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洪琴
論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培養
□皮洪琴
社會能力水平的高低于高職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職院校在加強對高職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也應該關注其社會能力的培養。本文對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培養進行了嘗試性地探討,闡述了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內涵、培養的必要性、培養的原則、培養的策略及其實施路徑。
高職生;社會能力;培養
高職教育具有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雙重屬性,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職生的職業能力主要體現在方法能力、專業能力和社會能力等方面[1]。目前,對于高技能人才的種種界定中,似乎更多的是從專業技能的角度去理解,另一個重要維度——社會能力,雖有涉及,卻沒有深入探討,也沒有明確界定[2]。當然,更未形成相關理論體系。社會能力對于高職生而言,是其走向社會、實現由“校園人”向“職業人”成功過渡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社會能力的研究興起于西方社會,始于上個世紀70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與探索,成果豐碩,但由于涉及領域較多,且研究對象不盡相同,并未形成統一的概念[3]。Ford(1985)認為社會能力是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中,通過恰當的方式,實現適宜社會目標,并產生對個體發展有積極意義的結果的能力。Sroufe(1983)認為社會能力是個體靈活有效地綜合運用環境及自身內部資源,實現積極發展結果的能力。秦啟文(2002)將社會能力定義為個體介入、適應、發展、協調和處置社會關系的本領[4]。王同軍(2006)將社會能力定義為在一定的職業環境內,有效而適當地與他人進行積極交往以實現工作目標的行為方式[5]。綜合國內外研究成果,結合高職生的職業發展特征,我們將高職生社會能力定義為:在一定的職業環境內,為實現某一工作目標,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通過學習、模仿、交流、實踐而形成的能帶來最大社會適應效能的活動方式。一般包括自我認知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創造能力、和完成任務能力等。
自我認知能力指的是正確認識自我并順利完成自我管理、自我塑造、自我發展的能力,它是進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礎。包括:認識自己的性格特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覺察自我的情緒變化、原因等。
人際交往能力指妥善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廣泛聯系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系的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指的是在社會交往的各種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恰當、得體地表達的能力,包括口頭語言表達(說話、演講、作報告等)和書面語言表達(公文、書信等)。
團隊協作能力指在工作過程中通過言語(說話)或非言語(表情、體態、手勢)等信息的交流主動融入團隊、尋求團隊成員的積極品質、與團隊成員互助協作的能力。
創新創造能力指在遵循事物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對事物的整體或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其得以更新與發展的能力。
完成任務能力指的是運用所掌握的專業或社會知識,克服困難,達到某一愿望和實現某個目標的能力。
社會能力對于高職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具有較強社會能力的高職生,往往能夠勝任多種社會角色,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高職生良好的社會能力不僅對于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是其自身實現身心健康發展和提升就業能力的客觀要求。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進一步明確提出:“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目標。這一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既要重視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與專業能力的培養,把學生培養成為“技術人”,還應該關注學生的社會能力培養,把學生培養成適應職業需要的“職業人”和適應社會、融于社會、改造社會并能在社會中得到發展的“社會人”。可見,培養高職生社會能力是實現高職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關研究表明,大學生身心健康與社會能力存在一定的關系[6]。社會能力的強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當前,一些高職生在步入社會后,有的因為不被重視或遭受挫折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棄,有的因一帆風順而得意忘形、表現張狂,這些都是心理不成熟、迷失自我的表現,暴露出當代高職生存在的心理弱點:抗挫折力不強,自控力較差,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危機意識、競爭意識較弱等等。通過培養高職生的自我認知、人際交往、團結協作等社會能力,使其在社會活動之中磨練心智,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根據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有效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日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不斷加大且日趨嚴峻,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其求職就業難的窘況表現得尤為突出。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目標,最終目的是讓高職生能夠“充分就業”,并使其在就業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智。但現代工業對崗位(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不僅要求相應崗位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還要求該崗位的從業人員具備相應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也就是說高職畢業生應該具有基本的社會能力,才能適應現代崗位的要求。因此,要想真正應對就業的挑戰,提升高職生的就業能力,必須在全面提升高職生職業能力上下功夫,在強化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大對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培養。
高職生的社會屬性和自身特征決定了其不同于一般的社會群體。基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從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內涵和培養的必要性出發,我們認為對其社會能力的培養應當堅持如下幾個原則。
高職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是職業性。高職教育注重實際應用,對接崗位或工種的需求培養職業類操作技術人才,直接面向社會,依靠社會,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培養高職生的社會能力,應當根據高職生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將職業崗位所要求的理論和技能融入到社會能力的培養過程之中。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規律。實踐是認知之本,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獲得切實體驗的重要途徑。與知識傳授不同的是,社會能力的培養更強調于實踐的訓練和個性的發展。因為能力培養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它不只是單靠采用灌輸方法而實現的。因此,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
所謂自主性,概括地說,就是指人們在認識運動和實踐活動中,獨立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性格品質,是人的主體地位的確證。高職生社會能力培養的主體是高職學生,培養過程中必須喚起他們的主體意識,調動起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其能自覺參與社會能力培養的教育活動,主動鍛煉提高自身的能力。如僅靠學校單方面的積極性,培養和提升高職生的社會能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社會能力培養的個體性因素很強,不能簡單地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對于每一位高職生而言,他們的興趣、愛好、能力等等各不相同、各有特點。培養高職生的社會能力不能限定統一的標準和統一的方式,而應該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采取差異化、個性化培養的原則,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過程,而不是靜止的、固定的。隨著當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相應地,對高職生的能力要求也將隨之不斷地變化,對其社會能力的培養,無論是培養目標、培養模式,還是培養方法,都應遵循動態性原則,從而提高培養高職生社會能力的效果。
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培養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校方循序漸進的引導、強化,也需要高職生自身日積月累的著意準備與積極參與。我們著重從高職院校的維度,探討高職生社會能力培養的策略。這一策略可簡要概括為“123”,即樹立一個理念(樹立培養高職生社會能力的理念),把握兩個結合(培養社會能力與培養專業能力相結合、培養社會能力與培養方法能力相結合),依托三個平臺(課堂、校園、社會)。其中,一個理念是根本,兩個結合是重點,三個平臺是載體。
高職院校的建設目前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共同認可的發展之路是“以就業為導向,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但是,應該說除了專業技能培養己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之外,并沒有形成注重對其余要素培養的理念和制度保障,包括社會能力的培養[7]。而從高職生個人發展的層面來看,完成從書本到實踐,從理想人格、期望環境水平到現實人格、真實生活水平的轉變過程,實現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社會人”的角色換位和心理換位,均體現著社會能力的顯著影響。提高高職生社會能力應該視為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內容。廣大高職院校也應轉變教育本位觀,在重視高職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樹立起培養高職生社會能力的理念。
在高職生職業能力的范疇中,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應當是互為補充、相互促進的。高職院校培養高職生社會能力應注重將其與專業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相關研究表明,即使是一般的學生也會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在常規課堂中進行社會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個體發展。意即社會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高職院校對高職生知識和技能傳授的始終。同時,高職院校培養高職生社會能力還應注重將其與方法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方法能力主要包括終身學習能力、分析與決策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等等,它是對社會能力和專業能力的遷移,培養高職生方法能力能使其在遇到新問題時,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已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運用到新的實踐之中,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高職院校要發揮課堂、校園和社會的載體作用,充分依托校內外資源,著力鑄造高職生的社會能力。通過課堂講授和滲透,使高職生對社會能力有著更為理性的認識;通過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校園活動,營造社會能力培養的氛圍,使高職生在學習之余,豐富校園生活,提升綜合素質;通過社會實踐和社會活動,走出課堂,走出校園,深入社會,使高職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將能力運用于實踐,在不斷鞏固和提升其社會能力的同時,檢驗其培養成效。
如果說上文探討高職生社會能力培養的策略更多地是宏觀方面的概述,下文我們則從“課程教學、素質教育、職業習慣、心理健康和校企合作”等五個微觀層面來闡述其培養的具體路徑,亦可稱之為具體措施。
針對高職生社會能力的需要,高職院校應將社會能力的培養納入到教育目標之中,在培養計劃、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上注重知識結構的整體優化。如可組織力量編寫《高職生社會能力理論與實踐》教材,將其納入課程教學體系,使高職生明確自己應該具備的社會能力并主動學習和實踐;可在專業課和實訓課教學中滲透相應的社會能力知識,根據高職生今后所面對的崗位(群),教會學生從事技術領域工作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和應該具有的認知、情緒和行為能力;可充分發揮“兩課”教學的主渠道作用,著重塑造高職生的思想品德和職業素養;可以第二課堂的形式,增開《職業精神》、《社交禮儀》、《成功學》、《誠信與感恩教育》等與社會能力相關的選修課和專題講座,以拓寬高職生的綜合知識。同時,在教學方法上,還可通過課堂討論、合作學習以及實踐訓練等手段,培養和加強高職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高職院校應注重校園文化活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熏陶作用,緊緊圍繞如何使高職生畢業后最快最好地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建設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通過舉辦文化藝術節、運動會、各類競賽、專題講座等活動,在豐富高職生校園文化生活和提升綜合素質的同時,使其學會與人交往并懂得和諧相處,從而促進和諧的人際關系的發展。
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踐是高職生在校學習的重要教育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高職院校應組織學生開展諸如社會調查、科技服務、志愿者行動等社會實踐活動,把學生直接推向社會,讓學生了解、接觸社會,使其在實踐中磨練技能,樹立自身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主義公民意識,以提升其社會適應能力。
開展拓展訓練活動。拓展訓練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式培訓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高職院校可根據自身的實際,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拓展訓練,通過訓練以使學生達到磨練意志、激發潛能、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的目的。
職業習慣是指職業人在長期、重復的職業活動中逐漸養成的不自覺的行為模式。良好的職業習慣是高職生從事某一項工作所必備的要素之一,也是其實現職業成功的基本條件。高職院校應注重對高職生職業行為習慣的訓練和培養:(1)注重職業思想的培養。采取職業意識研討、職業價值觀辯論、職業理想演講等方式,幫助高職生樹立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明確職業價值取向,堅定職業情操與信念;(2)注重職業行為的培養。針對不同專業崗位(群)的要求,采取言傳身教、組織赴企業學習參觀等形式,訓練高職生相應的執行行為、程序行為、觀察行為、溝通行為、協作行為等習慣;(3)注重職業心態的培養。通過趣味性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職業身心訓練項目(如模擬招聘會),使高職生養成良好心態,享受職業所帶來的樂趣。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訓練,能夠有效提高高職生的職業素養,從而達到高職生的零距離上崗與職業要求的無縫對接。
根植于個人品性中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在本質上是不能夠被模仿的,它需要教育者從市場定位的角度加以引導、培養和自我有意識地內化、實踐,這是一個內外環境交互作用緩慢發展的過程。如前所述,高職生的社會能力與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關系。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應加大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培養其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一要加強心理科學知識教育,宣傳普及心理科學基礎知識,使高職生生認識自身的心理活動與個性特點,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二要加強心理調適方法教育,培訓高職生的心理調適技能,授予學生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使其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有效消除心理困惑;三要加強心理異常現象識別教育,教會高職生認識、識別心理異常現象,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類型及其成因,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實現心理活動最優化。最終,引導高職生保持陽光、健康的心態,促使其在步入社會之后“勝不驕、敗不餒”,具備一定的心理調適能力。
校企合作辦學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重要手段。但通常的校企合作主要體現在專業技能的培訓和實踐性教學環節。高職院校應從社會能力培養的視角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辦學,如可聘請企業相關人員參與課程設計,課程內容除專業技能外應包含培養和提升學生社會能力內容,從注重學習和具體職業之間的緊密聯系轉變為強調對社會能力的培養;可聘請企業相關技術人員到校講學,介紹他們在研究和運用技術過程中體驗到的因缺乏溝通、協作而造成的技術失誤給企業、社會帶來的影響,等等;以上深化校企合作的舉措,將會使得高職生的培養更加對接企業的需求,拉近高職生與“職業人”的距離,利于其社會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全面、系統培養高職生社會能力是一項新的課題,同時也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雖然對其作了一些初略探討,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并有待于我們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可以肯定的是,高職院校對于高職生社會能力的培養應該貫徹于整個高職教育過程的始終,既要有目的、有計劃,又要有實施、有效果,使高職學生盡快樹立職業理想、進入職業角色,為成為未來社會所需的優秀“職業人”打下堅實基礎。
[1]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5.
[2]翟向陽.論高職教育突出能力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J].職教論壇,2005(16).
[3]陳堯昆,劉翔平.論社會能力的培養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教育研究,1995(8):48-52.
[4]秦啟文.試論社會技能的價值與結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
[5]王同軍.重視社會能力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0).
[6]莊明科,甘怡群,等.社會能力量表的修訂與初步應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1):755-759.
[7]麥齊好.高職生社會能力培養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7(15):91-92.
責任編輯 王國光
G711
:A
1001-7518(2010)36-0057-04
皮洪琴(1964-),男,長沙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理論與管理。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0年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批準號:DJA100320)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