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力力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于 6月頒布了。 首先,吸引筆者的就是《綱要》開篇對“人才”的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 相比傳統的“人才”定義,如《現代漢語詞典》的“德才兼備的人;有某種特長的人”和《辭海》的“有才識學問的人;德才兼備的人”,《綱要》的定義顯得具體而有特色。
一、與傳統的將“人才”定義為“有某種特長的人”或“有才識學問的人”比較,《綱要》突出“人才”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的人。“有才識學問”沒有突出“專業”與“專門”,而“有某種特長”又不如“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表述具體。《綱要》順應工業化發展的趨勢,彰顯了科技發展越來越深廣而社會分工愈來愈精細的實質,強調“人才”在工業化時代“專”的普遍特征;并將“特長”細分為“專業知識”與“專門技能”兩項,以切合現實中有的人長于理論知識,而有的人長于技能操作的情況。
二、《綱要》強調“人才”是“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勞動者”。這是上述傳統的“人才”定義中所沒有的,而其核心是突出了“勞動”。“勞動”是“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活動”。(《現代漢語詞典》) 《綱要》強調“勞動”是“人才”的本質,“人才”必須是“勞動者”,一方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之一的 “各盡所能”、“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另一方面,我國現在進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特色之一就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隨著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造就了不少富翁的同時,也產生了萬千“富二代”,僅這些“富二代”中就有許多是有“某種特長的”,但他們不愿勞動,優哉游哉,是典型的食利者,所以,將此類有某種專長而又不勞動的人從“人才”行列中剝離,亦是將“特色”與“社會主義”結合的一種理論與實踐。以此觀之,《綱要》對“人才”的界定,不僅體現了原則性與靈活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結合,也有所創新,明確提出了對“人才”的價值觀,具有積極而強大的社會導向作用。
三、人才不可無德。相較于將“人才”空泛定義為“德才兼備的人”這一傳統說法,《綱要》將“人才”的“德”與“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掛鉤,突出“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這一品質。由于“德”及“素質”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綱要》在第一章的“整體開發”一節,還專門談到“德”的具體內涵,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與“拼搏奉獻、艱苦創業、誠實守信、團結協作精神”,等等。這些“德”的細目,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征,對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的人們及社會教育具有引領作用。
四、《綱要》回應信息時代與知識經濟的呼喚,強調 “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將“人才”推至極為重要的又是根本性的位置,表明了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的戰略性導向與重點。
此外,對職業教育而言,《綱要》在人才分類中,將“高技能人才”列為一類,指出該類人才是“以技師和高級技師為重點”,提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總量達390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為28%(2008年為24%)的要求。這對職業教育來說,是個重大利好,當然,壓力也相應增加了。
可以說,《綱要》亮點多多,令人振奮。但是,我們又從來不缺美麗甚至宏偉的愿景。因此,《綱要》頒布后,還須分解任務,落實施行,加大執行的力度。如在現行的人才單位所有制還很普遍的情況下,你是不是人才,往往由“上頭”說了算。“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這一對聯式民謠,就是許多單位用人的真實寫照。所以,衡量是不是人才,除了不唯學歷、不唯論文,還要不唯上;要有一套客觀、公平、公正、公開的鑒人、選人、用人機制。
從當前與長遠來說,《綱要》論及的“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經濟待遇與社會地位”是最有效的人才政策。只有讓“不勞動者不得食”與“多勞多得,按勞取酬”的社會主義原則真正落實了,而不是讓資本與權力大行其道,我們的社會才有可能普遍認可“有專長的勞動者=人才=經濟待遇與社會地位高”這一價值觀。而有實力的職業院校也會因此而門庭若市,職業教育當然也就會興旺發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