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柳軍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教育的性質所決定的,是提高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檔《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職教育必須注重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強專兼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1]。
一
“雙師型”教師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職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情況下,為了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促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適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職教理念而提出的。
從外在形式和外在特征上看,職教界內對“雙師型”教師概念有多樣的理解。如 “雙職稱型”、“雙證書型”、“雙來源型”等等[2]。 而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工作培養評價方案》對“雙師型”?教師有其判斷標準,其核心是將“教師職稱+實踐技能”作為依據,提出了“雙師素質”。這些研究的內涵均指向“雙師型”教師應具有的兩種素質:教師素質與行業素質。前者包括過硬的政治思想素質和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良好的教育教學能力和身心素質,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豐厚的文化底蘊等等。后者涵蓋職業崗位所要求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實踐技能,一定的組織生產經營和科技開發推廣能力及指導學生就業和創業的能力等等。由此可見,“雙師型”教師是指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具備較高的科研能力,又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較高的專業操作示范技能,具有教師和行業技師雙重知識與能力結構的專業教師。理想的“雙師型”教師即“雙素質型”教師。
哈佛前校長科南特所說:“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師的質量。一個學校要站得住,教師一定要出色[3]?!笨梢妿熧Y隊伍建設是高校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基石。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較快,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步伐相對滯后?!半p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作為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正日益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首先,“雙師型””教師是實施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的關鍵力量。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教學改革是教學工作的重心,““雙師型””教師則是高職院校實施教學改革和進行專業建設核心力量。“雙師型”教師即熟悉專業方向、課程結構、課程內容,了解社會生產實際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發展趨勢,能夠對教學理論和技能結構進行合理整合,切實滿足學生工作和對理論、技能的雙重需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雙師型”教師是溝通社會生產實際與教學改革的橋梁?!半p師型”教師能夠及時洞察預測行業發展變化,捕捉行業人才供求信息,對調整專業培養方向提出建議,從而促進專業建設適應市場的人才需求,教學改革和專業設置更有針對性、實用性、實效性。
其次,“雙師型”教師是促進高職院校招生與就業工作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和就業率與“雙師型”教師的社會影響、實力水平關系密切。“雙師型”教師經常深入社會和生產實踐,有助于院校了解社會及行業人才狀況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另一方面,社會和行業也通過“雙師型”教師對高職院校的發展狀況、專業設置、教學質量等諸多方面有所了解?!半p師型”教師作為媒介,有效的溝通起學生、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的信息,促進學生、學校和社會三方建立起良性互動的需求關系。可以說,“雙師型”教師既是是高職院校實施發展戰略、提高教學質量的實施者,也是高職院校樹立自身形象、信譽和實力、擴大對外宣傳的有說服力的形象代言人。
二
現階段高職院校的教師總體來說可以分為2種類型:1.高職院校任教的專職教師:絕大多數專職教師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但與其專業相結合的實踐經驗不足。少部分專職教師是從企事業單位引進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他們的教學經驗相對匱乏,但有豐富的實踐經驗。2.從行業聘請的兼職教師:他們是校外企業及社會中實踐經驗豐富的名師專家、高級技術人員或技師及能工巧匠;但一般與高職院校保持較為松散的合作關系。這2種類型的教師各有所長,從結構上改善了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的組成。但是,如何將他們的優勢整合起來,特別是引導前1類教師向著“雙師型”方向發展,構建起一支專兼結合,比例合理的教師隊伍,是一個值得高職院校管理者不斷思考的問題。
作為高職院校辦學實力的重要體現,“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進行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力量。目前高職院校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主要途徑有兩條:培訓和引進。
(一)培訓
高職院校對現有專職教師進行職業能力培訓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院校一般對大多數教師采用在職培訓為主,脫產培訓為輔的方式。
1.企業鍛煉。通過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教師能夠了解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現狀和發展趨勢,也可以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人員請教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不斷提高專業操作技能、積累教學案例。
2.校內實踐。教師通過承擔校內實踐教學任務,盡量結合行業實際指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訓教學,也能夠切實提高自身的專業實踐技能。
3.以賽促訓。定期教師專業技能競賽,由企業專家擔任評委,組織學生現場觀摩;積極鼓勵支持教師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項技能比賽,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對教師進行專項技術培訓。這種機制的建立有助于激發教師熟悉生產一線的緊迫感和提升技能的激情。
4.校企合作?!坝唵问健迸囵B由企業提出人才培養的崗位要求,校企雙方共同研究制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將教學過程中由校內向企業、由教室向生產現場延伸。這種方式有利于創造“雙師型”教師培養和成長的外部環境。
5.提高學歷層次。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學歷偏低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建設。院校有必要根據高職教育的特征,制定相應的培訓內容和措施,依托全國現有的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加大對在職教師的培訓力度,提高教師學歷層次,要優化教師的個體素質。
(二)引進
一方面,高職院校針對職業教育注重實踐性的特點,進一步加強職教“工學結合”特色,采取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引進等措施,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拓寬“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來源渠道,建立一專多能的雙師型隊伍。例如天津市教育主管部門要求簽約的青年教師,必須先到企業在崗培訓一年,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后才能回校職教。一些高職院校公開招聘在技能方面有優勢的教師,特別是在省市各級技能大賽中獲獎的優秀人才;對于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學校出臺特殊政策,給予特殊待遇如將其納入編制、使其享受特殊津貼等;返聘退休技能教師和企業專業技術人才等等。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著力引進和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積極引進相關企、事業單位中有豐富實踐經驗和一定教學能力的行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可以給學院帶來企業第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及社會對從業人員素質的新要求。同時,他們在和專職教師共同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對在校專職教師起到“傳、幫、帶”的作用,可以促進和幫助專職教師向“雙師型”轉化。對高職教育來說,建設一支相對穩定兼職教師隊伍,改善高職教師結構以適應人才培養和專業變化的要求,已不是為彌補高職師資不足的權宜之計,而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建設任務。
不同渠道引進的人才將為高職院校學科建設帶來新的信息、新的技能、新的方法和思想,有利于教師間博采眾長,實現知識和技能的交叉、融合與創新,促進教師隊伍結構的進一步完善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三
通過培訓和引進,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培養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來自高職院校內部對于“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制約因素也逐步顯現出來。
(一)管理者理性認識不足。由于高職教育發展時間不長,一些高職院校的管理者自身對高職教育的認識不深,要么將高職教育理解為本科教育的壓縮,要么將其當做中職教育的翻版。這種兩極化的理念直接影響著院校的辦學方向、人才培養目標乃至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校企合作等系列問題,“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也勢必收到影響。
(二)高職院校招生規模擴大。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專業教師的教學工作量相應的增加。由于時間和精力所限,“雙師型”教師深入到企業實踐的做法難以堅持,教師“雙師”素質就會出現退化,“雙師型”教師也就會逐漸有其名而無其實。此外,常規教學任務的增加也容易導致忽視對兼職教師的管理,從而無法有效的實現師資隊伍“傳幫帶”的初衷。
(三)產學研結合層次較低。由于高職教育發展歷史不長,不少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產學合作還處于初始階段,尚不深入,教師到企業實踐只能采取參觀、訪談等形式,不能實現頂崗掛職。另一方面由于種種原因一些企業雖然接受了教師的掛職和實踐請求,但關鍵的技術、崗位和工作過程不能對教師開放,不利于教師了解和把握工作流程[4]。產學研結合不緊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就缺少實踐經驗的支撐。突破這些因素的制約并非一日之功。
首先,高職教育管理者需不斷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加深對專業建設、教師培養的理性認識,加強對職業教育師資特殊性的研究,對“雙師型”教師的成長過程、培養途徑、管理和評價機制進行研究,避免出現上述兩極化的建設導向。高職院校要把“雙師型”教師培養納入學院發展的總體規劃。除此之外,高職院校要注重建立和完善管理和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促使更多教師自覺、主動成長為“雙師型”教師。
其次,針對招生規模逐漸擴大的實際情況,高職院校應不斷優化“培訓+引入”的教師隊伍建設模式。一面通過制定“雙師型”師資培養計劃,鼓勵符合條件的專業技術人員積極參加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第二專業技術職稱的申報和評審或行業資格證的考評,以取得相應的技術職稱證書或行業特許資格證書。另一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專任教師的培訓。在全面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的同時,重點培養中青年教學骨干,重視專業帶頭人、學術梯隊建設以及專業教師的雙師素質培養。另一方面,不斷加強對生產、建設、流通、管理等領域一線高素質人才的挖掘,拓展“雙師型”教師來源渠道,將兼職教師的培養納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范疇,實現師資隊伍結構的優化。
第三,密切校企合作關系。高職院校宜采取積極措施鼓勵專業教師走出學校,面向企業、面向生產,隨時與企業保持業務和信息的聯絡,充分利用學校擁有的多種宣傳陣地與教學環境.為企業提供相關產品的宣傳與技術講解,參與企業的員工培訓及產品客戶培訓,以此不斷推動校企之間的文化交流,努力實現校企雙方共贏,激發企業的積極性,為教師提供更多專業實踐的機會,從而使校企合真正成為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力保障。此外,高職院校也應建立起能夠發揮“雙師型”教師潛力和作用的“工學結合、產學結合”創業機制,充分利用院校的教育資源、實訓基地和社會影響,鼓勵和幫助教師在業務對口的條件下兼職和創業,鼓勵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在“工學結合、產學結合”中積極創造效益、先富起來,從而穩定“雙師型”教師隊伍。
四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工作的重點和關鍵。如何建設一支能夠適應高職教育需要、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普遍關注的問題。高職教育者研究如何消除內部制約因素的影響,探討如何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依然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1]曹曄.我國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的內涵及發展趨勢[J].教育發展研究,2007(19).
[2]傅瓊.高職院?!半p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07(23).
[3]姜惠主編.當代國際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論[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6.
[4]賀文瑾.略論職技高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J].職業技術教育,2002(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