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濤 張亞林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須彰顯職業特色
□錢 濤 張亞林
因行業背景不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各有其特點,應實現三個轉變:校園文化建設由重活動向重培育轉變、由重形式向重內涵轉變、由單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轉變。在分析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特征的基礎上,提出彰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特色的主要途徑。
校園文化;職業特色;建設思路
高職校園文化是高職院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創新品格和價值取向,又是校園精神以及培養這種精神所需文化環境的總和。高職院校與其他高校不同之處:除了有歷年來師生對學校的總體認知、追求和探索,有制度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還需要有企業文化的滲透,突出行業特點,營造學生適應未來就業崗位的文化環境,形成高職院校特有的校園文化。
(一)以培養人的社會適應能力為目標
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新成果科學發展觀應運而生,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提升校園文化實力的核心也是著眼于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因為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產物,人是文化生成發展的起點和動力,也是文化發展的目標與歸宿。校園文化的提升,必定高度關注“人”的問題,致力于“人性塑造”、“身心開發”、“道德人生”三個維度的建設,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追求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應為培養“準職業人”營造文化環境。
高職校園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優勢。憑借這一精神氣質,不同專業相依并存,不同企業的文化能夠融為一爐,不同行業的專家方可融合匯聚。高職院校充分體現海納百川的特征,校園文化充滿“大氣、和諧”。
(二)以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為基礎
高等職業教育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解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周濟部長曾明確要求一定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特別是要著重推進職業道德教育,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注重提升校園文化,發揮其通向心靈的凝聚感召、熏陶浸潤的作用,正是保證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順利實現的有力舉措。
(三)以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為基石
高職院校要在職業教育領域脫穎而出,尤其是要跨入國家示范高職院的行列,必須經過激烈競爭,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校企合作辦學是高職院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競合力對高職院校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校園文化之所以是增強競合力的重要基石,是因為校園文化產生凝攝自固的力量,可以動員全體師生齊心協力,為同一目標努力奮斗。校園文化具有的傳承創新的力量,可以促進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增添競爭的活力和合作的引力。
(一)校園文化建設由重活動向重培育轉變
當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中形式多于內涵,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只重視校園文化的物化形式,而忽視了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二是缺乏對校園文化活動的文化闡釋和發掘。校園文化建設不僅具有控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學習條件的物質功能,更應具有精神內涵的引導功能、培育功能、激勵功能。
(二)校園文化建設由重形式向重內涵轉變
高職院校由于行業背景的不同,反映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有各自的特點。校園文化建設如果忽視本校特色就失去生命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力戒生搬硬套他校做法,對自身文化背景、環境特點缺乏考慮,或只停留在美化環境、治理校園的淺層次上,而忽視文化內涵的建設。校園制度文化是學校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為學校全體成員所認同、遵循的主流物質與精神成果,體現著學校特有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因此,發掘校園文化活動的精神內涵,加強校園文化的制度建設,通過制度才能更好地表達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
(三)校園文化建設由單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轉變
校園文化建設離不開特定社會環境。培養學生具有適應企業環境、企業文化的能力,成為企業一線所需高技能人才,也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任所在。要改變校園文化建設滯后于社會發展的狀況,一是主動吸納與本校有關的企業文化,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盡快融合,變校園單一文化建設為多元文化建設,發揮高校對社會文化生活的引領作用。二是主動邀請企業骨干、專家到校園開講座,參與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解決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環境脫節的問題。讓多元的校園文化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精神坐標,滲透到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營養素,從而達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一)發揮人文教育作用
高職院校應注重職業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的職業化,使師生具備遠大理想、高尚情操及審美意趣;具備愛崗敬業、開拓進取、樂于奉獻的精神;具備創新創優、合作共贏的意識;具備承受挫折、寬容失敗的氣度;具備自我完善、持續改進的能力;具備兼顧公平與效率的能力;具備信息應用的能力。廣大師生能夠以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應對新形勢下的各種競爭和挑戰。
人文教育多側重于直覺、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方面;技術教育則體現出認知、分析、邏輯和思辨的理性方面。在培養職業技術人才的過程中,應當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人文教育春風化雨的作用,注重從智能、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行為規范等諸多方面的整體協調,培養師生員工良好的個人品質,最終促進教學相長、科學管理、優質服務,實現師生共同進步,謀求全面發展的目標。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要培養出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設標示出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學校要發揮思想政治文化優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首先,以黨的建設為重點,著力抓好教工和學生的黨建工作。黨建工作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處于龍頭地位。通過行之有效的永葆黨員先進性主題教育活動,學習黨的建設理論,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建立先進性長效機制,使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從而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其次,注重以人為本,深入細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加強師德建設,增強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切實關心教師,使得他們擁有職業幸福感和歸屬感。要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從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出發,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動態,加強情感交流、思想溝通、人格感召,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細、做實。
(三)開展有個性的社團文化活動
以工會、共青團和學生社團為依托,積極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為廣大教職工和大學生豐富知識、提升素質和增強能力等,提供文化陣地和有利環境,并在潛移默化中以文化育人、環境養人。一是發揮人文教育影響力,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工會會員活動和學生課外科技文化活動為載體,以社會實踐和青年志愿者服務為突破口,搭建師生綜合素質拓展的平臺,積極開展知識競賽、演講辯論比賽、學術講座、技能比武、國防教育、校園科技藝術節等一系列活動,培養師生的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二是豐富業余文體活動,陶冶師生的道德情操。調查發現,有的學生之所以過早談情說愛,與精神文化生活單調乏味有關,有的學生由于自己的愛好、興趣和特長得不到充分發揮,感到空虛失落,便到網吧打發時光,帶來許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工會和共青團組織積極開展體育、舞蹈、聲樂、書法、繪畫、攝影等豐富多彩的業余文體活動,滿足師生的精神生活需求。三是加強公寓文化建設,營造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育人“文化圈”。高職院校學生公寓,是學生休息、娛樂、交流以及學習的重要場所。學校要主動適應新時期大學生思想特點的需要,應當把公寓文化建設作為學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強化陣地意識,積極探索黨團組織、輔導員、學生自我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進公寓,與物業管理單位合作,拓寬公寓文化建設的途徑,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機制。
(四)積極營造文化環境
李開復先生在<<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中表達了對高等教育的見解。他認為學生是高校最重要的資產。真正的教育家認為,大學中的所有設施以及所有教職員工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生的利益和需求是他們眼中最重要的利益和需求。職業院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建設和諧的具有職業特點的校園文化能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沃土和環境。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硬件基礎,先進的基礎設施是校園文化的基本支撐。要根據行業特色完善校園現代設備,利用圖書館、語音室、網絡中心、多媒體教室、大學生活動中心等現代化設備,為校園文化的開展提供與未來職業相關的信息資源平臺。加強校園生態環境建設,改善學生娛樂、健身和生活環境。通過綠化、美化校園文化環境,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意境,給學生以美的熏陶和人性化的關照,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未來事業。
提升校園文化實力,是新一輪改革開放中高職院校科學發展面臨的新挑戰,也是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有所作為的新空間。通過未來一段時期的實踐探索,職業教育文化將會得到繁榮發展,彰顯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提高的過程中也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1]潘敏學,王在民.校園文化建設與高校軟實力的關系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8(01).
[2]北京大學中國軟實力課題組.軟實力在中國的實踐之——軟實力概念[OL].http://www.people.com.cn理論頻道,2008-03-05.
[3]李開復.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OL].http://www.5xue.org成長顧問,2006-11-16.
責任編輯 夏煥堂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國職教學會德育委員會2007-2008年度德育專項課題“科學發展觀與高職院校園文化建設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3-6)。
錢濤(1966-),女,江蘇泰州人,文學碩士,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張亞林(1972-),男,湖北荊州人,哲學碩士,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G710
A
1001-7518(2010)05-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