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霞 陳蘭榮
高職生也是國家極為寶貴的人才資源,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必須高度重視高職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攻堅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社會變革給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高職生的心理、思想、行為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日益加深。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納入社會現實背景下運作,運用社會學的視角解讀高職生的思想、行為問題。近幾年來,有些學者已將社會學基本框架、基本理論與方法體系應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使思想政治工作呈現出新的生機。
思想政治教育學與社會學雖為兩個不同的學科,其實,二者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不僅研究內容有部分的重合,研究方法也有共同之處。并且,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制約是主要的、全面的和決定性的。因此,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和思維來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是社會系統中的子系統,與社會的其他系統相聯系,是一種關系中存在的狀態。離開社會談思想政治教育是沒有意義的。
高職院校本身就在社會環境中運作,高職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社會人”。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與外部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社會上的各種培訓、各類媒體、各種社團、計算機網絡、通信網絡、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包括旅游、休閑都已成為高職生獲取知識的來源和渠道。由于高職生的社會實踐和經驗不足,其鑒別能力有限,選擇能力欠缺,面對紛繁復雜的知識,往往顯得茫然和無所適從。最關鍵的是自己正處在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包括社會上的腐敗現象對高職生的心理、思想造成了直接的負面影響。并且我們正處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個特殊的時代,學校不可能生活在“真空”的環境之中,學生也不能不受到各種知識和各種思想觀念“爆炸當量”的感染。由于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影響,高職生的思維越來越務實,對于課堂上老師的空洞單調乏味的連篇說教,他們不屑一顧,毫無興趣,甚至課堂上與老師發生沖突。在價值取向上,高職生往往明顯的表現出愛慕虛榮,追求物質享受;追求高消費;上進心不強;甚至有些來自高收入家庭的學生習慣了“吃要美味、穿要漂亮、住要寬敞、用要高檔”的生活,浮現出拜金主義思想,形成了他們重“物質享受”,輕“精神財富”的價值取向。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總是想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面對這一矛盾,要想卓有成效的做好高職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時常感到力不從心,感慨其“難”。
事實已經證明,社會因素對高職生價值觀念的影響日益深入,并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校園,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其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社會變遷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因此也要在社會變遷過程中逐步完善自身。從歷時態看,思想政治工作難這個問題在今天變得突出,也是社會變遷的結果。
“所謂社會變遷,是一個表示一切社會現象,特別是社會結構發生變化的動態過程及其結果的范疇。”[1]社會變遷要求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革新以適應高職生的成長成才規律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否則,無法適應社會變遷的挑戰。
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經濟成分、人們的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及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國內外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撞擊,直接影響著當代高職生。社會變革喚醒了他們的現代意識,現在高職生已不是空談理想的一代。他們的金錢觀念,實用意識大大強化了;競爭、進取、效率、富裕、自強自立的文化價值觀得到充分肯定;他們注重實效,凡事都希望得到實際的效果,這種價值觀取向導致他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
高職生價值觀的這種世俗化特征,必然有其產生的原因。社會的變革、家庭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個人的思想狀況等等都是影響高職生價值觀形成和變化的因素。近二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們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個急劇的轉型過程,這種過程必將對這一時代高職生的價值觀產生沖擊效應。傳統、現代、后現代三種不同的價值觀一齊壓縮到被稱為“天之驕子”的高職生的價值觀結構中去。
馬克思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實踐活動的本質在于社會屬性。個人與社會是相互建構的,人不斷地產生社會關系,社會關系也不斷地產生著作為社會關系總和的人。一個社會要正常運行,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個性發展與社會需要之間必須保持適度的平衡。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社會學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作為自己的基本問題,并從不同的側面來探討二者的關系,從而揭示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
最后,社會學視野的特點在于社會學的反思性。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經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依靠常識去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憑主觀經驗,按照傳統做法,不深思熟慮,更不善于運用社會學的視角和方法去分析和引領高職生的思想動態,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難以創新,這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環境,難以取得實效的“癥結”所在。
進行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沿用傳統的方法,如:說服教育法、情感教育法、單一灌輸法等等,很少運用社會學的視角去關注高職生的興趣所在和實際問題產生的原因。
從教育部2009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來看,大學生對社會問題類最感興趣。調查顯示,99.1%的學生對國家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99.0%和98.4%的學生對國家在抗擊汶川特大地震和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方面的工作表示 “非常滿意”或 “滿意”;94.0%和93.7%的學生對國家在擴大內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和處理拉薩“3·14”打砸搶燒暴力犯罪事件方面的有力領導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今年,高校學生對國家在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方面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的為84.8%;而在2004年調查中,高校學生認為黨和政府在解決“三農”問題上“成績顯著”或“較有成績”的為42.0%。[3]而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為主,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和引導遠未專業化,未能充分有效地就高職生感興趣、有困惑的社會問題進行解釋和分析,理性地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社會。
高職生的年齡一般在18-23歲之間,當他們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也已基本完成了社會化的過程。因此,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最高階段,在高職生社會化的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職生社會化不僅表現為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而且表現為服務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過程。據筆者了解,高職生十分熱愛參加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暑假時期很多學生不回家,而是結集一起到某地進行社會實踐。他們渴望成熟、希望了解社會、希望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而高職院校志愿者服務活動具備的廣泛參與性、自愿性和實踐性特征,已成為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有效載體,既實現了個人的社會價值,又推進了和諧社會的建設,達到了個人理想與社會價值實現的統一,有效的促進了高職生的社會化,為成為社會的合格人才打下了基礎。
高職生是走在社會潮流前列的一個群體,對周圍的一切充滿熱情和激情,他們關心國家大事,對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特別敏感,但又容易沖動,處理問題不能冷靜沉著,容易被煽動,往往愛走極端。近年來,高職生面臨的壓力特別是就業壓力、學習壓力、經濟壓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發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高職生跳樓事件、自殺事件時有發生。尤其貧困高職生的思想和實際問題明顯增多,矛盾日益突出,影響了各方面素質的和諧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不解決高職生的實際問題,不僅難有說服力,而且也沒有確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和諧社會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新理念、新認識就是 “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從高職生的實際出發,積極主動地滿足他們健康成長和成才的合理需要。
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自他們進入大學校園的門檻起,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就絕不僅僅是高職院校的職責。在當前社會變遷過程中,要著眼于吸收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家庭、學校、傳媒、社會相互結合的“一體化育人”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體制,確保高職生在理論上、思想上、行動上和情感上都實現科學發展。
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家庭教育對個體的影響根深蒂固,甚至貫穿其整個人生。盡管高職生擁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在大學階段家庭教育功能的發揮遠沒有中小學階段那樣明顯和直接,高職生的生活空間更是突破了家庭,但是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要成型卻未完全定型、人格基本獨立經濟卻仍未自立的在校高職生來說,面對一些難以抉擇的問題時,如就業、婚姻,更傾向于征求和聽取家長的意見。尤其在今天多種社會思潮相互碰撞的時代,學校教育很大程度上不及家庭的影響力。甚至出現令人無奈的情況,高職生在學校接受教師正面教育一周,出校門后卻被社會因素或家庭因素瞬時瓦解了,其教育效果往往是“5<2”,即五天學校教育的成果不及兩天雙休日的社會教育或家庭教育。此外,家庭氛圍的熏陶仍然是影響高職生思想品質塑造的重要因素。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人生成長過程中,95.0%的高職生最為感激的是父母。因此,家庭教育是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視家庭教育(既有的和現時的)作用顯然是明智的。
高職院校對高職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以其他形式為輔來進行的。因此,如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是值得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筆者得出的結論是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付諸實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這也是我們國家一直倡導的。
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付諸實踐,要搞好案例式教學。研究性教學側重于理論研究,課堂案例教學則側重于實際問題的討論和研究。要結合學生的心理、思想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把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國內外經濟、政治等形勢發展變化使我們面臨的新挑戰和風險與當代高職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和理論難點問題相結合,選擇高職生就業問題、貧富差距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生態環境問題、金融危機問題及汶川賑災問題等進行案例教學,事例鮮活生動,學生很感興趣,參與踴躍,教學效果才會比較好。
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付諸實踐,要用好社會資源教學。重視引導高職生積極參加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主題的社會實踐。一是不斷組織學生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幫助他們了解家鄉,了解社會;和某個優秀企業簽訂實踐協議,定期組織學生到企業去進行調研;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基地,定期組織高職生參觀學習,使廣高職生在社會中開闊視野,增長閱歷。二是把高職生放到社會工作和社會事務中,讓他們承擔義務和責任。如在去年的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突發事件中,廣高職生踴躍獻血、捐款、志愿服務,履行了自己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都將有力地培養高職生的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人們的思想問題往往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在時代信息化的今天,高職生同社會的聯系與交流日益深入、頻繁和廣泛。現實社會環境中的諸多因素影響著高職生的思想、道德、行為的發展。“好汁才能泡出好菜”。社會就好比一個泡菜壇子,人文環境就是泡菜水,泡出的白菜、蘿卜的味道,取決于泡菜汁的味道。對于社會而言,文化就是泡菜汁,而社會精神則是這汁里最精華的部分,是一個社會的旗幟與品牌。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及時傳授給學生思考問題的視角、引導高職生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在社會生活中錘煉自己,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37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A].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3]佚名.大學生主流思想出現轉折性變化[N].光明日報,2009-0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