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智泉 江小明
哲學視角下的高職專業分類研究
□吳智泉 江小明
《高職高專教育指導性專業目錄》的制定和頒布實施,對于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科學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從哲學的視角,分析了影響專業分類的外因與內因、如何化解教育與市場的矛盾以及對專業分類應采用的基本觀點和原則等問題。
高職;哲學;專業分類
高職高專教育專業分類的研究是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個新課題。因為高職高專教育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規律,要符合就業市場、招生市場變化需求的規律,要滿足社會經濟發展、人力資源管理等規律,還要順應人的自我完善、生存發展的規律。如果將高職教育規模的擴大稱為外延發展,那么高職教育《高職目錄》的建構及其相關理論的建設就應稱為內涵發展、理論建設了。哲學作為方法論的科學,對于學科研究和專業分類研究有著普遍的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既是完整的宇宙觀,又是系統的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觀察專業目錄的劃分與設置,能更深入的剖析、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更準確地把握目錄劃分的意義和作用。
(一)專業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指出技術的發展必將引起生產方式的改變,引起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的改變,歸根到底要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那時的技術除了原始的生活技術以外,主要就是勞動經驗積累的手工技術。因為手工生產技術是以經驗為依據的,其傳授只能依靠學徒制在直接的生產過程中個別地、緩慢地進行。18、19世紀以蒸汽動力和電力的應用為標志的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技術體系,大工業技術取代了以往發展十分緩慢的手工技術。在這個階段,職業培訓和技能獲取,則從“小而全”的學徒制獲取經驗技術,轉化為專業教育獲取科學技術。學校通過開設專業,能更好的適應大工業時代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專業成為學校教學的基本單元,同時也是與社會連接的接口,學校承擔人才培養的職能是通過專業設置來完成的。通過專業培養人才,滿足社會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
二次大戰后,高技術的出現標志著生產技術發展的又一次質的飛躍。20世紀70年代末,世界各工業發達國家逐步進入高技術時期,生產技術發展成為與傳統技術有著質的不同的“全方位的技術”,它將科學和技術的最新成果應用到生產過程中,對勞動者智能的要求越來越高。這要求職業教育應及時調整教育結構、內容和方式,重新分配教育資源,跟上社會的前進步伐,為生產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智力保證。
(二)專業種類和結構隨社會發展而變化
一定歷史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這一時期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目的、內容等。當今社會以知識經濟為特征,教育事業急速發展,受教育人口成倍增長,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必然引發高等教育內涵、結構的深刻變化。另一方面,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的加快,導致了許多舊工種的消失和新工種的形成,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專業教育出現,及時為企業培養輸送所需人才,為新經濟的發展服務。
1.專業分類的多樣性。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決定高職專業設置多樣性程度的不同。在第一產業為主體的農業經濟社會,生產活動主要依賴于自然資源,物質財富貧乏,活動空間狹小而封閉,從業者類型單一。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經濟時代,生產活動依賴于機器設備和資本投入,注意生產技術的改造,對從業者素質要求提高,物質財富積累日漸豐富,在滿足物質消費的同時追求精神享受,活動空間擴大,從業者類型增多。知識經濟時代生產活動逐漸智能化、集約化、高效化,社會分工越來越職業化、專業化,新行業、新職業不斷產生,傳統行業、傳統職業逐漸被淘汰。高等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其專業設置門類因滿足從業者多樣化需要也日漸豐富多樣。2004年10月頒布的《高職目錄》中專業的劃分,以職業崗位群或行業為主,分設了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生化與藥品、資源開發與測繪、材料與能源等19個專業大類,下設78個專業類,共532種專業。這樣的劃分適應了生產力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2.專業分類的調整頻度。在以第一產業為核心的歷史時期,生產主要依賴自然資源,技術創新緩慢,相對應的職業教育發展形式和內容比較穩定。以第二產業為核心的歷史時期,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穩步提高,對技術改進也不懈追求,使得專業調整頻度加快。進入以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后工業經濟時代,技術更新日新月異,生產活動異常活躍。比如美國自1990年以來,產業結構順利實現了由工業經濟向以信息產業為核心的知識經濟轉軌,生產技術更新速度之快使工人技能的應用周期從7-14年縮短為3-5年。美國近5年內7000多個職業崗位消失了,8000多個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新職業產生。這樣快的變化,要求專業分類應更加靈活及時的做出調整,以適應社會發展對新興職業人才的需要。
(一)專業分類為人的生存提供通道
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可以理解成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建構。人的發展來源于人的勞動,自身發展的過程也可以說是自身勞動的過程。而人的勞動是一種社會活動,和外界社會保持著種種聯系,所以人的發展只有在各種社會關系中方能實現,這種社會關系往往是以人的職業為基礎建立的。職業首先是安身立命的立足點,擁有一技之長,具備某種從業能力,才能在社會中生存。
要融入這個職業社會,更好的生存,首先必須掌握一定的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用技能和技巧、專門知識和技術。而學校教育對于工業時代的人們來說,在職業形成方面,起著主導作用。因為學校的教育有明確的目的性與方向性,較強的計劃性與系統性和高度的組織性。社會分工的不同,決定了不同的職業需求。正是在學校里面,通過專業劃分的辦法,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不同專長的未來職業人。同時,人如果想在社會中生存也必須承認并適應這種規定性,自覺進入學校接受專業教育,所以專業教育不僅是學校和社會的接口,也是聯系學生和學校的紐帶。
(二)科學的專業分類促進人的發展
教育要受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制約,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制定科學、合理、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才能真正促進青少年學生的發展。人的身心發展既呈現共同趨向,又表現出個別差異,例如有的學生抽象思維發展水平高,而有的學生則不擅長抽象思維;有的好動,善于與人交往,言語流暢,有的喜歡安靜、獨處,沉默寡言而不合群等。人的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不僅需要教育在教學的內容、方式及方法的選擇等方面考慮青少年學生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還要從專業的劃分上為青少年未來的職業選擇,設計一個更具科學性的發展平臺。
高等教育史上,從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自由教育到近代的人文教育、現代的普通教育都是屬于促進人的發展的教育觀。因此,從人的角度來看,拓寬專業的口徑,調整專業的分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愿望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改換專業,使之更有利于自身的發展。
從高等教育的角度看,專業是為承擔人才培養的職能而設置的,以學習專業知識為本位,通過學校專業教育培養人才,一方面促進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也為個人的發展留下恰當的空間,學生獻身專業工作的過程,也是個人道德和思想的提升、自身價值的實現的過程。專業教育不僅有助于人的身心發展、智力提高、人性培育,也是向學生實施的一種綜合素質的教育。學生接受教育,培養各種能力、鍛煉官能進而發展精神力量,而精神力量可以從一種學科遷移到另一種學科,從一般的學習遷移到生活和工作中。
唯物辨證法認為,發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簡單重復,而是具有新陳代謝的性質;發展的源泉、動力在于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
教育與市場是一對矛盾,專業劃分可以有效緩解兩者在資源配置、理念、目標等方面的沖突和對立。在就業市場的刺激和吸引下,某些高職高專院校不管自身條件,不顧長遠發展,盲目開設專業,造成同地區、同行業專業設置重疊,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教育質量和學生基本素質提高得不到保證,同時也造成畢業生就業的惡性競爭。
教育不僅具有生產性和交換性,教育的公共產品屬性和公益性也要求它所提供的教育服務要滿足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還要促進社會的進步。通過劃分全國統一的專業目錄,規范名稱,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解決市場與教育之間的矛盾,促進受教育者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產生最大的辦學效益。
(一)實踐是專業分類進行的基礎
“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入了高一級的程度。”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第一的觀點,要求我們開展專業劃分時,注意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堅持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在反復實踐中發現新情況、新問題,檢驗專業劃分的正確性和可行性。
隨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換代的速度大大加快,新的職業需求不斷涌現,一些傳統的職業逐漸走向衰退或消失。面臨這樣的社會變化,高職院校的專業布局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需要進行經常性和有計劃的調整,不斷跟蹤和分析人才市場的需求,調整專業和優化專業結構及教學內容,以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
為了使學校的專業設置有章可循,達到最優化,國家和政府部門要對專業分類進行宏觀調控,通過宏觀調控平衡未來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專業劃分的分析過程要以大量的調研工作為基礎,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對近些年在專業劃分及設置中出現的問題系統分析,重視專業的就業狀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
(二)矛盾問題的“精髓”觀為專業分類提供基本指導
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問題又稱為矛盾問題的“精髓”。“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一般與個別辯證關系的原理,才能為研究提供基本指導。
一般與特殊的相互區別性,要求兩者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研究過程中,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是用一般規律代替個別規律,這樣就會忽視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教育水平差異很大的特殊性,脫離中國的國情;二是用個別規律代替一般規律,這樣會使我們得出的規律性認識超出它的適用范圍,以至于使真理變成謬誤。比如個別地區、個別院校的發展經驗不一定適合其他地區,發達地區的某些專業劃分的做法,移植到西部地區可能就起不到“適銷對路”的作用。
一般與特殊的相互聯系性,要求專業的劃分與設置要全面研究分析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還應把握世界職業教育專業種類、結構的變化趨勢,結合我國經濟、教育整體發展狀況通盤考慮。
要做好高職目錄建構的研究,既要對高職教育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又要突破高職教育理論進行研究。
哲學是研究普遍性的學問,雖然不能直接說明高職教育專業分類的具體過程,但是對于高職教育專業分類設置仍然具有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在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勞動與社會保障部1999年頒布)、《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5年修訂)、《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教育部1998年頒布)、《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委員會1990年聯合下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學科分類與代碼)》等標準中的分類思想和分類方法后,根據國內部分省市高職專業設置的實踐,歸納如下高職教育專業分類設置的基本原則,為《高職目錄》的更新完善提供理論依據和調整建議。
(一)突出職業定向性,兼顧學科的原則
《高職目錄》的專業分類,應突破本科目錄和博士、碩士目錄中按學科體系進行分類的方式,應以產業、行業、職業或技術領域的分類為主要依據,兼顧學科的原則對高職專業進行專業大類和專業類的分類。高職教育只有突出職業性,強調就業,才能建立起符合職教特點的專業體系,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才不會迷失方向。
(二)總體穩定與相對靈活的原則
高職專業設置具有導向作用,要有足夠的超前意識,研究總結國內部分省市高職專業設置的實踐,持續不斷地做好高職專業的調整預測。在指導性的《高職目錄》框架內,專業按三級進行分類,即:專業大類、專業類、專業。《高職目錄》應該設定為,“在一個時期內,專業大類不變,專業類相對穩定,專業增設和專業名稱的設定可以具有相對的靈活性。允許學校在相關的專業類中增設目錄外的專業,也可以依據專業目錄中的專業名稱,標示出專業方向或本校該專業內涵的特色”①。在遵循高職高專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對專業的管理做到既靈活又規范。
(三)普遍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沿海與內陸,東部與中西部之間的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西部邊遠省份還具有文化多樣性的特點,不應靠一套高職目錄涵蓋各地的差別。“除具有普遍意義的全國性《高職目錄》外,各省市可以編制或保留具有地方特色的補充目錄,各省市的補充目錄具有多樣性,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特殊需要”①。同時《高職目錄》中同一名稱的專業,不同地區、不同院校可以有不同的外延和內涵,設置不同的專業方向和課程,提倡有不同的側重與特色。
(四)以適用為目的,寬窄結合的原則
“寬”與“窄”是適應性與針對性的關系。適應性強的專業相對較 “寬”,針對性強的專業相對較“窄”。傳統的職業觀念是終身從事一項穩定的職業,不斷精于這一行,直到退休。這種職業觀念顯然已不再適應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糾正以往專業口徑過窄,學生適應性差的做法。寬口徑專業的知能面較寬,適應期長,專業的穩定性好,有利于學生就業后繼續學習并與不同層次教育間的銜接。然而口徑設置過寬,勢必造成教學目標脫離學生實際,學生學習積極性易受挫折。高職專業設置應實行“寬窄并存”,兼顧不同專業合理設置,該寬則寬,該窄則窄,寬窄適度,以適用為目的。
注釋:
①李津石,李志宏.以指導性專業目錄為依托推動高職教育持續健康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5(1).
[1]江小明.關于高職專業設置的進一步思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1(12).
[2]侯懷銀.教育學對哲學的接受機制及其內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0).
責任編輯 殷新紅
吳智泉(1975-),男,河北樂亭人,北京聯合大學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應用性高等教育;江小明(1949-),女,江西婺源人,北京聯合大學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應用性高等教育。
G712
A
1001-7518(2010)06-0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