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杰 姜 芳
高職二年制數控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趙 杰 姜 芳
為適應全國職業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貫徹職業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宗旨,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對數控專業2年制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與實踐,其改革思路和方法得到了社會認可和好評,實現了企業、學生和學校的三方共贏。該成果獲遼寧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二等獎。
高技能人才;數控技術;工學結合;教學計劃
2004年以前,遼寧省高職教育學制都是實行三年制(除中專升高職以外),這對于緊缺人才行業來說,培養周期過長,人才培養的速度跟不上社會用人單位的實際需要。而在教育過程中,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和提高,導致大部分畢業生不能很好地勝任崗位工作。為了適應全國職業教育形勢發展的需要,貫徹職業教育服務于地方經濟的宗旨,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則必須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優化教育結構,創新教育模式,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因此,在中專升高職機電專業2年制成功申辦和改革的基礎上,我們開始對數控專業2年制進行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一條更好地服務于遼寧老工業基地建設的教育改革之路。
對數控2年制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分析、準確定位,打破了原有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重組課程內容和教學體系,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綜合改革。通過4年來的不懈努力和改革實踐,形成科學合理的、特色鮮明的、適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數控技術應用專業2年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體系,即:形成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1.5+ 0.5模式的教育計劃。
我院數控2年制專業是從2004年開始招生,我們的改革研究工作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至今已歷時4年,招生5屆(212人),畢業3屆(165人)。現就此過程中采取的辦法和取得的成果,分述如下:
(一)專業教育計劃的制定與完善
首先,我們對撫順、沈陽、大連等相關企業現有數控技能人才的知識結構、技術水平等進行了調查,邀請相關專家進行座談,確定數控專業崗位(群)的崗位能力,編制能力項框圖。然后以此為依據,以“‘工學結合’思想為指導,以‘必須、夠用、實用’為原則,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制定了數控技術應用專業2年制人才培養方案(教育計劃)。隨著2004級畢業生離校上崗,從2006年開始,我們每年都對數控2年制的教育計劃進行優化,至今已經三易其稿,構建了以能力培養、提高素質為主線的柔性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類。其中必修課19門,選修課4門。
1.課程體系優化重組[1]。一是打破原有傳統的理論知識體系,改“全”為“專”。為適應學制變短,體現能力培養為中心的高職教育特色,我們對一些課程做了整合。但整合不等于簡單的知識疊加,在教學內容上我們注意了知識的銜接,并以 “必須、夠用”為原則。比如《機電傳動控制技術》是由《機床電氣控制》和《PLC應用》等課程整合而成。學習完該課程,電氣控制方面的專業知識已基本具備。因為在現代數控技術領域的工作中,電控一般也只是深入到PLC級,很少用到程序開發或芯片級的應用。因此原“匯編語言”、“微機接口”等課程的內容沒有整合進來,也沒有另外開設這些課程。
二是打破課程界限,以崗位能力項目為單位,組織專業課教學。在專業技能培養上,我們注意利用實際項目,開展“工學結合”式的“項目教學”“任務驅動”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例如,我們在利用校級科研立項制造手電筒冷沖壓復合模具時,讓數控2年制學生全程參與進來,把冷沖壓復合模具設計、數控車床操作、數控銑床操作、線切割機床操作等多個崗位能力項目進行有效串聯,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避免了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非常適合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
三是注意知識體系的次序性、連貫性,不拘泥于形式。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各類知識講座、參觀工廠、現場教學、小組討論等。
四是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學習效率,減學制不減能力。現在我們實行的1.5+0.5的教育模式(基礎課和專業課學習1.5年,頂崗實踐0.5年),經過科學地規劃整理,現在的教育計劃能夠保證學生在前3個學期就能學完全部理論課程,最后一個學期進行頂崗實踐。
2.實踐環節的改革。重點加強了專業能力訓練,增設了頂崗實訓等有效的實踐環節。例如,取消《計算機操作實訓》(該實訓培養的能力可在后續教學中逐漸形成),將學時加入到 “數控機床操作實訓”上;實驗中加大設計性實驗的數量;頂崗實訓的安排有利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計實訓內容和地點,有利于“工學結合”的落實。
3.改革考試方法,重在能力考核。考試是學生學習的指揮棒。我們“因課施考”,不同的課程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核學生實時學習姿態和現場操作應變能力,如口試、大作業、課程答辯等。第3學期針對課程特點將集中考試改革為平時考核,取消了考試周,全部實行以現場操作來代替過去的考試方法,這樣既考能力也考知識點,能全面反映學生的能力和知識掌握程度。同時,多出的時間還可用于實踐教學,充實了學生的實踐訓練時間,緩解了實踐教學時間不夠的問題。
其次,小學生還是很小的孩子,及其需要關愛,所以老師要愛護每一個學生,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用心的關心他們。山區農村孩子處在農村家庭中,父母本身文化水平較低,在他們眼中讓孩子吃飽,供孩子讀書就足夠了,但他們并不知道該如何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關愛,所以作為教師,要從孩子的成長需求出發,用心關愛他們,與他們成為朋友,主動的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
(二)理論教學改革[2]
我們先后對 《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CAD/ CAM》等課程進行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試方法等綜合改革,并組織編寫了相關教材、校內講義、實驗指導書等。
1.教學模式的改革。為了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操作技能,我們確立了理論知識夠用為度,著重培養學生操作技能的原則。把《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這門課程拆分為四個教學模塊:即數控車床編程與操作、數控銑床編程與操作、加工中心編程與操作、數控電加工機床編程與操作。學生分組輪換進行實踐,既提高了設備利用率,又提高了教學效果。
2.教學過程的改革。教學過程由淺入深,分段學習:第一階段:基礎技能訓練階段。著重培養學生編程,刀具選擇與使用,機床的操作、單一項目零件的訓練加工;第二階段:綜合技能訓練階段。著重進行復合作業訓練,強調加工工藝制定能力,并培養安全文明生產的習慣;第三階段:強化訓練階段。進行中、高級工綜合課題的模擬訓練與考核,結束后,考取數控操作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
3.教學方法的改革。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理論授課全部采用多媒體方式教學,學生感受更直觀;采用VNUC仿真軟件授課,學生人手一機,操作方法及技巧掌握更牢固;理論實踐相結合,邊講邊練。
4.考試方法的改革。采用了單元考核,綜合評定的方法,即每完成一部分理論和實際操作后,就進行一次考核;學完三個部分后,再進行一次綜合考核。學生最后的成績以各次考核成績進行綜合評定。
(三)實訓基地建設
我們以2005年省教育廳140萬元、學院配套1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數控實訓基地建設為契機,開始了數控2年制的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訓基地建設工作。
1.校內數控實訓基地建設。校內數控實訓基地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教室與車間合一;理論與實踐合一;軟件與硬件合一;教師與技師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教學與科研合一。校內數控實訓基地的基本功能是: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強化操作技能訓練,成為產學研結合的平臺。
2.校外數控實訓基地建設。目前,我院已與沈陽機床集團、大連機床集團、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撫順煤礦電機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并在這些企業建立了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3.實踐教學軟環境建設。引進了具有豐富實際操作經驗的技師做指導教師和現場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實踐教學,同時派出青年教師到沈飛等企業長期學習鍛煉,以培養教師的“雙師”本領,編制了項目導學實訓指導書等教學文件。
(四)教材建設
結合高技能人才培養特點和學校實際編寫了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規劃教材。近年來,課題組成員編寫了 《機械制造技術》、《塑料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單片機技術與應用》、《模具設計與制造》、《機械CAD/CAM》等5部教材。此外,還編寫了校內具有工學結合特色的補充教材《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補充教材SIEMENS系統》、《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補充教材FANUC系統》、和《CAD/CAM補充講義CAXA制造工程師》。
(五)精品課建設
以精品課建設為龍頭,大力推進整體課程建設。現有院級精品課《模具設計與制造》和《單片機原理及應用》2門,省級精品課《電工電子技術》和《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2門。
(六)產學研工作
產學研工作這幾年取得了較大突破,課題組成員主持了3項省市級科研立項、7項省級教研立項、發表11篇中文和科技核心期刊論文,極大地鼓舞了教師參與產學研的信心和熱情。
(七)雙證書制度建設
目前,撫順市勞動局在我院設有第八職業技能鑒定所,為數控專業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等服務,學生考證通過率和高級工比例逐年提高。2008年數控2年制專業學生有19人獲高級工證書、20人獲中級工證書,獲取證書率達到100%。
(八)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
以省級教學團隊“機電技術教學團隊”建設為核心,大力推進師資隊伍建設。2005年以來,為了提高學術科研能力,引進高級職稱且具有博士學位的高級人才1名;共選派5名青年教師去華中科技大學和東北大學進修;共有3名教師分別在沈陽農業大學和東北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并計劃選拔1至2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幾年來共引進企業高級技術人員3名做兼職教師。通過4年建設,打造了一支專兼結合、雙師素質突出、師資結構合理、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優秀專業教學團隊。該教學團隊覆蓋了數控專業所有專業課教學。
(一)我們在數控2年制高技能人才培養中貫徹“1234”工程,探索出了一套適合短學制、高技能、快就業的高職教學體系。即堅持以1個目標(就業)為導向;以2種證書(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為保證;在教學過程中體現3方面內涵的有機結合(知識、能力、素質);以4項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實驗、設計、操作、維護)。
(二)數控專業隸屬于機電一體化教研室,“機電技術教學團隊”覆蓋了數控專業所有的專業課教學。因此,“機電技術教學團隊”建設貫穿于師資隊伍建設始終,并先后將其建設成為校級和省級教學團隊。
(三)精品課建設成績顯著。現有院級精品課《模具設計與制造》和《單片機應用技術》2門,省級精品課《電工電子技術》和《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2門。特別是《數控加工編程與操作》課程中加入20%的現場教學,并把機電軸、端蓋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方式加入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操作技能得到加強。
(四)形成了“以規劃教材為主,以校內講義為輔”的多層次體現工學結合特點的教材體系。
(五)建立了功能齊備的CNC實訓基地,不僅滿足了學生實踐、實驗和設計的需要,而且為社會下崗人員進行再就業培訓。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所,為數控專業學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及鑒定等服務。
(六)學生參加遼寧省數控大賽獲得佳績。2007年在遼寧省勞動廳舉辦的遼寧省第三屆數控大賽中,學生組獲數控銑第10名、加工中心第5名、數控車床第7名和第8名。
(七)學生就業率高,就業質量令人滿意。2007年和2008年學生對口就業率分別達到90%和93%。
(八)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給予了高度評價。2007年和2008年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評價滿意率分別達到81%和82%。
(九)改革的經驗和成果應用情況:一是數控專業2年制人才培養方案為其它兄弟單位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資料。其中,鞍山科技大學高職院表示了極大興趣,多次派人前來學習、交流和調研,并在他們的教育計劃中予以了借鑒。二是適合數控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特點的教材被許多高職院校使用。三是精品課建設成果得到推廣,并實現資源共享。四是校企合作范圍不斷擴大,科研成果應用效益顯著。如:電機制造CAPP系統項目,為撫順煤礦電機廠年增收230萬元,為沈陽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年增收200萬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對高職數控2年制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研究是對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思路和方法的一次很好的嘗試,是得到社會認可和好評的,它能夠做到企業、學生和學校的三方共贏。
[1]都本偉.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M].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1.
[2]職教發展必由之路.沈陽:遼寧省教育廳,200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遼寧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04.
責任編輯 殷新紅
趙杰(1957-),男,遼寧遼陽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姜芳(1976-),女,遼寧錦州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
課題項目:遼寧省“十一五”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兩年制高職數控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研究”(編號:職教27-46),課題主持人:趙杰。
G712
B
1001-7518(2010)18-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