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彥 唐勇
關于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的探討
□羅彥 唐勇
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應努力做到文化落地、措施落實,積極完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和環境氛圍的建設,以質量意識為先導、教學科研為推手、教學過程為控制點、學風建設為基礎、校企合作為促進,深入推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和質量。
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字[2006]16號)指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高職院校要強化質量意識,尤其要加強質量管理體系建設。近年來,高職教育發展迅速,院校規模急劇膨脹,校園建設如火如荼,科研課題數量和經費節節攀升,專業數量與日俱增,教學改革花樣翻新,行政管理推陳出新。但是,高職教育的內涵建設收效甚微、教學質量危機四伏仍是不爭的事實。為此,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必須進一步深入完善。
1.質量文化落地是基礎。沒有相對穩定的質量文化和管理哲學為依靠,質量管理技術的局限性就顯而易見。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必須培育出融入組織內部、深入人內心的質量文化,使對人才培養的質量追求內化為一種信念、精神和價值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在校園內蔚然成風[1]。事實證明,單純的經濟手段激發了高職院校的商業化行為,行政權利的過度擴張又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官僚化傾向,脫離質量文化的質量管理顯得蒼白無力,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化表達虛無縹緲。必須基于大學的基本精神,提煉高職院校自身的文化品格和氣質,加強思想政治工作這條生命線,教育教職工樹立質量第一的觀念,提高對質量管理的認識,理解自己在教學質量管理所應發揮的作用,學會運用科學方法開展質量管理,在管理實踐中落實和貫徹質量文化,構筑教學質量管理的堅實基礎。
2.制度措施落實是保證。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信息流動大大地增加了政策引進的機會[2],同時也便利了教學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引進,但是通過網上下載、照搬外校條款生吞活剝得到的“舶來品”合訂本,由于先天缺乏針對性,各項措施之間難以配套,無法形成相互支撐的完備體系,在執行時常顧此失彼,效力大打折扣而成為一紙空文。高職教學質量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作,必須有相應的制度對教學和管理活動予以規范和約束,保證全體人員按高職教育教學規律辦事,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制定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指向,認真研究教學質量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將這些內在的規律性要求轉化為教學活動及其管理工作的要則、規范。同時要注重宣傳教育,加強監督檢查,從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教學管理、運行和評價等各個方面,使質量管理制度措施得到進一步落實。
1.質量管理組織體系建設。教學質量管理的組織體系建設要完善相應的組織機構,圍繞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這一總體目標,承擔相應的質量管理工作,對影響教學質量的所有因素進行有效控制,其中包括正式機構和非正式機構兩種類型。正式機構包括決策指揮機構、執行機構和監督機構,即學校領導、職能處室、系部和教研室、教學督導組等。非正式機構則應包括一些專門的質量小組、學生信息員等。由于高職教育發展時間不長,規模擴張速度較快,補充大量的年青教師包括一些教學管理人員對高職教育教學內在規律和要求掌握不深,有必要組建全校性的教學指導委員會或者是質量管理委員會,成立專門的教學研究機構,研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保證質量管理機構的運行效率,應強調相互之間的分工協作和信息交流的暢通,同時要將現代化信息手段有效運用于教學質量管理工作當中。
2.質量管理工作機制建設。教學管理的現代化和科學化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教學質量管理從本質上說是學術管理的范疇,但是,教學質量管理同時又涉及面極廣、工作周期較長,這個過程中以科層制為主要特征的行政管理必不可少。所以,教學質量管理工作機制首要解決的就是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協調,實質就是專業化還是去專業化的問題。從制度層面上看,高職院校的治理結構是行政為主導的,沒有建立真正的學術權力機制,基礎學術組織被視為是職能部門的下屬機構,而教師則是被管理者甚至是被雇傭者,學術文化與行政文化的差異性造成了質量管理工作機制的矛盾無可避免。因此,在教學質量管理中,要協調行政組織與學術組織的管理行為關系,明確相應的職責配置和活動流程,充分發揮專家群體的作用,增強職能部門服務意識,提高專業化管理水平。
3.質量管理環境氛圍建設。為順利通過高職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高職院校采取了一些應急的辦法。非常之時的非常做法本無可厚非,但是,這其中的一些做法如抄襲拼湊甚至弄虛作假粗制濫造評估材料等不端行為泛化,如果不能在短期內消除其負面影響而任由此風蔓延,由教師崗位職責、職業道德構筑的教學質量建設的基本屏障和千里堤防就會毀于這樣一個個蟻穴,不誠信、不道德就將成為教學質量管理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頑疾。加強教學質量管理的環境氛圍建設,就是要重塑嚴謹治學之風,教書育人之氣,落實高職教育教學對質量承諾的信守,通過思想與態度的轉變,逐步將質量追求化為教育教學參與者的一種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否則,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控、評估指標體系和責任體系都會流于形式。
1.全面發展。全面性是現代教育教學質量觀的本質屬性。[3]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全面發展成為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秉持全面質量觀,首先要堅持全面發展的人才質量標準,要改變重視學生學業成績考核而忽視全面考察、重知識素質輕綜合素質的傾向,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制定正確全面的人才質量標準;其次要全面系統進行質量改進,不僅注重人才培養質量,還要注重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服務工作的質量,除了教師通過教學為學生提供直接服務,教學管理、后勤保障部門都有為教學一線服務的工作職責,只有形成全員抓質量的合力,形成為向教學、向“用戶”提供優質服務為己任的氛圍,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教學目標才有可靠保證。
2.預防為主。傳統的質量管理是以事后質量檢驗為主的管理,是對教學質量進行管理。現代教學質量管理則以預防為主的管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而進行管理。實踐證明,人才培養質量是在其培養周期內,由所有教學環節的實施效果逐步積累形成的,因此,必須樹立全過程教學質量控制的觀念,實施教學質量的預先控制。高職人才培養,從教學計劃制定、招生、教學實施乃至畢業分配,各個環節有機聯系在一起,形成完成過程,在教學實施中也有許多具體環節,如就某門課程教學來說就包括備課、課堂教學、作業、輔導、實驗、考核等,只有提前介入,管理控制好每個環節的質量,才能保證高質量培養人才。
3.持續提高。現代質量管理理論認為,質量管理是計劃、執行、檢查、總結循環往復不斷提高的持續發展過程,只有不斷地了解用戶需要,發現問題改進工作,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下得到持續發展,質量管理是一個永無止境持續發展的過程。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管理永恒主題和根本目標,教學質量是一個相對概念和動態過程,加強教學質量管理,必須強化目標意識,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克服急功近利的傾向,確保教學質量管理持續改進和提高,經常化、制度化,將教學質量管理貫穿于人才培養工作的始終,嚴格按照教學質量標準衡量各項工作。
4.管理創新。創新是現代技術發展的需要和結果,新的技術核心大發明不斷涌現,不斷轉化到現代生產當中,高職教育培養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具備創新素質,高職教育創新勢在必行,新的形勢也為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提出新的挑戰,教學質量管理創新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推進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創新首先要充分認清學校教育發展形勢,分析教學質量管理面臨的新問題,對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要高度重視從容應對,敢于突破思維定勢,積極主動探索教學質量管理的新思路,嘗試新辦法,把握教學質量管理的特點和規律,精心設計科學組織實施。
1.以質量意識為先導構建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構建以培育質量意識為先導。通過各種宣傳渠道,利用各種教育手段,使每一位教師深刻理解學院的教學質量目標,包括辦學定位、專業發展戰略、人才培養特色等。通過組織全體教師參與編訂教學計劃,準確把握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了解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結構,以此統領教學活動的展開。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規范開展教師教學活動,對教學過程中各個質量控制點的工作質量目標進行細化。為使教師認同教學質量管理的各項措施,配合各項制度的學習宣傳,采用座談會、討論會、研討會以及辯論會的形式,組織教師探討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和手段,營造濃郁的質量氛圍,提高質量意識,制定相應的質量考核和獎懲措施,使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切身感受到追求高質量教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貫徹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當中。
2.以教學科研為推手構建教學質量管理體系。以科研為推手,搭建科研平臺,鼓勵教師參加專業研究、教學研究來開拓視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通過教學科研團隊建設整合教師資源配置,構建專業教學團隊,帶動和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由于教師們教學工作比較繁重,單純參與教學規范性管理的主動性不高,科研是教師考核的必備業績,抓住教師最關心的,從教師最熟悉的教學研究入手,教師參與教學質量管理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盡可能地避免科研與教學脫節。在教學改革研究中,尤其要鼓勵教師總結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深層次理解其實質,提高教學水平。同時,教師研究課題向學生開放,教學改革和實驗吸引學生參加,通過科研環境感染學生、鍛煉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在共同的探討過程中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使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得到相應鍛煉和提高。
3.以教學過程為主要控制點構建教學質量體系。教學質量的形成是連續進行的各種教學過程和活動的結果,應在教學活動中加強全過程管理。要加強教學隊伍建設,以短期培訓和中長期進修相結合、崗位訓練與企業鍛煉相結合、自我提高與導師制相結合等多渠道提高師資隊伍素質;要塑造嚴謹的教風、活躍學術氛圍;要強化專業建設,優化課程建設,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適應社會不斷更新的人才需求;開展校內校外調查,聽取用人單位和學生本人的意見反饋,改進和提高教學質量;要定期檢查教學準備工作和課堂教學情況,檢查教師作業批改、輔導答疑、畢業設計指導情況;建設和完善實習實訓基地,設計和完善實踐性教學環節,改進和創新實踐教學管理。逐步形成院系聯動的監控體系,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社會評價聯動的評價體系,完善教學與管理有機結合,教師與學生相互促進,學校與社會共同評價的質量保障體系。
4.以學風建設為基礎構建教學質量管理體系。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在于教,更在于學。要以管理促進學風。健全完善學生管理工作的考勤和檢查監督機制,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學風建設,從新生入學開始,一以貫之,發揮學生干部和要求入黨的學生積極分子的帶頭作用,發揮輔導員的引導作用,常抓不懈。要以活動倡導學風,為創建健康活躍高雅的文化氣氛,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競爭,精心設計一些影響比較大,參與面比較廣,具有專業特點的文化活動,以活動帶動學風,如“大學生活從一本好書開始”的讀書活動等,為學生創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要創建新型師生關系,引領學風建設。從學生入學開始,進行專業教育,為每個班級配備專業教師作為導師,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激發其專業學習熱情,要求每位青年教師必須有帶班經歷才能晉升職稱,更好地發揮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主導作用。
5.以校企合作為促進構建教學質量管理體系。質量管理是由工業生產領域質量管理的發展而引發的,企業生產管理與高職教育教學管理有許多相同之處,企業生產質量管理的理論、技術、模式以及經驗能夠為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有提供諸多值得借鑒的地方。高職院校與企業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在依托行業企業辦學的過程中,工學結合的校企合作為高職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很強的外部牽引力,合作的深入給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帶來了觀念的更新、機制體制的變革以及自身基本建設的加強,逐步縮小高職院校與企業運作機制之間、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之間的差異,逐步形成高職院校與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基于教學原則開展專業、課程、師資、實訓基地以及教學評價的全面共建,更加突出高職人才培養的專業技術應用、實踐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提高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1]王建華.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新趨勢及我國的選擇[J].中國高教研究,2008(8).
[2][英]路易斯·莫利著,羅慧芳譯.高等教育的質量與權力[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
[3]董維佳,宋建軍編著.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概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32.
責任編輯 謝榮國
羅彥(1972-),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唐勇(197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0)14-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