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瑛 陳銀梅 王東貞
中國教育發展的目標是要完成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歷史性轉變。作為為社會培養直接創造財富的高素質勞動者和專門人才的職業教育院校擔當著這一重任。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1],不過職業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職業至上”層面上,它不應只是知識與能力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成才和成就的教育。既要著眼于學生的就業,同時也要著眼于學生的就業發展、職業生涯發展。因此,好的職業教育,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就業質量。另一方面必須遵循教育的特有規律,技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做人,把教學與學生的個人興趣以及謀生結合起來,找到適合自己學習和發展的空間。職教語文課程屬于人文教育,可以實現提升學生人格修養、道德完善和個性成長的目標。為實現“成才和成就”的職業教育目標,我們有必要在職業教育學科體系中重視職教語文課程的價值體現,發揮職教語文課程完善學生人文道德素養的重要作用。
不過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職教語文課程不僅沒有獲得應有的發展,反而日益受到擠壓。許多職教院校的教學理念僅停留在“職業至上”層面上,只著眼于學生的就業,過分強調職業技能和素質,忽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我國許多職教院校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自創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等弊端,這大大制約了學生的思維活力,壓抑了學生的創造精神,影響教學效果表達,語文課在職教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因此,職教語文教學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
在探索教學模式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認為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論,如“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教育理論在當今職教語文教學中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陶行知先生強調:要改造學校的教育,就要使教育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如今書本知識已不是學生的唯一學習途徑,作為從事職業教育語文教學的教師,我們遵循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理論,就要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讓學生緊密地結合生活,親身經歷“考察”、“實驗”、“探索”、“設計”、“創作”等過程,體驗生活,感受生活,就會有效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基于對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結合職教語文特點,我們提出了“生活化互動式”語文教學模式。
通過深入學習對陶行知創造教育理論,在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經過多種途徑的探索和總結,我們提出了“生活化、互動式”語文教學新模式。“生活化”教學模式重點在教學內容設置,“互動式”教學模式重點在教學方法運用。
“生活化”就是要開放語文課堂,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中解放出來,讓語文走進生活,讓生活詮釋語文,給學生感受生活的機會,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生活、對語文的熱愛,從而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互動式”是以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以讓學生“愛學、會學、善學”為目標,把教育活動看作是師生進行一種自主與平等的交往、溝通,把教學過程看作是一個動態發展著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生活化互動式”語文教學模式即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通過生活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互動方式,融生活和課堂于一體,形成和諧的生活化互動教學模式,以產生教學共振,提高教學效果。
“生活化互動式”語文教學模式包括語文教學內容“生活互動化”和學生生活“語文互動化”和構建多元化的職教學生評價體系語文教學內容“生活互動化”強調的是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陶行知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的觀念,并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與運用語文知識,在社會生活中培養語文能力的好習慣。學生生活內容“互動語文化”重在踐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強調“學以致用”。教師采取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去細心觀察、感受、運用生活中讓無處不在的語文知識。通過做,把教與學有效地聯結起來,通過在“教師做上教,學生在做上學”讓學生去做,去寫,去練,創設生活內容“語文化”的學習環境。學生生活內容“互動語文化”教學模式有兩個最主要的特點:一是交流的互動性,師生同教、同學、同做,同生活。二是互動形式的多樣性,只要有知識的傳遞,就可視之為互動。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可以自己或和他人展開互動,使學習生活生動活潑、充滿活力,從而遠離單調、沉悶和程式化。同時教學活動過程中離不開教學評價,教學評價在學習和教學過程中發揮著許多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須構建一種寬松、協調、有效、包容的和諧評價氛圍,注重價值評價,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使這一教學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
語言來源于生活,文字記錄著人類的文明。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都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生活又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鑒于此,語文教學要努力營造生活語文環境,面向學生廣泛的現實生活世界,讓語文教學 “生活化”。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強調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與“時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進到語文學習中來。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生活并磨礪人生。所以無論在課堂內容的選取上、還是課外滲透深化的實施上,都注意從生活實際、生活情景出發,不僅使學生在滿懷興趣的同時學到有用的知識,更使學生體會到語文來源于生活的點點滴滴。有很多生活中的語文問題能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學生多角度地、靈活地、創造性地思維。
教師要做到語文教學內容 “生活互動化”。就須從語文教學入手,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教材為范例,活化教學結構,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讓“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學生學習的源泉,也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鑒于此,教師要在教學內容上讓語文課和職教院校設置專業涉及的生活領域相結合,和就業涉及的生活領域相結合,面向學生展開寬廣的生活世界,讓語文教學內容“生活化”,可從以下幾方面實施。
1.聯系生活實際,培養語文應用意識。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就是強調 “學以致用”。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引入豐富的生活內容,巧妙地把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引進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把學習語文和對生活的感悟互動地融為一體。所以教師在選取課堂教學內容,實施課外拓展等環節,注意從生活實際、生活情景出發,營造知識、生活互動化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語文知識,培養應用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基本工具。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語文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所以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對教材作適當的補充,構建語文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體驗,讓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走進學生的視野,進入課堂,使之變得具體、生動,讓學生感悟到語文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激發起內在的學習需要和動力,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愉快地探究問題,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去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3.濃縮生活精華,互動拓展思維能力。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語文教師需要把涉及教學內容的生活情境濃縮,留給學生大量的想象空間和發揮余地,并通過師生雙方或學生之間的互動形式傳遞信息并相互影響。實現師生同教、同學、同做,同生活。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適當指引讓濃縮的生活經學生的互動拓展思維再次豐富起來,老師給學生以指點,學生給老師以啟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互有補益。教師可在“導入新課、教學活動、綜述拓展、作業練習”等各教學環節設置互動拓展思維內容。
4.借助生活經驗,構建認知范式。皮亞杰的知識建構理論指出,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學生是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互動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生活是知識的源泉,語文教師要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調動相似的經驗,實現生活經驗升華為自己的理性認知。
學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經驗基礎上,在主動的活動中建構自己的知識。也就是說,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而是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經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智力潛能;相應地,學習不簡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
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知識,做到讓學生生活“語文互動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生活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樹立語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須臾離不開語文的觀念。因此課余時間教師要采取多種互動形式,引導學生將語文化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從幾方面實施。
1.日常生活“語文化”。教師拓展課外陣地,融語文知識入日常生活。每天的起居飲食、活動學習、喜怒哀樂,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零零碎碎,在互動語文化后,學生可以說是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語文,運用語文。
2.校園生活“語文化”。豐富的校園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載體。班級上一切活動都可以用語文的方式來開展。教師可利用板報、征文、演講、辯論等形式組織學生用語文知識表述自己的校園生活。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推動,校園生活都可語文化。語文老師要力求做到“班級無處不語文”。
3.社會生活“語文化”。語文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讓學生關注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和時事政治等內容。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產生的互動性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提升他們邁入社會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借“生活化”模式,助學生置身于生動、有趣的語文大課堂。
目前很多職業院校仍采取傳統的單一的評價模式,不能客觀、公正、全面的評價學生。為此我們摒棄以教師為主導,以考試成績為主的傳統評價方式,構建一種寬松、協調、有效、包容的和諧評價氛圍,注重價值評價,變“單一評價”為“多元評價”,評價的作用在于促進教學。因此我們主要建立激勵發展的評價策略,以尊重學生為前提,重視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和人格完善,采用開放性的評價方法,通過競賽、組織活動、同學間互評、自評、個人成果展示等評價方式。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成就和問題,增強自尊心與自信心,鼓勵學生上好每一堂課,激發學生的信心和熱情,取得積極的、有活力的課堂效果。
綜上所述,語文教育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師應帶領學生走出書本,把語文教育擴展融入到生活中,引導學生在生活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創造。我們通過尋找語文教材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精心組織生活化學習和互動探究活動,創設了生活化互動式課堂的基本途徑:從語文教學內容入手,將生活引入教學;從互動入手,改變師生的交流模式。在生活化互動式的教學模式里,語文教師溝通了學生的現實生活與書本之間的聯系,溝通了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周圍的世界之間的聯系,使語文課堂生活成為學生自己的生活,使學生在自己的生活語文世界中活得更精彩,實現現代生活教育追求的目標──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造。
[1]成思危,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