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工組織的職業培訓政策:框架、特征與問題
和震在《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上撰文評述了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培訓政策的框架、特征與問題。
作者指出,國際勞工組織長期以來把職業培訓作為首要任務。該組織的主要活動包括:(1)國際勞工立法,即采用國際勞工公約和國際勞工建議書兩種形式,制定國際勞工標準。(2)技術援助和技術合作,即向成員國提供勞動領域的資金、技術和咨詢援助合作。(3)研究和出版有關的公約、建議以及相關會議和活動的成果。
接著,作者敘述了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培訓政策的主要框架:(1)建設富有效率的國家培訓制度。其中,作者又分別對合作式制度、以企業為主的制度及國家指導型制度這三類培訓制度的優缺點做了分析和說明。(2)強調政府與私有部門的職責分擔模式。(3)維護培訓的公平,降低社會排除。(4)構建以就業為核心的培訓模式。
然后,作者又總結了國際勞工組織職業培訓政策具有的特征:(1)依據需求和趨勢變化不斷調整政策重點;(2)國際勞工組織中三方代表的利益和要求能夠相互協調;(3)把職業培訓體系建立在寬泛的基礎和范圍上;(4)把需求驅動導向作為培訓新模式的核心。
最后,作者肯定了國際勞工組織所做的貢獻。國際勞工組織一直把職業培訓作為提高就業能力、改善工人工作條件和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在職業培訓方面通過制定和推行相關的國際勞工標準、政策建議和技術合作取得了公認的成就。但與此同時,作者也提出了國際勞工組織的職業培訓政策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1)人力開發和職業培訓方面的國際勞工標準脫離多國實際;(2)與培訓相關的技術合作計劃缺乏重點和一致性;(3)極力推崇的職業培訓發展模式是單一的、線性的發展軌跡,不符合各國多樣性發展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