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昆玲 閆翅鯤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化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所需的高級專門人才。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學術水平是一所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只有教師個體素質的提高,才有整體水平的提升和群體結構的優化,由此可見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性。所謂教師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各種身心品質的總和。[1]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素質有過這樣的論述:“淵博的學識、寬闊的眼界、對科學問題的興趣——教師應當具備這些素質,以便在受教育者面前揭示知識、科學和學習過程的吸引力。學生應當在教師身上看到一個聰明的、學識豐富的、善于思考的、對知識入迷的人。他愈是在更大程度上不僅是一個教書者,而且是一個教育者,他的知識便愈淵博,他的眼界和全面科學素質愈廣闊。”[2]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作為現代高職院校的一名教師,更應該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具備并不斷提升相應的基本素質、職業素質和發展素質。
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是教師思想品德、知識、能力等素質得以建立和提高的基礎,也是高職院校教師最基本的素質。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教師勞動的繁重性和教師所扮角色的多樣性,再加上競爭機制在教育領域中的形成,就使得教師的心理時常處于緊張、焦慮、壓抑、煩悶和疲憊之中,不得安閑隨意。要想取得事業的成功,必須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
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高職院校教師的身體素質是其他各項素質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他們的勞動是一項既包含著腦力消耗,又包含著體力消耗的艱苦工作。不但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大量的社會服務工作,還有繁雜的家務;不僅要教書而且還要育人。因此,健康的體質是高職院校教師能有效地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科研、實踐任務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下,還要有能堅持長時間活動和與疲勞作斗爭的耐受力。如果沒有健全的體魄、健康的大腦、旺盛的精力作保證,就不可能勝任長時間、高強度的教學、科研、實踐任務,承擔不起教書育人的重任。因此,高職院校教師首先必須具有強健的體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健康完善人格的體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競爭機制被引入到高職院校之中,教師面臨著來自學校、家庭、社會以及同事和學生的多重壓力。一方面要完成自己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另一方面又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同時還要面對越來越自我、越來越叛逆的獨生子女學生,再加之現代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復雜性,在考核評估、評優爭先、職稱晉升、論文發表等激烈競爭中一些“非智力”、“非能力”因素的客觀存在,極易導致高職院校教師產生挫敗感。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較強的抗挫折能力,在遭受挫折時保持積極的情感取向和健康的心理狀態,克服悲觀、動搖和畏懼的心理,同時能冷靜地分析失敗的原因,認真總結經驗教訓,積極思考對策,變挫折為動力,以樂觀自信的態度、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困難,擺脫困境。[3]
現代意識是指能夠適應并促進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心理和精神狀態的總和,包括社會思想、文化修養、道德觀念等等。樹立現代意識是高職院校教師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根本基礎。現實工作與生活中,他們除了扮演特定的社會角色——高職教師外,首先還是一個公民,是現代社會一個最基本的構成元素。一個人只有具備與現代社會相契合的現代意識,才能成為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才能在其特定生產生活領域里扮演好特定社會角色,承擔好特定社會職責,才能為凝聚推動整個社會前進的合力奠定基礎。因此,樹立現代意識,做現代人,是現代社會對高職院校教師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理念是社會需求所決定的教育價值取向。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高職院校教師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首要前提。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對社會的需求出現了歷史性的轉折,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工業經濟時代客觀上要求高等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某一領域、某一行業的高級專門人才;而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目標則是培養視野開闊、思維敏捷,具有創新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養和遷移能力,能夠迅速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綜合性、廣適性人才。隨著社會需求的變化,教育價值取向、教育觀念也必須隨之改變。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轉變單純的專業教育的傳統觀念,在傳播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素質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終身發展,從培養單一性的專業型人才向培養廣適性的素質型人才轉變。
教育情感是指對教育事業的敬重和熱愛之情,是教師勤業、敬業、樂業的基礎。目前社會各領域都在急速變遷和深刻轉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都在相應地改變,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也受到了嚴重沖擊,顯性流失和隱性流失都十分嚴重。因為,高職院校教師作為高新科技和前沿知識的掌握者,作為知識型、智慧型群體,在其他行業和領域中可能會獲得比教師行業更多的經濟利益、更好的物質條件,甚至是更高的社會地位。對此,國家要不斷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經濟地位,改善高職院校教師的工作、生活條件;與此同時,作為高職院校教師,也要牢固樹立職業理想,加強自身修養、涵養教育情感,深刻認識教育事業的崇高和光榮,對高職教育事業有堅定的信心和執著的追求,在教書育人中體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把人生目的和追求寄托于“自避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的百年樹人大業之中,否則很難抵御紛繁復雜的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種種誘惑和消極影響。
知能結構是高職院校教師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體現,是高職院校教師適應現代社會的關鍵性、核心性因素。傳統的教師觀對教師的知能結構要求主要有:“一專多能型”——教師既要具備專業知識,又要熟悉其他領域的一些知識;“雙師型”——教師既是具備較高理論水平的講師、教授,又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工程師;“復合型”——教師既是教育家又是科學家,等等。在現代社會中,一個高職院校教師所應具備的較完善的知能結構至少包括以下幾個層次:
精深的專業知識素養。專業知識是教學能力的基礎,也是教師威望的前提。教師首先應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這是教師知識結構的核心,是履行教師職責的基本條件。作為學科和專業領域的尖端人才,必須全面、系統地掌握本專業、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密切關注本學科和專業在當今社會國內外的最新發展動向,力求全面把握本專業、本學科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走在學科和專業發展的前列。只有以精深的專業知識為基礎,才能使教學和科研體現出高新性和先進性。
廣博的科學文化素養。廣博的科學文化素養是進行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也是新時代的需要。現代學科發展縱橫交錯,新知識呈立體型網狀式發展,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相互融合,邊緣學科、新興學科不斷涌現,就是同一學科內部也是學說各異、流派林立。因此,高職院校教師除了掌握專業知識外,還要掌握與之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學、科技等學科知識,要及時吸取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知識,并將其有機融合于課堂教學之中,這樣才能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扎實的語言功底。這既包括本國語言的運用能力,也包括外語的綜合水平。從本國語言能力來講,準確、清晰、嚴密的語言運用、表達和傳遞能力是教師有效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從外語水平方面來說,知識經濟時代的全球化、國際化特點客觀上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外語水平,外語可以使其涉獵的知識范圍成倍拓寬、獲取的信息成倍增加。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才能做到上課“傳經布道”時“能說會道”、“得心應口”;下課“著書立說”時“能寫會譯”、“得心應手”。
熟練的實踐技能素質。具有熟練的實踐技能素質是高職院校教師素質的特色,是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教學特點的必然要求。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素質高、能力強、上崗快、用得上的高級技術應用人才,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上崗前的實踐訓練。因此,從事高等職業教育工作的教師應當具有較豐富的專業實踐經驗和實踐教學的能力。但目前高職院校教師中只會紙上談兵,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專業技能的現象比較普遍。要改變這種現狀,作為高職院校的教師要定期到企業參加實踐技能培訓,提高實踐技能,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技術專長及市場需求,利用業余時間,到鄉鎮企業兼職或自找課題,進行面向社會的科技服務,從而鍛煉提高實踐能力。[4]
終身學習是指社會每個成員為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的需要,貫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續的學習過程。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信息與日俱增,社會各個領域的科學知識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并不斷由單一走向多元,不斷向更深更廣的層面發展。人們要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為生活的方式,努力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可以說,終身學習已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生存概念。處于現代社會中的人,學習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誰也不能固守原有的那點知識而企望它管用一生。高職院校教師作為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必須不斷接受新的知識和技能,使之保持常用常新。因此,首先必須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就是經過學習和訓練而具備的、一直保持到老年都還在起作用的那種從客觀環境中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終身學習,使學習伴隨人的整個生活歷程并影響人一生的發展。
信息素養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主要應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知識、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個要素。信息意識是對信息的敏感度,信息知識主要指以多媒體及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知識,信息能力是指對信息的選擇、收集、批判、處理等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獲取、使用、生成和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應遵循的道德要求。其中信息意識是先導,信息知識是基礎,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證,它們共同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良好的信息素養是現代人才的必要素質,對高職院校的教師來說更是必不可少。如果高職教師不僅具備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資源的能力,還具備選擇獲取識別信息、加工、處理、傳遞信息并創造信息的能力,就一定能使傳統的單一枯燥的教學過程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情趣,學生將更加樂于學習,樂于掌握新知識、新方法,從而就一定能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創新能力主要指創造性的思維意識和思維能力。現代社會是典型的創新型社會,具備創新素質是現代社會對社會主體的要求。美國學者史密斯認為,善于吸收最新教育成果,將其積極運用于教學中,并且有獨到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的教師,才能稱之為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缺乏發散性、求異性思維和創造能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創新能力的教師。因此,高職教師要想具有并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善于利用創造性思維觀察思考問題,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創造性的見解,并能進行跨學科的溝通,建構更寬厚、更前沿的知識結構,主動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與相關學科進行研究,提高學術水平,深化、豐富教學內容;另一方面,要轉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把學生當客體的教育教學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原則,在教學中選擇符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內容和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發展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行為和自主能力,不斷培養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培養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創新局面的能力。
[1]楊艷玲.高校教師素質結構探析[J].當代經理人,2005(3).
[2][4]黃玉杰.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教師素質結構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肖軍.論高職院校教師的素質結構[J].泰山鄉鎮企業職工大學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