋”,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發展渠道,為學生的多元發展提供保障。
我們應按照《規劃綱要》的要求,認真研究并著力解決中高職銜接中的關鍵問題,包括中高職“對接”的招生考試制度等,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開展多渠道、多機制的中高職銜接探索活動,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各地確定一些試點單位,在2~3年內有步驟地開展直接升學、保送升學、考試銜接、補習銜接、課程銜接等各種銜接模式的實驗,探索出適合我國職業教育特點的多種多樣的中高職銜接模式,使廣大有志于繼續學習的中職畢業生能夠繼續深造。
目前,世界各國推行中高職銜接的模式大致有三種:國家確認普教與職教文憑等值的銜接模式,經專門補習以學歷達標實現銜接的模式,以及通過課程或大綱直接銜接的模式。[3]
二十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出臺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其適用范圍從正規職校學生至職業生涯各年齡段的公民,認可不同層次職業資格與相應普通教育文憑的等值關系,并使二者具有升學與就業的同等效力,職業資格的獲得者由此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該制度所提供的中高職銜接機制如下:第一,確立國家職業資格與普教文憑等值關系。各行業按11大類5個等級設置國家職業資格,并在這些職業資格與普教文憑之間建立起相對應的等值關系。職業資格證書課程通常由國家職教考試委員會與中學教育考試委員會共同協調和審定,以保證兩類教育等值關系的權威性。第二,實行學業認可、累計學分制度。按照國家職業資格制度,凡持有國家職業資格(1-2級)證書的中職生與在職人員,如注冊學習三級及其以上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課程時,其以前學過的相關課程、獲得的學分及學業證書等均為教育機構認可,并可不斷累計。兩類教育文憑等值模式是由國家教育制度和政策建立起二者的平等地位,來保證中高等職教的銜接。[4]
法國高校原則上不設入學考試,凡有高中學校(普通高中、技術高中、職業高中)等畢業會考文憑或畢業證書者均享有接受高校入學資格。1971年,法國《技術教育方向法》要求“在普通教育文憑和技術教育文憑之間建立等值的關系”,使后一種文憑的持有者既能從業也能繼續學業。法國以畢業會考來確認兩類文憑的等值,并于1975年給技術高中畢業會考文憑,1985年給職高畢業會考文憑以高校入學資格。法國設置高中畢業會考補習班,職業高中(學制2年)于1985年開設畢業會考補習班,旨在為職校生取得高中畢業會考文憑提供幫助。會考補習班招收職業高中學習證書持有者和技術高中(3年制)二年級學生,學制2年,此外每年還須在企業實習至少8周。結業時,畢業會考合格者(合格率為70%~80%)取得職高畢業會考證書,并以此證書作為向高等學校申請入學的資格。
80年代以來,德國各州為“雙元制”職業教育畢業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進行了多種模式的探索。其中,由職業學校(專科高中、職業高中)組織學歷達標的課程補習的做法較為普遍,補習合格者取得高職院校入學資格。其補習通常分兩步走。第一步:取得初中畢業證書的課程補習;第二步:取得專科高中或職業高中畢業證書的課程補習,學制2年,教學內容基本相同,補習普通文化課與專業基礎課。畢業考試由州教育部門統一命題,筆試為“三加一”科目:德語、數學和英語為各專業學生必考,依據專業方向的不同另加試一相關科目;專科高中生還須參加實踐考試,考試合格者獲得相應畢業證書,以此證書作為向高等學校申請入學的資格。[5]
美國實行“2+2”中高職課程的銜接,推動中高職的對接。按照美國《帕金斯職業和應用技術法案》(1990年)和《1998年職業技術教育法案》的要求,近十年來,聯邦和各州政府職教撥款主要資助職教改革的兩大任務:一是把高中職業課程(2年)改為高中后技術教育的準備課程,二是實施中高職課程銜接,即“2+2”課程。為此,職教研究機構與學校廣泛探索中職課程改革及與高中后技術課程(2年)銜接的多種模式。美國教育部將社區學院作為技術教育的“主力”和實現“終身教育的基本橋梁”,并鼓勵其在課程銜接上加強與高中的合作。為使技術準備課程與社區學院、技術學院的實用技術課程建立起內在聯系,高中職業科教師與社區學院教師共同研究開發課程,并不斷修改二者銜接方案;社區學院也開設一定數量的技術準備課程供高中學生選學。大綱與課程銜接模式既可減少重復學習、節省學時,有利于強化實踐訓練,又使中職畢業生搭上了進入高職教育的“直通車”。
俄羅斯實行不同層次一體化職教大綱的銜接。按照《俄羅斯聯邦教育法》(1992年)第23、24條款,初、中、高三個層次職教大綱為互相銜接的,即較低層次職教大綱的完成者可直接進入更高一層次,并按精簡的大綱提前完成學業。目前三者的大綱銜接如下:
第一,實施初等與中等(相當于技工與中專層次)一體化職教大綱。該大綱由學校根據某專業對初中級人才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能力要求設計并制定,具有分階段完成教學目標的特點。職業技術高中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方可實施該大綱,目前其學校數達780余所。在教育欠發達地區,這類學校很受社會歡迎。
第二,實施中高等一體化職教大綱。學校根據需要可制定并授予中等(提高型)職業教育(培養高級技師或初級工程師)與本科職業教育一體化大綱。該大綱通常以校際合作或簽訂合同的方式實現,雙方就相近專業制定出銜接性教學計劃和大綱。職業技術學院、社區學院及地區職教中心經教育主管部門批準,可與高校制定并實施該大綱。目前,這類院校約有六百余所。[6]
綜上所述,世界各國在推動中高職銜接上有以下幾點先進經驗:第一,國家重視并鼓勵中高職銜接,通過具體的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給予中職畢業生繼續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權利;第二,注重中高職課程銜接,中職高職教師共同研究開發課程,對中職、高職課程進行統一安排,制定中高職一體化大綱;第三,中職學生達到一定條件,如補習合格,即可直接升入高職學習;第四,立法保障職教文憑和普教文憑的等值,使職教文憑同樣享有升學資格;第五,可以憑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直接升學;第六,職教形成一體化體系,高、中、初三個層次職教大綱相互銜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高校招生實行分類考試,高職高專招生考試由省市組織,這一提法為高職院校招生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礎。我們可以各根據省市高職院校發展的實際需要,采取直接升學、考試升學、推薦升學、保送升學等靈活多樣的中高職銜接方式,促進中高職“無縫對接”。
目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已經出現生源不足的情況,少數院校一直處于吃不飽的狀態,浪費了有限的學習資源,也限制了學校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生育高峰的回調,高考適齡考生已呈現逐年遞減的態勢,加上本科院校的進一步擴招,高職院校生源問題將會凸顯,中職畢業生推薦入學可以為高職院校提供更多的合適生源,是高職招生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們要改革中職學校現有評價制度,對中職學生實施綜合素質評價。中職學校為全體中職學生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檔案,作為推薦中職畢業生直接升高職的主要依據,引導中職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同時,為保證綜合素質評價過程和結果的公正公平,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評價過程的干擾,對綜合素質評價實施過程實行網絡監控實施制度。
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應全面化,包括綜合素質發展目標和知識技能學習目標。前者包括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合作、探究性學習和創新精神等;后者以各學科知識和技能標準為依據。綜合素質評價既要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學習和培養,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學習方法與技能、學習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的創新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
中職教育要培養全面而個性發展的人,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這實際上就給綜合素質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必須緊緊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在評價功能、目標、主體、內容、標準以及過程和方法等各個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
1.重視發展,淡化甄別與選拔,重視發揮評價的激勵、診斷和發展功能,實現評價功能的轉化。
2.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評價標準與內容多元化,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
3.采取多樣化的學生評價方法,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多主體參與,強調參與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5.注重過程,突出評價的過程性,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7]
通過綜合素質評價,引導中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在校期間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成長為品德高尚、身體健康、基礎扎實、技能突出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高職院校培養合格新生,為現代化建設培養接班人。
目前,國內多數省市采取對口升學的方式選拔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對口升學還是中職畢業生升高職的主要途徑之一。
現有對口升學考試完全沒有涉及到對德育的考察,以紙筆考試為主,以統考成績決定錄取,基本上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發展潛質,不適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方向。
改革后的對口升學考試堅持“德育、技能考查為主,理論考試為輔”的原則,實行“德育考查+職業技能考查+理論考試”的考試模式,德育、職業技能和理論分別占總成績的40%、40%和20%。
德育考查包括社會公益服務、職業道德實踐、學生德育檔案和學校德育考試四部份,分別占總成績的20%、30%、30%和20%。社會公益服務是中職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必修課程,內容是為社區、醫院、圖書館等公益機構和殘疾人、特困家庭等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學校可根據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時間和表現給學生評定等級,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做事,學會關心、合作,培養社會責任感,提高道德實踐能力。
職業道德實踐主要根據學生在頂崗實習和半工半讀期間所表現出來的敬業愛崗程度和工作表現來評定等級,目的是引導學生養成誠信、敬業的好習慣,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
學生德育檔案包括學校德育檔案和社區德育檔案,由學生就讀的學校和所在的社區如實記載,反映學生在一個相對較長時間內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成長狀況,評定等級,目的是引導學生在注重智育的同時不忘修身養性,提高德行,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中職學校要把思想政治課程作為理論學習的重要課程,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課堂、主陣地。思想政治課程除了涉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外,還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網絡媒體教育,網絡媒體對青年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學校德育不應回避,我們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二是財富觀念教育和理財教育,我們要教育和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財富,要培養現代消費觀念,以節儉為榮,以奢侈性消費為恥;三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職學校應配備心理輔導老師,開設心理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中職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在社會公益服務、職業道德實踐、學生德育檔案和學校德育考試中的綜合表現評定等級,作為德育考查的成績。如全校前5%的學生給予A+,依此類推。
理論考試只考語文、數學這兩門基礎課,涉外專業加考英語。因為語文、數學這兩門功課是一個人一生中使用最廣泛的工具,是學習、生活、工作的基礎,必須學好。理論考試實行全省統一命題、考試、閱卷,其成績分省市按排名確定等級,如全省前5%的考生給予A+,依此類推。
職業技能考查要突出對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的考查,主要是職業技能和實踐操作。學生在校期間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參加相關的職業技能鑒定,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等級水平。學校應鼓勵學生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一專多能,考取不同專業的資格證書和等級證書。職業技能評定機構根據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技能考查情況授予資格證書,評定職業等級。學生畢業時所擁有的資格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就是其職業技能的考查成績。
我們可以嘗試為中職學生提高學歷水平開辟“直通道”,試點建設中高職一貫制學校,實施中高職一體化培養新模式,統一管理、安排中高職課程與教學計劃,讓初中畢業生考上中職后,經過五年或六年的培養,經考核合格可以直接獲得高職大專畢業文憑,使更多的青年人能接受到高等職業教育。
中職畢業生如在職業技能競賽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比如獲得省級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以上者,可保送到高職院校相關專業學習深造。以職業技能競賽作為評價中職學生的標準,把技能高、成績好的中職畢業生保送入高職,是近幾年來出現的比較受歡迎的升學方式,也符合國家關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相關政策。
中高職銜接是職業教育改革系列中的一個環節,需要其他環節的改革措施配合進行。
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是指由學校自主進行入學測試、自主確定入學標準、自主實施招生錄取,考生參加院校自主招生測試合格后,可直接被錄取,不用再參加高考或對口升學考試。按規定,單獨招生院校可單獨或聯合組織文化考試,也可結合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組織以職業技能測試為重點的相關考核,并于高考前完成錄取工作。
據了解,為探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突出高職教育特色,完善高等教育多元化選拔機制,從2007年開始,教育部批準在江蘇、浙江、湖南、廣東等4省8所高職示范學校進行單獨招生試點,2008年擴大到8省區20所。2009年安排33所高職示范校單獨招生,計劃招生9240名。今年,單獨招生院校的范圍擴大到73所,計劃招生25505名。[8]可見,自主招生是今后高職院校招生的必然趨勢。
建議國家級、省市級示范性高職院校都可以實行自主招生,并在招生名額中劃出一定比例(30%—50%)定向留給中職畢業生,一方面可拓寬中職畢業生直接升學道路,另一方面為高職提供較充足的優質生源。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多頭化,各類職業學校歸口不同,中、高職管理部門也不同,不利于中高職的順利銜接。例如,在省級層面,中職學校是由省教育廳職成教處管理,而高職院校是由高等教育處管理,還有一些學校不屬于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這種多頭管理的現狀,導致中高職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呈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混亂局面,中、高職的專業、課程無法實現順利對接,也影響了中高職的銜接。目前,多數高職的專業課程設計并沒有將中職的學習情況考慮在內,使得一些中職畢業生進入高職后,只能將部分在中職學過的技能重新學習一遍,造成了培養資源的浪費。
為此,建議在各省市成立一個有權威、有統籌協調能力的管理機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委員會,由分管副省長兼任主任,由勞動、人事、教育、財政等政府各職能部門以及行業、企業等參加,作為省市級最高專門機構,統一管理中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工作,包括推動中高職專業課程的對接。
中高職對接,解決了職業教育學歷水平從中專到大專的銜接,這只是一個階段性成果。從長遠角度看,我們還要在實施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基礎上,遴選少量辦學條件優越、培養質量高的高職院校升格為應用型本科,在現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體系中設立應用型碩士學位,構建從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應用型碩士的完整體系,加快建立與學術型學位相對應的完整的專業學位制度,促進我國中、高級人才培養以及包括研究生教育在內的整個高等教育體系與國際接軌。
[1]高考資訊版[J].湖北招生考試,2008,(8).
[2]2009年海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第一次新聞發布會[EB/OL].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9/07/81415/.
[3][4]劉啟嫻.中職與高職的銜接模式與原則初探[J].教育研究,2001,(1).
[5]董綠音.國外主要發達國家與我國中、高職銜接模式比較[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
[6]邢暉.試論中職與高職教育順利銜接[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0,(1).
[7]湖南省教育廳組編.普通高中新課程在海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2010年73所國家重點高職院校實行單獨招生[N].中國青年報,20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