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惜勤
現代社會及其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本特征是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交叉與融合。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變化,需要多學科多領域的專業人員相互協作共同努力,更需要具有跨學科、跨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的人才。不僅是在研究領域,更多的在應用領域,復合型的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因此,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不但要突出其應用性,更要突出其復合性。即定位于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
所謂應用型復合人才,一般是指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專業知識和應用技能、多種應變能力、比較深厚的文化素養、善于溝通與協作,以及具有現代服務意識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其基本特征是:掌握兩個以上學科或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使之交叉和融合,在相關知識領域有較強的適應性;綜合能力特別是實踐能力較強,能夠應對各種困難復雜的局面;思維開闊,具有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良好的個性品質和修養、踏實的工作作風,較強的服務意識、協作意識和奉獻精神。
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一直受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影響,由于社會的分工比較簡單,各專業間相對獨立,人們往往有一個“專業”、掌握一門技能,就能獨闖天下。傳統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強調的是專業思想,培養的是“專門”人才。然而,隨著人類社會向信息時代邁進,知識經濟的觸角已經不可阻擋地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的分工變得更加復雜,各學科、各專業之間,由相對的獨立和排斥,轉向相互依賴、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很難找得到獨立于其他學科和專業之外的學科和專業。因而傳統的“專業型”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愈來愈顯現出其不適應性。
(一)重縱向知識傳授,輕橫向能力培養。由于受傳統的培養模式束縛,過度強調專門人才教育,專業劃分過細,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專業課比例過大, 選修課較少,限制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不同的學校,相同的專業往往采用相同的教學計劃,強調人才培養規格的 “整齊劃一”、“千人一面”,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發展。這樣,既不能滿足學生成長多樣性的需要,更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多元化需要,學生畢業后缺乏競爭力和創造力。
(二)選擇渠道過于狹窄,學生個性特長難以發揮。由于我國現階段高考錄取模式的限制,以及學生對專業選擇的偏好與各專業對人才需求的不一致,許多學生不能夠被錄取到自己所喜愛的專業。據互聯網上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有42.1%的大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65.5%的學生表示有可能的話將另選專業[1]。學生進校后也很難有機會轉換專業,無法彌補被不滿意專業錄取所帶來的缺憾,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
(三)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結構性失業凸顯。學生就業情況與學生在校修讀的專業有很大聯系,但是如果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強調專業設置中的職業針對性,而忽視學生對其他學科或專業知識的了解,特別是忽視綜合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反而會降低學生的就業適應性,引發將來的“結構性失業”。目前在大學生就業市場上就存在著這樣的矛盾:用人單位需要人才,卻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生需要就業,卻找不到合適的崗位。據一項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就業與所學專業完全對口的僅占17%,與所學專業相關性較大的占34%,完全不對口的占24%[2]。
(一)信息時代發展需要應用型復合人才。我們正在向信息時代邁進,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IT產業的迅猛發展,使知識經濟的浪潮席卷社會的方方面面,社會的分工重新分化組合。各行業、各專業乃至各工種之間已經由相互隔絕、相互排斥的模式向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協作的模式轉變。僅就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技術而言,它已經不是計算機專業所特有的東西,而是作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在信息時代特別是應用技術領域,離開了信息技術,人們將寸步難行。因此,為了適應信息社會的發展,獨立學院只有加速應用型復合人才的培養,才能使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現代科學管理需要應用型復合人才。現代化的企事業單位,要提高管理的績效,不但要求管理者具有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而且還應具備所管理領域內的基本專業知識,否則,外行難以領導內行。反之,一些在自己專業方向上很有造詣或成就的專家,一旦提拔到領導崗位,如果缺乏基本的管理知識和經驗,也同樣不能夠把管理工作做好的。所謂“隔行如隔山”,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就是要把這之間的“山”搬走。社會發展越現代化,對管理者素質的要求就越高,因而管理者就需要有更多的知識儲備。
(三)學生能力拓展及個性發展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中往往只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知識結構的優化、科學技術的掌握等有形課程的作用。而往往容易忽視學生人文精神、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等綜合素質的熏陶以及育人環境的建設。而在現實中,任何人要取得成功,除了專業知識外,思想素質、敬業精神、團隊合作、服務意識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現實的社會環境決定了我們培養的學生特別是獨立學院的學生更需要復合知識和綜合素質,即以專業知識和技能為中心的發散型的主體知識和能力素養。
(四)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獨立學院肩負著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否被用人單位所認可,體現學校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也是獨立學院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新問題。獨立學院要可持續發展,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調整人才培養的專業布局和培養方案,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基礎知識與動手能力之間兼顧與平衡,在本專業與相關專業或領域中尋求拓展,以增強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作為應用型的本科院校,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應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在培養方案的整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挖掘學生潛能和興趣,以及拓展學生素質和能力等方面下功夫。
(一)進一步整合人才培養方案。應從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對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的進行進一步整合。通過調整培養專業計劃,以“平臺加模塊”的方式,把課程設置從傳統的縱向深入型改為橫向寬廣型,并增加公共選修課在培養方案中的比例,對學生跨專業、跨學科修讀公共選修課的學分數作出具體要求,使學生在掌握本專業基本知識的同時,對其他專業的相關課程及其知識有初步的了解,從而開放視野、擴大知識面。
(二)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應用能力和技術轉換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對那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可直接把理論課放到實驗室上。適當增大實踐課程的比重,建立和完善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實驗教學中,強化學生實驗動手能力的培養,通過開放實驗室或參與教師課題,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在實習實訓中,要求學生以“實戰”狀態進入企業、科研單位參加技術攻關和管理,讓學生在實踐中尋找畢業設計課題,解決技術難題,轉化科技成果。
(三)通過設立“創新學分”的方式,以參加系列知識講座、科技制作、社會調查、社團活動等多種形式,調動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及時了解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還可以舉辦各種專業技能培訓班,鼓勵學生考級考證,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拓寬就業渠道。
(四)開放和鼓勵輔修。輔修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修讀其他專業核心課程的一種學習模式。輔修的特點是:專業覆蓋面廣,選擇空間大,且一般不需要延長在校修業年限。即便學生不想獲得輔修證書或僅是對某專業的幾門課程有興趣,通過系統地學習,也是對學生知識結構的拓寬。獨立學院應從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的目標出發,鼓勵學生在學好本專業的同時,積極輔修其他專業。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拓展,不同學科知識的綜合、交叉與滲透能力也得到提高,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進一步增強。這種工作中的“多面手”,必將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歡迎。
(五)推進學分互認。通過校際間的學分互認、學生跨校選課,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使學生學到另一學校的專業知識。學分互認制,可充分發揮高校間整體優勢和辦學效益,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滿足學生個性學習要求,更好地激勵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而國際間的學分互認,即通過“2+2”、“3+1”等中外合作辦學方式,更能激勵學生走出國門,開闊眼界,直接了解和學習國外的先進的東西,掌握更多的過硬本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一)思想觀念先行。“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對于高等教育來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就是要尊重人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實現人的價值。因此,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是與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相一致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應更新思想觀念,正確定位辦學思想和培養目標,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教學與管理工作,為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承擔起光榮的使命,更好地適應社會和區域經濟建設發展對人才多層次、多樣化、高素質的需求。
(二)師資隊伍保障。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是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前提,師資隊伍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學生培養的質量。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教學改革離不開教師的設計、組織、實施和調控。因此,應著眼于創新型教師的培養,組建和完善“雙師型”隊伍,只有教師自身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能力,才能為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創造有利條件。構建一流的師資隊伍,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使教師在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創新意識等方面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擔負起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任。
(三)質量監控護航。有良好的愿望、計劃、制度,并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關鍵是執行過程是否不走樣,是否按客觀規律辦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建立相應的質量監控體系。一方面,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對培養計劃的落實情況、教師的教學情況、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學習能力、學習負擔等)以及管理人員工作情況等要進行經常性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另一方面,在畢業生就業后,還應分別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進行調查,收集和反饋各種意見,并作出相應的評估、調整或改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應用型復合人才脫穎而出,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1]晨宜.關于大學生專業滿意程度的調查報告.[EB/OL].http://anny2212.blog.hexun.com/6536815_d.html2008-3-16.
[2]白巖松.2006 年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發布會(1)[EB/OL].http://article.zhaopin.com/pub/view.jsp?id=39837&DYWE=12056 65489818.36316.1205665490.1205665490.1200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