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珍 李京梅
強化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根本途徑
□劉國珍 李京梅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如何將這一任務落實到位,關鍵是轉變觀念,提高認識。通過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社會服務功能和人才培養目標的探討,談一點對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淺見。
素質教育;高等職業教育
自1999年起,我國開始大規模舉辦高等職業教育。在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教育部先后出臺了5部比較重要的相關文件,既反映了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認識的變化,又反映了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要求的變化。尤其是教高[2006]16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出臺,標志著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重心從重點抓規模擴張轉向重點抓內涵建設和教學質量。16號文件指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職業院校要深刻認識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職業教育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要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要求,適當控制高等職業院校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切實把工作重點放在質量提高上”。高職教育辦學十年,經歷了大開放、大改革、大發展進入了大提高的階段,規模擴張的時代已經結束,目前正步入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的時期。為此,各地高職院校在規模發展的同時,積極探索適應我國國情和本地區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的高職教育模式轉型的新途徑,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注重質量提高、重視內涵建設已成為高職院校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高職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觀念改革為先導,以教學改革為核心,以教學基本建設為重點,注重提高質量,努力辦出特色。我國高職教育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已達到相當的規模,高職院校數、年招生數、在校生數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與規模的快速擴張相比,我國高職教育的質量提高并不快,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高職教育并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教育體系,本質上還是沿用本科學科型的教育模式。高職教育并沒有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教育,而是主要滿足了高校擴招的需要,滿足了學生上大學的需要。高職教育要辦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真正被社會廣泛認可,成為一種獨立的、無法替代的高等教育類型,必須從根本上轉變辦學理念、明確辦學方向,努力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16號文件進一步明確指出把構建新的辦學模式、切實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放在首要的位置。
教育是人類以塑造和完善自身為對象的實踐領域,是人們依據社會和自身發展的需要,自覺地通過文化傳授的形式,塑造人的精神品質,開發和培育人的智力和體力的活動,是保證人類文明延續、推動社會發展、促進人類進步的基本途徑。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完善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內容。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適應勞動分工的細化和人的教育需求的多樣性,教育在其歷史發展中逐步出現分化,形成內容和形式上的層次化、門類化。現代教育的高度發達,使得教育在層次和門類上的劃分尤其豐富細密。但是,各級各類教育不管如何變異,其作為教育的固有屬性,即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育人功能是不能失去的。任何一類教育在內涵和形式上所具有的特殊性,都只能是建立在教育原本意義上的內容豐富和形式擴充,而絕不能是對教育的肢解。這就是說,無論哪一個門類的教育,都不可能背離教育的本質,都不能也不應該忽視對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國家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對高技能人才日益旺盛的需求,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教育形式。十幾年來,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歷史使命,以其專業技能教育的獨特優勢,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技能型專門人才,順應了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對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難看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新型教育形式,在服務對象、教育內容、教育形式、育人目標和教育功利等等方面顯現出的獨特屬性,是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社會進步的要求,也是其生命力的所在。但是,我們必須應當清楚的是,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中派生出的一個新類型,技能教育只是其區別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特殊屬性,并非它的本質屬性,更不是全部屬性。從教育層次上看,高等職業教育屬于國家高等教育序列,也就是說,它的基本屬性首先應該是教育,是高等教育,是大學,而其獨特的職業教育屬性,只能是建立在高等教育基本屬性之上的擴充,是對教育本質屬性的延伸,而不可能是另起爐灶。所以,高等職業教育絕不是一個技能教育就能夠完全解釋的,教育所固有的育人功能同樣是高等職業教育不可或缺的功能。也就是說,高等職業教育的育人目標,不能僅限于給學生一種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訓練,而是要同其他教育形式一樣,同樣肩負著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的服務功能,同樣要育人為本。因此,把立德樹人的素質教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教育本質的規定性所決定的,是高等職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也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科學發展觀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即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集中體現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于人的素質提高,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告訴我們,現代化的根本不是物的現代化,而是人的現代化,人的素質建設勢必要走在物質建設的前面。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優勢。也就是說,我國的現代化建設進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要提高人的素質,就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惟其如此,才能實現全面提高民族素質的歷史任務。正如《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所指出的:“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之下,順應時代要求誕生的新型教育。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提高國民素質是其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要把高等職業教育落實到人的發展,其根本方面不是技能提高,而是要落實到人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就是通過高等職業教育的過程來塑造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文化素養和身心品質、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使他們不但在知識、技能方面適應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更重要的是在綜合素質方面適應社會轉型和現代化的需要。不僅如此,而且只有人的綜合素質提高了,高等職業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才會有良好的學生素質基礎作為依托和保障,培養出來的人,才可能是完整的人,健全的人,才符合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如果只注重人的技能提高,沒有綜合素質的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就會失去素質教育的依托和保障,培養出來的人就只能是“工具人”,片面的人,也就不是“以人為本”的做法。所以,實施素質教育,對于高等職業教育來說,不是點綴,而是首要任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如何立足于改革開放的大環境、立足于中國先進文化發展的要求,立足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特色建設,創造性地開展素質教育,為提高國民素質,促進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協調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面臨的新課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接受優質的高等教育已經少數人的特殊需求,變成大多數人的普遍需要,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發生了從面向少數群體到面向大多數人民群眾、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的革命性轉變。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正是為了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近年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崛起,不僅豐富了國家高等教育體系結構,而且為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強烈要求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進入新世紀,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開始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要求現代化建設既著眼于人民群眾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并且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即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并通過不斷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不斷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既然擔負著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歷史責任,那么,面向大多數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提高素質的要求,也就必然成為高等職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大批畢業生走上各行各業的工作崗位,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但同時我們也注意到,一些學生在職業道德、誠信品質、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團隊協作、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等方面表現出來的欠缺,高職院校的速成式技能教育暴露出來的忽視素質教育的弊端,已經直接影響到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任用和高職院校的內部管理,影響到人民群眾對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評價。從實際當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近年來,更多的用人單位在畢業生遴選過程中,已經開始越來越看重畢業生的整體素質,人民群眾對于加強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和高職院校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問題也越來越關注。因此,切實加強素質教育,不僅已經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上質量、上水平,辦好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的關鍵,而且對于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滿足人民群眾的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強烈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推動我國高等教育走出精英化的象牙塔,走向大眾化的這一偉大歷史性變革,一些人在思想上產生了一個誤區,以為高等職業教育既然面向普通勞動者,培養的是“藍領”,是一線的技能型人才,技術工人,所以,高職院校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于是,速成式的技能培養被放到了突出位置,素質教育被順理成章地淪為配角。然后我們看到的是,一些高職院校的規模上去了,人才培養質量卻下來了,高等職業教育應有的文化品位也被人為的降低了。其實,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告訴我們,所謂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是“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也就是高等教育受眾的增加,是給每一個社會成員享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教育公平,而不是高等教育品位的降格,使之流俗于對人的技能的簡單培養,放棄其塑造和完善人的靈魂的神圣職能和應有的文化品位。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還會有什么意義可言。誠然,由于人的個性差異和社會分工的客觀存在,國家高等教育體系要面向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層次和類別上的等級之分。高等職業教育相對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更偏重于學生實用能力的培養,在專業教育上處于高等教育的較低層次。但這只能說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是面向行業企業一線的,是側重于人類社會活動的技能操作層面的,而絕不意味著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和水平的低檔次,更不是說明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在素質方面可以是低水平的。因此,我們必須明確,行業企業的一線同樣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可或缺的層面,在行業企業一線工作的勞動者同樣應該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綜合素質,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同樣應該是高素質的人才。讓高職院校的學生同樣享受優質的素質教育,這應該也是新時期教育公平的體現。
[1]易連云.重建學校精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2]張建.人性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3.
責任編輯 夏煥堂
劉國珍(1955-),男,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
G715
A
1001-7518(2010)08-0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