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國家的技能形成體系
許競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31卷第4期上撰文,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對國家的技能形成體系做出了框架要素上的理論闡釋。
作者認為,技能已成為現代人類不可或缺的生產生活要素。人是否能夠掌握相關工作技能,不僅在于個人主觀上的獲取,而且還取決于其所處的社會客觀環境是否給予學習這些技能的機會和條件。倘若將技能作為“技能型勞動者”的代名詞,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則可理解為技能在這個社會環境下的形成過程。考察技能的形成體系,便是對這一社會客觀環境下影響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相關體制因素做理論分析。基于工作技能本源于學校教育和工作場所學習這一事實,作者首先指出了國民教育系統在技能供給方面存在的邏輯局限,即學歷是學校以學科標準對個人在學經歷的判斷和認定,而技能是體現在社會生活與生產實踐中的技巧與能力,衡量高學歷人才的標準不能用于衡量技能型人才。因此,技能型人才的判定和考核必須在工作當中進行。
關于業界職業技能培訓的兩面性,即通用與專用,作者認為,個人在通用培訓中獲得的工作技能適用于不同企業、行業和工作的需要;從具體崗位培訓中獲得的工作技能具有很強的崗位局限性,不適合于向其他企業、行業和工作中遷移。倘若所有企業為了避免風險在通用培訓上都采取 “無為”的態度,那么勞動力市場上就會出現嚴重缺失通用工作技能的現象,也就是我們現實中經常看到的畢業生缺乏基本的工作技能。
作者最后分析了國民經濟生產系統對技能的利用方式與程度:業界職業培訓的特點根源于國家與勞資三者之間關系,而工作場所學習的現實卻取決于生產活動的組織形式,即生產資料的組織和利用方式。處于不同產品市場的企業雇主對不同類型的技能有著不同程度的需求,這些雇主在勞動力的組織方面通常采取不同的形式。
一個國家的技能形成體系受其國民教育系統與生產系統的共同牽制,是國家政治經濟和歷史文化等體制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