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云
黃炎培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主主義教育家,是我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創始人和理論家,他以畢生的精力奉獻于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形成了獨具特點的職業教育思想。其社會化、人本化、和諧性的價值取向對當代我國職業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是在吸取西方先進國家的教育經驗、反思中國自辦新教育以來的問題和教訓中逐步形成的。鴉片戰爭以后,尤其是經過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實業教育逐漸成為清政府教育改革的重點之一。但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和多年來累積的體制性因素,職業教育相比普通教育,其發展的規模和數量相形見絀。1913年,黃炎培在《教育雜志》上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對普通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做出批評,提出改革普通教育、加強學校教育和社會需要之間的聯系的若干思想。與此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卷入戰爭而無暇東顧,中國民資工商業趁機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員。但當時這樣的人才極度匱乏,這種現象曝露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嚴重不適應,職業教育遠遠滯后于社會發展需要。本著探尋中國教育弊病和救治中國教育的目的,黃炎培于1917年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成立和《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的發表,標志著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潮的形成。自此起,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不斷發展完善,以192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大職業教育主義”思想為標志,其職業教育思想基本走向成熟。
在長期的職業教育實踐中,黃炎培論述了職業教育的地位、目的、辦學方針、教學原則和職業道德教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職業教育思想體系,體現了社會化、人本化、和諧性的核心理念和價值取向。
(一)社會化的理性精神
1930年,黃炎培在《職業教育機關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職業教育“有最緊要的一點,譬如人身中的靈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是什么東西呢?從其本質說來,就是社會性;從其作用說來,就是社會化”[1]。這里,黃炎培所指的是社會化主要是指職業教育辦學必須社會化。
職業教育社會化,就是職業教育機構在辦學過程中必須全面與社會溝通,與時俱進,積極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早在民國初年,黃炎培就意識到要把社會化作為職業教學的辦學方針。他認為“離社會無教育,欲定所施為何種教育,必察所處為何種之社會”,“辦理職業教育,并需注意時代趨勢與應走之途徑,社會需要某種人才,即辦某種學校”[2],強調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社會。黃炎培之所以注重職業教育的社會化,是因為他看到了職業教育與社會生活更為緊密的聯系狀態、更嚴格地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也正如他多次強調的“辦職業教育,是絕對不許關了門干的,也絕對在書本里討生活的”[3]。1926年,黃炎培總結了近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認為“只從職業學校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教育界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功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4],進一步指出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這種“大職業教育主義”,其實質是黃炎培社會化辦學思想的升華,具體包括“辦學宗旨的社會化——以教育為方法,而以職業為目的;培養目標的社會化——在知識技能和道德方面適合社會生產和社會合作的各行業人才;辦學組織的社會化——學校的專業、程度、年限、課時、教學安排均需根據社會需要和學員的志愿與實際條件;辦學方式的社會化——充分依靠教育界、職業界的各種力量,尤其是校長要擅長聯絡、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5]。黃炎培社會化的職業教育思想,鮮明提出開展職業教育的社會理念,深刻揭示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精辟概括了職業教育的社會職能。
(二)人本化的辦學理念
黃炎培在《職業教育之理論與實際》一書中指出:“世界一切問題的中心是人類,人類一切問題的中心是生活”,“余向論教育之旨,歸本人生。其義惟何?一曰治生,一曰樂生?!辈⒄f“職業教育應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夠找到適合于自己學習和發展的空間,從而使教育事業關注人人成為可能?!痹邳S炎培看來,教育應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實際需要作為其活動的動機與目的,不能也不應脫離個體的實際需求。因此,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必須“為大多數勞苦民眾服務”,“必須下決心為大多數平民謀幸?!?,體現了其人本化的辦學理念。
首先,黃炎培提出“使無業者有業”。所謂“使無業者有業”,是指通過職業教育使個體獲得基本的生存技能,使生計得以保障。在舊中國,占人口總數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處于社會最下層,生活狀態最困苦的弱勢群體。加上由此牽引出的中國百業不良、社會生計恐慌等問題,黃炎培認為只有通過興辦面向平民階層的職業教育,幫助他們獲得某種就業、從業或創業的實用技能,才能使他們獲得自身的自由解放、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況。數十年間,他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創辦了各種各樣的職業教育,如職業學校、職業補習學校、職業指導機構、農村職業教育試驗區、裁兵后職業教育、傷兵職業教育、清室旗人職業教育、戰后傷殘職業教育等,孜孜不斷地追求“使無業者有業”的教育目的。其次,黃炎培提出“使有業者樂業”。所謂“使有業者樂業”,是指“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個性,獲得生活的供給,發展其能力,同時盡其對群之義務”[6],即通過“謀個性之發展”、“為個人謀生之準備”從而達到“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7]。黃炎培這一理論一反傳統教育“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意識,明確指出人們參加職業教育學習不是為了“讀書做官”,而是要發展自己的個性,是為一個國家、進而為世界生產力的發展做準備。這種鮮明的“以人為本”的職業教育思想開創了社會的新風尚,他的造福平民、服務社會的善舉因此也得到了廣大平民的熱烈擁護和支持。
(三)和諧性的理想志趣
黃炎培在社會化和人本化的價值觀指導下,一直在為實現職業教育的和諧狀態而努力,和諧的理念在其職業教育思想中隨處可見。如果說社會化和人本化的思想旨趣是指導黃炎培職業教育理論與實踐體系構建的價值指向,那么和諧教育目標的達成則是落腳點,和諧理念是貫穿于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一條紅線。
首先,黃炎培主張個體的和諧發展。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能授人以學識、技能而使之生存于世界,即職業教育首先應能解決人的生存問題,能為個人謀生做準備,實現“治生”;另一方面,職業教育也要“謀個性之發展”,能提升人精神上的修養,實現“樂生”。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即在于能在“治生”與“樂生”的基礎上,使無職業者有業以解決生存問題,使有職業者能從個性發展的角度樂業。這一“治生”與“樂業”并重的思想,深刻地體現了黃炎培對個人身心和諧發展的追求。
其次,黃炎培主張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黃炎培認為職業教育在滿足“求生樂業”的基礎上,還需要追求“求群”。即通過培養個體“為己謀生”的技能,在滿足個體“求生”的基本需求基礎上,塑造個體“為群服務”的精神,滿足其“求群”的需求,進而實現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的,黃炎培要求樹立“對所習之職業具有嗜好心,所會之事業具責任心”、“具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之精神”的“敬業樂群”的職業道德觀,培養“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和“利居眾后,責在人先”的高尚情操,希望通過提高國民的職業素養,使學校培養的人才都有用武之地,社會從業者都受到良好的訓練,最終達到“學校無不用之成才,社會無不學之執業,國無不教之民,民無不樂之生,乃至野無曠士,肆無窳器,市無流氓”[8]的目的,確立社會國家的和諧基礎。1934年,黃炎培在國家危難之際,在倡導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統一的基礎上,更是提出職業教育要“為民族謀獨立與繁榮”的主張,并疾聲大呼,我們“這一群人是有愛國心的人,職業教育社就創立在利國利民這一念上”,我們 “唯一的信仰,就是愛國、報國”,“一切一切靠的是中華,一切一切為的是中華”。他的愛國之心、救國之情進一步凸顯其將職業教育的作用放在教育、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中加以考察,這對于當時國運多舛、百業凋敝、民不聊生的中國就是一種和諧建設的嘗試與努力。
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開創了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他的社會化、人本化和和諧性的職業教育思想旨趣,豐富了中國的教育理論,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教育改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啟示與借鑒。
(一)堅持社會化辦學,緊密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在當時,黃炎培看到了中國與歐美國家在職業教育上的差距,認為實施職業教育是縮小差距、從根本上解決國民生計問題的重要途徑,闡述了實施職業教育的必要性,主張大力提倡社會化的職業教育。在今天看來,職業教育的社會化是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迎接未來挑戰的需要,是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局的任務之一。我國199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吨袊逃母锇l展綱要》也指出:“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边@就決定了職業教育不僅具有培養社會性的人的教育的一般屬性,也具有了必須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勞動就業服務的特殊屬性。因此,職業教育必須堅持社會化辦學,建立多元的職業教育體系,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找準自身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辦好起骨干作用的、有特色的、高質量的社會化的職業教育。
(二)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在經過十多年的探索研究之后,黃炎培將其職業教育的基本思想高度概括為“一為謀個性之發展;二為個人謀生之準備;三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四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并確定其基本目標為 “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力求“謀生”與“樂業”的完美結合。黃炎培職業教育的基本思路,為我們指明了實用可行的辦學理念。在當今時代,“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其根本所在是以人為重,以人為先。“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代表著時代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現代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和歷史必然,當然也應該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主流價值取向。以就業為導向的當代職業教育必須要注重人的一般性發展,即必須在強化專業教學的同時,還必須努力做到“以人為本”,重視職業教育對象基本素質的提高,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
(三)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諧”理念貫穿于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始終,人自身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狀態是黃炎培畢生追求的理想狀態。并提出通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以達成和諧狀態的實現。這對于今天的職業教育發展不無教益。和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社會經濟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而我國現存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生產水平層次較低、三農問題、就業問題等,既不利于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也不利于國內產業應對市場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更不利于社會安定有序地發展。因此,面對諸多急需調整和改善的問題,必須要重視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社會全面建設的重要內容、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職業教育要抓住機遇,將人口資源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上的保證;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僅要求從業者有一技之長,還需具有敬業愛崗、胸懷社會、服務他人的職業道德。作為職業活動行為的標準和要求、承擔職業責任和義務的職業道德,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保障。因此,應加強職業道德建設,以促進從業內部人員之間的和諧、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的和諧、職業與職業之間的和諧、職業與經濟社會之間的和諧和從業者在活動中與自然界的和諧,為和諧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
總之,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用科學發展觀的眼光來審視,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必須奉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必須努力突破狹隘的職業技能本位的觀念,從人的職業的社會性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出發,不斷深化和豐富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在此基礎上,踏實穩健地推動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良性的發展。
[1]黃炎培.職業教育機關惟一的生命是什么[J].教育與職業,1930(4):3.
[2]黃炎培.斷腸集[M].上海:生活書店,1936:46.
[3]黃炎培.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征求同志意見[J].教育與職業,1926(1):3.
[4]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54.
[5]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460.
[6]黃炎培.斷腸集[M].上海:生活書店,1936:46.
[7]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59.
[8]黃炎培.黃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