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關于“零距離”說,不少人都不太贊同。其反對的理由,一是彼此取消說。如莊西真先生在《職教論壇》2009年第4期撰文《距離產生美》,陳述自己反對“零距離”的理由,認為“職業學校和企業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組織”,“企業是一種經濟組織,學校則是一種教育組織”;又說,“從分工角度看,都零距離了,那還同時要職業學校和企業干嘛,二者只留一種即可。”二是誤導說,即認為“零距離”的提法不切實際,難以實現,容易誤導職業教育虛夸浮躁,務虛而不務實。
“零距離”內涵辯。我們認為,莊先生認為學校和企業是兩個異質主體,就不可能,也不應當零距離,否則就可以彼此取消。這一觀點的錯誤在于:一是只看到學校和企業對立,而沒有看到二者統一,是形而上學觀點;二是并沒有真正理解“零距離”的內涵。我們認為,“零距離”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它是指學校和企業的相互融入和彼此依存,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常緊密地結合的一種境界。這才是“零距離”的真諦。這種緊密結合的目的在于雙贏、互補和共存,為什么非要邏輯強加,認定將導致“二者只留一種即可”呢?事實上,正如莊先生所認同的,它們既然是“兩個不同性質的組織”,不可替代,即便緊密結合又怎么能夠取消掉呢?這一點從有些企業本身自辦學校,就說明校企合作既必要又相容。它們是相容的交叉互滲關系,而不是不相容的矛盾對立關系。
“零距離”實現辯。“誤導說”立論的依據,在于它難以實現。這是著眼于實踐層面的觀點。“零距離”能否實現,這要從以下幾方面辨析:1.“零距離”是一種觀念屬性和理論品格的東西。作為一種辦學理念和愿景,它自有自己存在的價值。這一點就連反對“零距離”說的莊西真先生也認為,“如果這僅僅是人們的理想表達還算情有可原”。這就是說,沒有誰會反對“零距離”作為愿景存在的合理性。而愿景與現實總是有距離的。愿景是超現實的、并面向未來的,現實是可以感知的當下,我們不能一方面肯定它可以作為愿景存在,另一方面又因它暫時還難以實現就苛責它,而加以否定,這豈不是自相矛盾?2.“零距離”的實現有范例可援。“零距離”的實現或許是艱難的和需要假以時日的。但這決不應該成為我們反對它的理由,而應該理性地判斷“難能”的背后,是否有“可貴”的價值,是否值得我們付出努力去追求。答案是肯定的。享譽世界的德國“雙元制”模式的成功經驗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且也證明了這種雙向融入,彼此給予,共同獲益的“零距離”模式是可以實現的。3.“零距離”的實現是一個漸進和發散的過程。它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從現實的此岸到愿景的彼岸,需要有一個過程。在“零距離”能否實現的問題上,我們的認識迷誤就在于忽略了其過程性,而始終以理想樣態實現的強求羈縛著自己、難為著自己。其實零距離的實現是一個無限趨近、結合日密、不斷拓展的過程。如果說一所學校整體上實現與企業結合的零距離也許有一定難度,但一個專業呢?一個系呢……它們與企業實現“零距離”真的做不到嗎?而誰又能否認這種“點”上的“零距離”就不是“零距離”呢。
“零距離”功能辯。“零距離”的功能在于它是一種導向,一種激勵,一種追求。首先,“零距離”的辦學理念具有引領方向、思想導航的作用。目的是引導職業教育不能閉門辦學,而應該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對接中,尋求解困、突破、創新,真正辦出職業教育的特色和成效。其次,作為一種愿景,“零距離”的激勵功能在于其辦學的特色與核心價值觀所形成的思想標高,能夠激發全體職教人共同追求辦學理想,實現職教辦學培養人才、促進經濟、服務社會的目標,并使我們在尋求終結的需要和探索的愿望之間保持有益的張力。第三,“零距離”是一種辦學追求。“零距離”是“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之間的差距”,這種由實然而應然的目標追求產生于追求的過程本身,而不是外在于過程。就是說,在“應為和難為”的困境中必須通過嘗試和敢做才能逐步實現,即由開始的遠距離,過渡到近距離,再邁向“零距離”。而沒有這種努力和追求,就妄言零距離不能實現而一棍子打死,那已不是“零距離”理念本身的問題,而是由于我們夸張了其實現難度和不作為,才真正導致了職業教育永遠只能停留在遠距離層面,而難以企望“零距離”之“項背”,這才是職業教育的真正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