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紅 錢建棟 張建華
“工商融和”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依據及路徑
□楊毅紅 錢建棟 張建華
“工商融和”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作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特色,應蘇州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用人單位的呼喚和就業形勢的需求而生。強化“工商融和”辦學理念、深化“工商融和”內涵建設、優化“工商融和”師資結構、活化“工商融和”文化氛圍是加速推進這一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路徑。
工商融和;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我院(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由原江蘇省蘇州商業學校和江蘇省絲綢學校這一“工”一“商”兩所學校合并組建而成。建院以來,針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學院充分發揮原兩所中專校的“商科”和“工科”兩大專業群優勢,著力培育“工商融和”的辦學特色,大力探索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大力拓展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路徑,將學生能力的培養作為學院的生存之本、發展之基。
(一)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蘇州市作為長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座重要城市,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長三角地區轉移的機遇,積極實施招商引資戰略。目前蘇州引進外資規??偭烤尤珖谝唬K州GDP增速位列長三角地區15個城市之首,成為僅次于上海的全國第二大工業基地。近年來,蘇州市主動適應國家宏觀政策的變化和擴大內需的要求,全面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努力建設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紡織深加工、服裝服飾業等國際先進制造業基地;同時把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服務業放到優先發展的位置,積極為建設現代化制造業基地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大力發展金融貿易、保險證券、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動漫設計、旅游會展業,推進各行業和企業的信息化,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相互支撐、協調發展,并最終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另外,上海舉辦世博會和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都將對今后蘇州的發展產生更為強勁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二)用人單位的呼喚
蘇州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的新戰略和產業結構布局調整的新思路,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高職院校的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專多能、能“工”會“商”的復合型素質和技能,才能在日后的就業競爭和職業變遷環境中應對各種變化和挑戰。在區域經濟發展要求和市場人才需求背景下,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大膽探索,靈活調整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方向,積極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模式,依托自身特有的 “商科”和“工科”兩大專業群辦學優勢,逐步設置了一批具有“工商融和”特色的復合性專業或專業方向,引進和培養了一批同時具有“商科”和“工科”兩大專業或行業背景的師資力量,科學編排“工商融和”的綜合實訓項目,逐步開發一系列具有“工商融和”特色的教材,力求使工科類學生掌握一定的商務談判、市場營銷、管理類基本技能,商科類學生掌握一定的工藝流程、產品性能、維修保養、信息處理類基本技能。在學院的大力實踐和探索基礎上,目前我院逐步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具有鮮明“工商融和”特色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三)就業形勢的推動
從更深層次分析,具備了“工商融和”素質和技能的學生,實際上是掌握了能“工”會“商”、一專多能的復合技能,這樣不僅會在眼前激烈的就業招聘競爭中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滿足學校畢業生純粹的初次就業需求,而且在日后復雜的職業生涯和崗位變遷中,能滿足勞動者的自我轉崗、換崗、跨行業就業的多元化需求,使職業發展具有更強的生存競爭能力。因此,我院“工商融和”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具有持續的時空延展度,也適應了未來復雜就業形勢下勞動者職業流動、職業變遷的新特點、新趨勢。
(一)強化“工商融和”的辦學理念
“工商融和”辦學理念的確定、鞏固和完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宣傳活動,使全院師生真正認清“工商融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心底里實現對“工商融和”辦學理念的高度認同,通過認識的高度一致,理念的深入人心,實現行動的高度統一。全院上下凝心聚力,以“工商融和”人才培養特色為切入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專業、課程、教材等教學資源體系建設中全方位滲透“工商融和”的基本理念,進一步在學生職業素質、職業知識、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凸顯“工商融和”的辦學特色,使學院多為社會培養適應能力強、綜合素質硬、能“工”會“商”、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復合型、高科技人才。
為了鞏固和強化“工商融和”的辦學理念,應有效地開展“工商融和”人才培養特色建設的系列活動,如開展“工商融和”辦學理念大討論、開設“工商融和”專題講座、進行“工商融和”課題研究、組織“工商融和”成果評選,統一全院師生的認識,固化“工商融和”的理念。在“工商融和”系列活動的開展過程中,不僅要統一認識“工商融和”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側重如何實踐“工商融和”,同時要突出宣傳專職教師成功的“工商融和”的成才典型,讓廣大師生認識“工商融和”的本質,在新的認識基礎上深度確定“工商融和”的人才培養特色觀。為了配合系列活動的開展,學院在每年的新進師資校內崗前培訓活動中、要專題向新教師講解“工商融和”的人才培養特色;在每年的新生入學教育活動中,專題向新生介紹“工商融和”的知識技能學習目標和要求,使新教師和新同學從進入校園的第一天起,就感受到“工商融和”的校園文化氛圍,自覺接受“工商融和”的辦學理念,增強對“工商融和”的參與熱情,積極融入到“工商融和”的建設活動中去。
(二)深化“工商融和”的內涵建設
在不斷固化“工商融和”人才培養特色理念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工商融和”人才培養特色建設發展規劃,進一步深化彰顯“工商融和”特色專業體系建設、課程體系建設和教材體系建設,不斷鞏固“工商融和”的建設成效,努力提升“工商融和”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1.構筑“工商融和”的專業建設平臺。在學院專業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對“工商融和”類專業的精心打造,加強對“工商融和”類專業培養特色的研究,增強對“工商融和”類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和針對性,大力做好紡織品檢驗與貿易、服裝工藝與貿易、商品檢驗與營銷、機電產品與營銷、應用電子技術(電子產品營銷方向)計算機應用技術(IT產品營銷方向)等具有“工商融和”特色的專業建設工作,加強“工商融和”類專業的建設指導,特別要支持“工商融和”類專業在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指導、頂崗實習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積極爭取行業、企業全程參與“工商融和”的專業建設,建立“工商融和”專業建設的新機制,形成“工商融和”專業建設的新亮點。
2.形成“工商融和”的課程建設特色。在推進具有我院“工商融和”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鞏固我院新四類(職業素質課、職業知識課、職業能力課、職業拓展課)的課程體系改革成果,把職業拓展課程建設成以“工商融和”為主體的特色課程,繼續在工科類專業中開設國際貿易基礎、單證知識、工商企業管理、工商企業財稅、營銷基礎等“商”科課程;在商科專業中開設工程技術基礎、生產線管理、機電一體化概論等“工”科課程。通過“工商融和”課程的建設,在“工”科和“商”科兩大專業群之間架起互通的橋梁,促進不同專業的學生完善知識結構,拓展思維方式,成為復合之才。與此同時,大力做好包括“工商融和”精品課程在內的各類精品課程建設,固化工學結合的成果,明確工作過程是課程設計的基礎,真實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產品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基本要求,創新課程建設機制,全力做好“工商融和”課程的建設工作。通過積極的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工學結合的項目式課程,加大“工商融和”的精品課程體系,形成“工商融和”的課程建設特色。
3.打造“工商融和”的教材建設亮點?!肮ど倘诤汀苯滩氖恰肮ど倘诤汀闭n程建設的重要載體,學院每年應從立項建設的精品教材項目中劃出一定的比例重點扶持“工商融和”類教材建設。當前,要全力搞好《機電產品營銷》、《紡織產品營銷》、《工商企業財稅》、《工商企業管理》等我院“工商融和”系列教材的建設工作。要積極鼓勵教師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集紙質教材、音像媒體、網絡課件、CAI課件、教學素材庫、電子教案、試題庫及考試系統和多媒體教學軟件于一體的立體化的“工商融和”教材,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工商融和”教材建設亮點,為“工商融和”內涵建設的深化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三)優化“工商融和”的師資結構
教師是教育職能的實施者、教育活動的主導者,在“工商融和”辦學特色的推進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自身的行動來引導和促進學生向 “工商融和”的復合型人才的方向發展。因為,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要推進“工商融和”,要實施文理交叉,要培養復合型人才首先必須要求教師本身具有正確的“工商融和”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兼備工商學科的相關知識,具有全面的知識結構和良好的綜合素質;其次,在師資隊伍建設中要加強具有“工”“商”兩科背景的師資的適度配置,以工商兼備的師資隊伍為“工商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知識保障和智力支撐。
(四)活化“工商融和”的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的“工商融和”是指通過文理學科專業的交叉、圖書信息資源的共享以及講座、科研、社會實踐等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營造文理交融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工”“商”科師生的相互交流,促進學生文理綜合素質的拓展。組織“工”科、“商”科的教師共同進行課題研究、項目開發、課程建設、教材編寫,有利于“工”“商”科的教師進行教學科研思想的自然交流。組織文理學生共同參與有關社團活動,有利于“工”“商”不同學科的學生進行學習方法以及知識和思維方式的自然滲透。文理科專業圖書信息資源共享亦有利于學生文理知識的自然交融,實現“工”“商”知識的自然、融通和延伸。
總之,針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復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學院必須充分發揮“商科”和“工科”兩大專業群優勢,著力培育“工商融和”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推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大力探索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多種路徑,不斷彰顯“工商融和”的辦學特色,是“工商融和”真正成為全院師生的共識,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使“工商融和”真正鍛造出優質的人才合金——能“工”會“商”的復合強技之才。
[1]楊毅紅.“工商融合”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陜西教育,2008(12):46-47.
[2]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全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學院特色報告-服務地方經濟,鍛造“工商融和”復合型高技能人才[Z].2007.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徐惠軍
楊毅紅(1970-),女,寧夏銀川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錢建棟(1966-),男,江蘇太倉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紡織工程、高職教育管理;張建華(1963-),男,江蘇南通人,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高職教育管理。
G710
A
1001-7518(2010)06-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