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暉 劉利平
基于“1-4-1工學結合教學體系”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
□黃朝暉 劉利平
“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提出的一個新的教學理念。從高職英語教學現狀入手,從生源特點、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學內容、評價體系和英語學習氛圍等方面分析了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在“1-4-1工學結合教學體系”模型下進行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對策與建議。
1-4-1;工學結合;高職英語;教學改革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提出要“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意見》出臺以后,許多高職院校迅速行動,進行工學模式的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不少學校提出了“2+1”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前兩年在學校進行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教育,掌握職業崗位所需要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培養職業素質,最后一年到企業中進行頂崗實習。我院提出的是“1-4-1”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即一個學期的基礎課,四個學期的專業課,最后一學期頂崗實習。無論是“2+1”模式還是“1-4-1”模式都大大壓縮了英語、語文、數學等基礎課程。英語作為高職的一門主要課程,如何適應這一需要?研究如何面對課時的壓縮,在有限的課時里將英語教學與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將學校英語教學與企業或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切實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同時又幫助學生通過過級考試,對促使高職英語教學走出困境、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且參差不齊。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各層次院校都不斷擴招,經過多批次的篩選后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較差。去年對我院08級500名高職生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高考英語不及格的人數有430名,占86%,由此可見學生英語基礎普遍相當薄弱。且高職生的來源比較復雜,既有普通高中畢業生,也有職高、中專、技校畢業生(簡稱“三校生”),導致生源基礎參差不齊,這就造成了英語教學的尷尬局面:假如教師就高不就低,會造成多數水平不夠好的學生聽課時多處于似懂非懂的狀態,完全失去英語學習的興趣;而假如就低不就高,多用漢語講課,又會使水平較好的學生失去提高的機會,必然制約高職英語教學質量。教師常處于兩難境地。
2.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模式落后,不利于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實踐能力強、職業道德良好的高技能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這一培養目標落實到英語教學中,應是注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然而目前不少高職英語教師因沒有真正領會《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的宗旨,片面追求能力考試的通過率,導致高職英語教學基本上還處于以應付過級考試為核心的階段,仍主要采用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的傳統的“三中心”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仍采用“說教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采取詞匯、語法、翻譯等教學法著重知識傳授,細化語法知識,強化英語基礎,忽視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等,以幫助學生通過過級考試作為最終的教學目標。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難以實現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
3.教學內容沒突出專業特色,實用性不強。盡管我們英語教師在備課上費盡心思,在授課上竭盡全力,試圖利用各種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但事實上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目前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即教學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嚴重脫節。因此,當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不只是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改革教學內容的問題,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所學專業結合起來,真正體現實用性。
4.評價體系不科學、不合理。當前,多數高職院校仍采用傳統的評價體系,即重視結果評價而忽視過程評價,普遍采用一份期末試卷定高低的方法。這種方法簡單地看待學生成績,看不到學生成績背后不同的動機取向和努力的程度等等,難以發揮評價的激勵和發展功能。而且作為具有工具性功能的語言,因重視對其應用能力的考核,僅憑一份試卷來評定學生對其的掌握情況是不科學和全面的。
5.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無論學習哪一種語言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習過程,它必須在一定的語境下經常使用,才能更容易被人們掌握。英語也不例外。但是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除了每周開設幾節英語課外,很少在課外開展英語活動。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在教師的要求下偶爾能說上幾句英語外,在課外因英語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無人引導,學生不愿也不敢說英語。這樣的一種英語學習氛圍阻礙了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果也很不如人意。
1.實施分層次教學,因材施教。高職生因來源比較復雜,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只有實施“分層教學”,才能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英語教學質量才能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新生一入學,可對他們進行一次英語摸底考試。綜合英語摸底考試成績和高考成績,將學生分成高級、中級和初級三個等級而進行同級分班,英語課實行走班上課。初級班學生英語基礎非常薄弱,詞匯量極少,發音很不準確,更為嚴重的是他們對英語學習毫無興趣。因此,對待初級班的學生首先要從培養興趣著手,學生取得點滴進步都要及時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在教學方法上,宜采取傳統教學法,即以教師的講解為主,課堂用語盡量少用英語。中級班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詞匯量,但是應用能力不強。因此應重點培養他們的英語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應以交際法為主,可采用中、英文相結合的方式授課。高級班學生有較為扎實的英語基礎,有一定的英語應用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應以學生為中心,重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和答疑,教師應盡量采用全英文授課。
2.精心整合和設計教學內容,實施模塊化教學,加強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目前,高職英語教學陷入多重困境:一是一方面課時在壓縮(原因是高職院校普遍增加了實訓實習時間);另一方面又要求學生通過英語三、四級考試。二是一方面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通過過級考試,拼命給學生灌輸英語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卻不領情,他們認為所教內容與自身的職業需要關聯不大,因而學習積極性不高。三是一方面在有限的課時和過級考試的雙重壓力下教師只能無奈地采取“填鴨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另一方面卻因忽視對學生進行語言應用能力、特別是交際能力的培養,忽視將英語教學與學生所的專業結合起來,培養出的人才不符合社會需求而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社會需要的是具備實際運用英語能力的人才,特別是既有專業知識,又懂得專業英語的高技能型人才。針對上述種種困境,十分有必要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和設計。可將教學內容分為五個模塊:聽說訓練模塊、應試迎考模塊、專業教學模塊、實訓實習模塊、自主學習模塊,進行模塊化教學。聽說訓練模塊和應試迎考模塊可以以必修課的形式安排在第一學期;專業教學模塊可以以必選課的形式安排在學生接觸到一定的專業知識之后,如可安排在第3、第4或第5學期的選修課時間段;實訓實習模塊和自主學習模塊可安排在課外時間,貫穿每個學期,這樣可彌補課內時間的不足,保證學生三年英語學習不斷線,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聽說訓練模塊,選取一些日常生活中和涉外活動中最常用、最實用的一些話題作為訓練材料,如Making a phone call、Making arrangements、Applying for a job等,主要通過采取“情景模擬”、“任務驅動”、“項目導向”“交際教學”等多種突出實踐的教學方法和辯論、游戲、競賽、采訪、闖關、做談話節目等多種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來訓練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應試迎考模塊,安排在學生考過級考試之前,訓練材料以歷年真題為主,輔之以部分模擬題,在考試之前進行集中強化訓練,歸納總結英語基礎知識,訓練學生應試技巧,幫助學生通過過級考試。
專業教學模塊,即專門用途英語模塊(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簡稱ESP),是將英語教學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結合起來,使學生掌握一些專業英語知識。為了有效地將英語教學與學生所學專業結合起來,切實做到基礎課為專業服務,我們英語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一是要深入生產第一線進行細致的調研,認真聽取工藝技術人員、現場管理人員及現代設備的操作人員等企業一線人員的意見,與企業人員、專業教師共同開發專業教學模塊;二是和相關專業教師一起教研,和專業教師一起探討學生的專業以及他們的專業發展方向和就業崗位所需知識、技能情況,向專業教師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為更好地在英語授課中滲透這些知識做準備;三是注重收集實際生產應用的英語材料 (如進口設備、儀器的說明書和使用手冊、技術原始資料、維修指南等),并適時地將材料融入教學中,使學生能及時地了解到本專業最新發展動態和學習到比較前沿的專業英語知識。
實訓實習模塊,一方面進行校內實訓,每次實訓安排一項主題如 Introducing products、Signing contracts、Writing business letters等,建實訓卡,提出具體的要求和任務,讓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實訓;另一方面,與企業合作,安排學生下企業實習。
自主學習模塊,針對學生業余時間喜歡上網的特點,開發網絡教學資源,建立趣味英語和實用英語資源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有針對性地去自主學習,教師利用網絡對學生進行指導、答疑和監督。
3.加強教學設計,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實踐性教學。傳統的“三中心”教學模式(即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已不適應時代、社會和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學模式的改革應以工學結合為導向,采用新的“三中心”教學模式(即以社會需求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主題為中心)。“以社會需求為中心”指的是以社會第一線的職業崗位群的需求來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是指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學生展開,讓學生參加大量的語言實際活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揮自己的機會和能力,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而教師則由原來的教學中心變成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引導者、合作者和咨詢者。“以主題為中心”就是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都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即從不同側面圍繞一個學生感興趣并能引起思考而且非常實用的共同主題,在這一主題下把聽、說、讀、寫、譯等語言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學習者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教學方法的改革,應以工學結合為導向,采用“情景模擬”、“任務驅動”、“項目導向”“交際教學”等多種突出實踐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興趣。
4.改革評價體系,實行多元化評價。高職英語教學評價應突出高職英語的特點即實用性和高職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較差的特點,要擯棄那種重知識、輕能力的考核觀念和只采取統一期末考試、只教師評價學生的單一評價體系,建立科學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首先是評價主體要多元化,即既要有教師的評價,也要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的評價,將三者結合起來,并強調和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其次是評價內容的多元化。要改變傳統的只重視智力因素的評價而忽視非智力因素評價的做法,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進行評價,因此教師在平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情感態度、付出的努力等等,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并重視過程性評價。再次是評價形式的多元化。對于語言,突出的應該是對其應用能力的考核。因此,不能采取單一的做試卷的形式,可采取多種形式如口試、寫英文求職信或簡歷、做英文實訓實習報告等。而且可根據不同專業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具有專業特色的英語評價形式。如理工學生可以到實訓車間結合自己的專業來體現其英語知識和能力;文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內容進行訪談、面試等形式的測試,真正體現其英語實用性。
5.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推行“前堂后臺”相結合的模式。前堂,即課堂,指課堂理論課教學;后臺,即課堂理論課之外的其他教學成分。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的課堂教學時數普遍被大大壓縮。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課堂之外的其他教學成分,提供各項可用資源為學生打造課外實踐的平臺。首先可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如舉辦英語口語大賽、英語演講大賽、英語歌曲比賽、英語沙龍、外教講座;成立英語角、英語社團;建立英語活動中心等。其次可大力開發選修課,如開設趣味英語、求職英語、西方文化禮儀、聽歌學英語、英語面對面、英文影視賞析等選修課。再次可建立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如對于經貿英語專業的學生可在校內建立商貿會議、貿易洽談及貿易業務模擬實訓基地;在校外可跟外貿公司合作建立實習基地,讓學生去實習外貿公司的業務員、外銷員、單證操作員等。總之,應營造一個課內外相結合、校企合作的“立體化”的英語學習環境,創造一個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
[1]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喻艷莉.淺談“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3]劉曉玲.基于“2+1”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J].廣東白云學院學報,2008(2).
[4]曾衍文.淺談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發展性評價的思路[J].咸寧學院學報,2007(4).
[5]蘇琬婷.高職英語課程面臨的教學問題與對策[J].科技信息,2007(24).
責任編輯 時紅兵
黃朝暉(1972-),女,湖南平江人,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劉利平(1962-),女,北京人,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和英語教學。
本文系北京市屬高等學校人才強教深化計劃資助項目(編號:PHR201008107)。
G712
A
1001-7518(2010)14-00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