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兵
職業指導是一種旨在幫助人們解決各種職業問題的專門活動,它包括擇業指導、就業指導、服務指導、改業指導等內容,運用專業的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在職業的選擇、謀求、適應、改進、調換等方面為人們提供建議、指點和教導。1908年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當地成立職業局并同時開展的指導活動,被看作是科學意義上職業指導誕生的標志。職業指導的實施領域可以分為社會和學校兩塊。民國初年,職業指導由西方傳入我國,整個民國時期,中國各級學校都曾經開展過職業指導活動,而中等學校因其特殊的地位又是當時職業指導實施的主力。以下本文將就民國時期中等學校的職業指導活動展開探討,希望能夠為當代中國職業指導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借鑒。
民國時期在各級學校中,中等學校的職業指導無論是在提倡方面還是在實踐方面開始得都相對較晚。從提倡的方面來看,提倡中學職業指導的文章出現得比小學的要遲,早在1914年《教育雜志》上就已經有文章提出類似小學職業指導的主張[1],正式的小學職業指導的提法,到了1917年也已經出現了[2]。從實踐的方面來看,中學職業指導實踐活動出現得也比高校晚,早在1916年清華學校的高四年級就已經開始舉行職業演講等相關活動,被看作是近代中國最早有組織的職業指導活動。
職業指導在中等學校之所以受到的重視較晚,主要和當時中等教育在學校教育系統中的地位有關。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中國的學制中,中等教育年限較短而且對應的學校系統又相對簡單,對學生進行升學、就業方面指導的必要性沒有完全凸顯出來。所以,嚴格地講,中等學校中的職業指導實際上是從1922年新學制頒布以后開始的。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壬戌學制,該學制對中等教育的學校系統作了重大調整。首先,壬戌學制將中學的修業年限由原來的四年改為六年,并分為初、高中兩級;而之前中國的學制,不管是清末的癸卯學制還是民初的壬子癸丑學制,中等教育一直是不分級的,而且年限較短。其次,壬戌學制規定初級中學以施行普通教育為主,高級中學實行分科制,分為普通、農、工、商、師范、家事等科,學生可以選科。另外,壬戌學制還廢除了大學預科,使中等教育可以與高等教育直接銜接,并將之前學制中的“實業學校”改名為“職業學校”。1922年壬戌學制的上述變化,凸顯了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的必要性。學制改革后中等教育承上啟下地位的進一步突出,使得對學生就業指導和升學指導都有必要;新學制中“職業教育”理念的引入,不僅強調了中等技術教育的職業導向,而且間接地也帶動了普通中等教育同樣的職業考慮;新學制中初、高中教育的不同規定則使中學階段成為由普通教育向專業教育轉變的關鍵時期,推動學生在此階段以職業為導向擇校、選科,為以后學有所用順利就業作打算。所以,1922年壬戌學制的頒布在事實上推動了中等學校職業指導活動的開展。在新學制頒布后的第二個月,鄒韜奮即發表了《初級中學之職業指導問題》一文,特別強調了初級中學開展職業指導的重要性,指出“初級中學之兒童時代實為其一生中最當決定明確職業意向之時期”。[3]
1922年以后,在中等學校職業指導必要性凸顯的背景下,出于對青年出路問題的考量,一些民間社團開始在中等學校倡導和推廣職業指導。1924年4、5月間,中華職業教育社先后在上海、南京、濟南、武漢等地舉行了“一星期職業指導運動”,涉及的中學包括上海的青年會中學和澄衷中學、南京的江蘇省立一中、濟南的正誼中學以及武昌中華大學附中等。“一星期職業指導運動”是集中進行的職業指導活動,包括舉行職業指導演講、組織學生填寫擇業自審表、進行與學生的個別談話等內容。[4]1925年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校會組與中華基督教女青年會全國協會學生部合作,“舉行大規模之職業指導運動,自三月二十九日起,至四月五日止,令全國四百多處教會學校,各根據學生自動的原則,由各校會自由斟酌進行。”[5]這種大規模的活動名為“立業星期”,持續一周時間,也是集中進行的職業指導。“此一周中之秩序,包括講演、討論、談話。其預定講題,(一)‘施與愛’,說明人生之目;(二)‘知己’,說明審察本身之特質;(三)‘職業神圣’,開發職業之精神及價值;(四)‘中國的需要’,說明現代對于少年貢獻之亟切。至討論、談話,則藉以決定本身職業之方針。”[6]
受專家和社團倡導的影響,同時也是出于對職業指導重要性的認識,一些中等學校自己也開始在校內開展職業指導活動。國立東南大學附屬中學是中國較早實施職業指導的普通中學,該校“自實行選科制以來,對于職業指導,即甚注意,初級中學有選科指導一門,使學生明白高級中學各分科之要旨及其內容。高級中學常請人演講國內各大學之概況,為升學之預備。其余若學生性情之考察,卒業生狀況之調查,均含有職業指導之意義。”[7]1923年秋,該校還特別設立了職業指導委員會,專門負責對學生的職業指導工作。受中華職教社“一星期職業指導運動”的啟發,昆山縣立初級中學在1925年5月間也曾在校內舉行過類似的活動。該校的一星期職業指導運動,基本上沿著職業演講、填寫擇業自審表、個別談話的步驟進行。職業演講方面,該校分別邀請當地的農會會長、教育會會長、碾米廠經理、銀行行長、醫院院長等各行業專家到校作職業演講,“藉以鼓動學生擇業之興趣”,并邀請時任中華職教社職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的鄒韜奮前往講演職業原理及擇業方法。在活動的最后兩天,“由指導員率領學生填注擇業自審表”,“更與學生作個別談話,其中有所擇職業不適合于其性質及所長學科者,則勸令改擇相宜之職業。”[8]1925年上海的浦東中學也開始在校內實施職業指導,該校除了定期舉行職業演講以激發學生的職業興趣外,還組織學生填寫“擇業自審表”來考察學生的擇業趨向,學校的擇業指導委員并分期召集學生談話,給予學生以擇業指導。[9]
與普通中學相比,中等職業學校雖然在其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方面已經具有了職業導向,但是由于中等職業學校內部一般都存在著分科,學生入校后需要進行帶有職業定向性質的科目選擇,并且職業學校的學生同樣也存在著如何求職就業的問題,所以中等職業學校也需要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作為近代中國職業指導的主要倡導者——中華職教社,它的直屬學校——中華職業學校是中等職業學校實施職業指導的重要代表。中華職業學校除了在校內設有職業指導委員會專門負責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外,還曾在20年代初仿制德國的心理測驗器(包括目力測驗器、手力測驗器、手眼測驗器和速率測驗器等),在學校招生時使用,幫助投考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長選擇合適的專業。1921年8月全國職業學校聯合會開會時,中華職教社曾向與會代表 “試演本社附設中華職業學校自制之心理測驗器”。[10]另外,20年代中華職業學校還曾舉辦擇業預備科,“根據職業指導之原理,招收目的未定之青年,授短時間之功課,試以數種之知識與技能,察其才性,導之升入本校工商科,或其他相當而可靠之職業學校,或初級中學校、高級中學校。”[11]
在1927年以前,對中等學校職業指導進行提倡的主要是一些民間社團,一些中等學校有感于學生的需要也自發地開展過職業指導活動。而當時的北洋政府則沒有參與對職業指導的提倡和實踐,這是這一時期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發展的重要特征。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以后,在中央設立了主管教育的大學院。1928年5月,國民政府大學院組織召開了全國教育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中華職教社提交了《各省都會設立職業指導所案》,并聯合上海青年會、女青年會、環球中國學生會提交了《通令全國各學校厲行職業指導案》。這兩個關于職業指導的提案,后來被合并為《設立職業指導所及厲行職業指導案》,在全國教育會議上獲得了通過,并被寫入了大會宣言中。《設立職業指導所及厲行職業指導案》的通過,表明政府已經開始關注職業指導問題。該議案雖然因為后來大學院的改組,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但是它卻對學校職業指導活動起到了肯定和鼓舞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一些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對職業指導的注意。受這一利好趨勢的影響,中等學校的職業指導活動較之以前又有了一定的發展。
首先,實施職業指導的中等學校較前一時期有所增多。一些原本之前沒有提及的地區,也有中等學校開始實施職業指導,福建省就是其中之一。曾經在福建省教育廳任職的鐘道贊,專門載文對福建省實施職業指導的中等學校進行介紹,其中提及的學校就有省立莆田高中、省立福州農林中學、私立福州陶淑女子初中、省立福州理工中學、省立福州中學、省立福州女子初中。[12]實際上,該省實施職業指導的中等學校還不止這些,私立福州協和中學即為沒被列舉的一例。[13]而原本職業指導開展相對較好的江浙一帶,實施職業指導的中等學校也有所增加。發表于1929年由劉湛恩、潘文安合寫的《十年來之中國職業指導》一文,列舉了當時作者所知的江浙一帶實施職業指導的中等學校,計有光華大學附屬中學、滬江大學附屬中學、中央大學區立南京中學、中央大學區立南京女子中學、中央大學區立上海中學、青年會職業學校、吳縣中學、昆山中學、敬業中學、中西女塾、務本女中等多校。[14]上海中學設有職業指導部,負全校實施職業指導之責,由各科主任擔任該部的委員。該校為實施職業指導,在初中三年級開設職業和職業指導兩門課程,“關于職業指導之意義、范圍、宗旨、方法等,無不盡情說明,使學生明了,然后再將社會上各種職業分類。倘講到某種職業,則請某種職業專家來校演講(如講到醫業,則請醫士來校演講)。分類之職業講完后,再行個別談話”。[15]上海復旦實驗中學除了在初三年級設立職業科目外,“并由教務及訓育會議,推出職業指導委員會委員,對于學生畢業后從事職業及選擇職業,加以充分之指導,務使于進高中時,得就性之所近,選習適宜之職業科,無力升學者,亦有從事職業之智識與能力。”[16]
其次,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實施形式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多樣化。20年代末30年代初,演講和談話仍是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的主要形式。據劉湛恩等人的調查,當時“滬江大學及附屬中學、光華大學附屬中學、青年會職業學校、吳縣中學、昆山中學、敬業中學、中西女塾、務本女中學……均注重職業講演”。[17]1928年3月25日,滬江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羅希嘏曾邀請上海職業指導所副主任潘文安到校講演學生選擇職業問題;同日下午,南洋中學校長王培孫又邀請中華職教社副主任楊衛玉蒞校講演青年擇業問題,內容包括“(一)擇業之重要,(二)以前擇業之不當,(三)將來應趨之途徑,(四)擇業之條件”。[18]4月17日光華大學附屬中學邀請潘文安到校講演 “青年擇業與修養”,“大意對于擇業之重要、擇業之方法、服務之條件及身心之修養……尤為注意”。[19]不過,此時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實施形式在之前的基礎上也有了進一步的增多,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以福建省立理工中學為例,該校在職業指導方面所做工作甚多,總計達十一項之多,如用人單位參觀、擇業志愿表填寫、個別談話、職業書籍閱讀、職業常識課程開設、各業概況介紹、學生家庭懇親會舉行等,都成為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的具體方式。[20]這一時期,中等學校職業指導還出現了一種新的形式——職業談話會,該形式把學生集中起來,除了進行職業演講外,還可以讓學生提問并予以現場解答,從而實現了雙向互動,這樣既避免了職業演講單向灌輸的弊端,又避免了單個指導談話人力上的不足。以下是上海吳淞中學一次職業談話會的片斷:
問:行員與練習生有何不同?
答:行員辦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各項事務,練習生則為初進行者,行員之預備時期也。
問:商科注意何種課程?
答:商科亦分系,如銀行系注重銀行方面;保險系注重保險方面;至于數學方面,則注重四則小數與利息,并注重珠算。
問:土木工程科和機械工程科注重何種科目?
答:化學、物理、數學、繪畫。
問:水產學校制造科情形如何?
答:水產學校制造科,專制水產品或裝成罐頭,使得長久儲存而不腐壞。
問:就業如何可以得到成功?
答:①文字要精通,②書寫要秀麗,③衣服要清潔樸素,④態度要端莊,⑤舉動要活潑。
問:銀行練習生因感學力之不足,有無進修之機會?
答:銀行內大多每天有二小時的夜課給練習生補習。[21]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國的中等學校職業指導雖有所發展,但專門性政策法規的缺乏卻成為限制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1931年以后,受世界性經濟大危機波及和“九一八”事變發生的雙重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蕭條時期。在此背景下,各級學校畢業生的出路日益艱難。鑒此情況,1933年7月和1935年1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相繼頒布了《各省市縣教育行政機關暨中小學施行升學及職業指導辦法大綱》和《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設置職業指導組暫行辦法》,后者作為前者的補充,意在通過推廣職業指導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出路問題的解決。
由于民國時期廣義上的職業指導包括以職業為導向的升學過程中選科、擇校的指導,所以1933年的《各省市縣教育行政機關暨中小學校施行升學及職業指導辦法大綱》后來被視為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由政府正式頒行的有關職業指導的專門文件。該辦法大綱共十一條,分別規定了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和中小學校職業指導的實施主體、實施范圍以及具體的實施任務等內容,其中第七條、第八條對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的職業指導分別進行了專門規定,在小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七條 初級中學升學及職業指導之實施,除依照小學實施各點外,應補充如左:
(一)調查學生對于學科與職業之興趣。
(二)調查學生課外活動之嗜好。
(三)考察學生之行為、思想及其變遷。
(四)利用修學旅行、職業演講,灌輸學生職業知識。
(五)指導學生舉行當地普通職業之初步調查。
(六)設置完善之圖書館,聘請常識豐富者,充當主任,指導學生讀書。
(七)充實勞作設備,并增加其學科內容。
(八)利用手工、圖書、音樂,及其他有關職業之學科,啟發學生職業興趣與知能。
(九)由各級主任教員,隨時舉行團體及個別談話,以觀察學生之抱負及思想。
(十)設置獎學金或貸學金名額。
(十一)聯絡職業界及各學校以求學生服務及升學之便利。
第八條 高級中學升學及職業指導之實施,除依照小學及初級中學各點外,應補充如左:
(一)盡量參觀學校及銀行、商店、公司、工廠、農場等職業機關。
(二)努力提倡課內自修課外活動,以培養各種生活之能力。
(三)充實圖書館及實驗室內容,供給學生之閱讀及研究。
(四)指定職業問題令學生調查研究,并制作報告。
(五)教員學生組織職業調查團,調查當地各種職業,編制圖表,以備參考。
(六)令學生擬具自己求學與服務方針,提交指導委員會,討論研究。[22]
1933年的《各省市縣教育行政機關暨中小學施行升學及職業指導辦法大綱》規定,“中小學升學及職業指導之實施,以學校為主體,由教育行政機關負責督促進行。”這樣,該文件的頒布和實行實際上揭開了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中央教育行政機關自上而下推行職業指導的序幕。在教育部的通令和督促下,許多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紛紛制定本地的中小學職業指導實施辦法,并成立“實施中小學升學及職業指導委員會”。與此同時,一些社團也行動起來配合政府職業指導的推廣。如中華職業教育社,1933年10月該社聯合省立上海中學、麥倫中學、清心中學、澄衷中學、吳淞中學、上海女中、私立上海中學、中華職業學校等學校,發起成立了上海市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研究會,以研究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推廣、實施辦法。
前述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繼續發展。據當時的職業指導專家何清儒在1937年初對全國中等學校職業指導實施情況的問卷調查,當時江蘇、浙江、山西、河北、江西、安徽、山東、廣東、四川、湖北、福建、河南、湖南、北平、南京、上海、青島等十七省市都有中等學校在實施職業指導。[23]
抗戰爆發后,由于戰爭的關系,中等學校的職業指導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抗戰初期,原先職業指導開展得相對普遍的東南沿海一帶中等學校,受戰爭的沖擊,要么關閉,要么內遷。由于中等學校的本身處于一種顛沛流離的狀態,戰前包括職業指導在內的許多活動實際上陷于停頓的狀態,只有少數學校尚能堅持。國民政府撤退到大后方以后,曾經在一些文件中就中等學校的職業指導作過某些附帶性的規定,如1938年12月頒布的《國立中學增設職業科辦法》中規定,“各校收容職業科學生,除由教育部分發登記之戰區學生外,并應就本校學生施行職業指導,如志愿學習職業者,可準其改科,惟應以高初中一年級學生為限”。[24]但是由于戰爭環境的限制和政府實際執行的不力,這種附帶性的規定并沒有能從實質上推動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開展。
抗戰勝利以后,中華職教社曾試圖推動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重新發展,并身體力行地于1946年在上海創辦了比樂中學。在創設比樂中學的意旨書中,中華職教社又重談1922年以來中學學制變化與職業指導關系的老調,“當時新學制的用意,學生標準年齡十三至十五的初中,以普通為原則;十六至十八的高中以分科為原則。就為是等初中受過職業指導以后,可以按指導,升入分科高中的緣故”,“我們怕湮沒了當時中外專家創設新學制的好意,特地設立這個中學,按著它本意來試驗”。[25]中華職教社的用意雖好,但比樂中學的創辦在當時中等學校中卻并沒有引起什么太大的反響。從比樂中學后來的實際情況來看,它所標榜的職業指導也沒有充分開展。[26]面對著戰后洶涌的畢業生失業潮,1947年1月國民政府曾頒布《解決大中學生畢業失業問題辦法》,要求相關部會會同辦理。在此背景下,1948年秋,上海、天津、漢口、重慶等地社會部所屬的職業介紹所曾經與所在城市的教育行政機關聯絡,選擇一些中等學校試辦職業指導,其中上海地區選擇了市立復興、緝椝、格致三所中學。[27]但是隨著不久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垮臺,實際上這次中等學校職業指導的試辦,也并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的進展。
民國時期中等學校的職業指導活動經歷了一個由興起、發展到高潮再趨于下降的過程,1937年以后中等學校職業指導活動整體上走下坡路,應該和連綿不斷的戰爭有很大關系。抗日戰爭和后來的解放戰爭席卷全國,在給學校教育本身帶來破壞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學校職業指導的實施。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政府也無暇顧及職業指導的推廣。由此可見,職業指導在為青年學生提供幫助的同時,它的實施和推廣也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
[1]巽吾.小學卒業生指導法[J].教育雜志,1914,(9).
[2]天民.小學校職業指導之研究[J].教育雜志,1917,(7).
[3]鄒恩潤.初級中學之職業指導問題[J].教育與職業,1922,(12).
[4]鄒恩潤,黃炎培.職業指導實驗(第二輯)[M].商務印書館,1925:2-3.
[5][6]教會學校中之職業指導潮[J].教育與職業,1925,(3).
[7]國立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實施職業指導概況[J].教育與職業,1924,(2).
[8]昆山初級中學試辦職業指導[J].教育與職業,1925,(6).
[9]胡蒙子.浦東中學之職業指導[J].教育與職業,1926,(8).
[10]關于職業指導部委員事件[J].教育與職業,1921,(9).
[11]開辦擇業預備科[J].教育與職業,1924,(6).
[12][20]鐘道贊.福建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一瞥[J].教育與職業,1933,(1).
[13]張效良.私立福州協和中學實施鄉村職業指導概況[A].//何清儒.職業指導論文集[C].中華書局,1935:227-230.
[14][17]劉湛恩,潘文安.十年來之中國職業指導[J].教育與職業,1929,(1).
[15]鄭通和.上海中學職業指導之實施[J].教育與職業,1928,(9).
[16]復旦實中成立職指委會[J].教育與職業,1932,(11).
[18]最近上海之職業指導講演[J].教育與職業,1928,(5).
[19]光華大學附中之職業講演[J].教育與職業,1928,(5).
[21]吳淞中學職業指導談話會[J].教育與職業,1931,(8).
[22]各省市縣教育行政機關暨中小學校施行升學及職業指導辦法大綱[J].教育部公報,1933,(7).
[23]何清儒.中等學校實施職業指導概況[J].教育與職業,1937,(2).
[24]國立中學增設職業科辦法[A].//宋恩榮,章咸.中華民國教育法規選編(修訂本)[C].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348.
[25]黃炎培,等.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設比樂中學意旨書[A].//田正平,李笑賢.黃炎培教育論著選[C].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78-379.
[26]八個月來(民國三十五年八月至三十六年四月)的比樂中學[J].教育與職業,1947(6);江問漁.正在成長中的比樂中學[J].教育與職業,1947,(12).
[27]部頒解決大中學生畢業后失業辦法及舉辦高中畢業班升學指導講座、中學畢業生職業指導[B].上海市檔案館,Q235-2-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