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淺議新時期教師角色的轉變
□王 靜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科技迅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傳統教育教學情境下單一的教師角色觀念已經不能適應社會對教育教學的要求。作為當代教師,要轉變自己在知識傳遞方面的角色態度和行為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職業形象,以適應時代對教師的要求。
角色;轉變;能力
傳統的教學賦予教師的稱謂有 “教書匠”、“傳授者”、“蠟燭”、“春蠶”、“園丁”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對教師的教育教學進一步提高了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適應教育形勢的變化,還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教學中既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做好教育教學的研究工作,從傳統的教書者走向新型的教育者。
1.從“教書匠”轉變成“教育家”。在傳統觀念中,教師往往只是知識和學問的化身,是將前人的知識毫無遺漏地傳承給下一代,是教材、教學參考書的搬運工,充其量只是一個“教書匠”。一個好的教書者或“教書匠”就可以稱為一個好的教師。這種觀念是在生產力發展緩慢的傳統社會里形成的,具有其歷史的合理性。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廣泛運用,“教書匠”式的教師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需要了。現代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給教師留有的余地加大,使教師不再被動地教書,而是需要思考,有創造性地利用前人留下們的知識,傳承給學生,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迪,使學生富有創新精神。
蒙臺梭利說過:“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學校、課堂是產生思想的地方,是一條流動的思想之河。教師的責任是讓這條思想之河涌動起來,生生不息。這樣一來,課堂就不僅意味著是課程的實施場所,也是進行思想交流的場所,是教育教學的實驗室。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示各國教育界:“使教師們從一心傳授知識的工作中擺脫出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致力于他作為一個教育家所應負的使命。”
作為教育家必須具有現代教育觀念。科技的進步,使社會由單一型向多元型發展,這就需要教師了解教育與經濟、科技、社會發展的關系,掌握時代信息,樹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以造就全面發展的、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作為教育家必須善于把教育理論運用于教育工作實踐,不斷地思考、探索、創造,使教育成為啟迪思維、開發潛能的活動,讓下一代利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和發展;作為教育家應該是一位塑造學生靈魂的藝術家,能從學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給學生以力量和啟迪,與學生的精神脈搏一起跳動,能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開發,使所培養的對象不是只會讀書應試的“書呆子”,而是一個生龍活虎般的全面發展的新人。這是時代賦予教師的使命。
2.從“傳授者”轉變成“促進者”。“傳授者”是教師角色的本體職能,“傳道、授業、解惑”這是古人給予教師的職責。人類的文化遺產依賴教師而一代代地傳授下來,教師也隨之被稱為“傳授者”。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師,他們是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旨,學生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方面不易受教師的關注,教學方向、內容、方法、進程、結果和質量等,都由教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和責任就是“接受”。然而面對著當代人類總體知識加速增長和快速更新的時代,人們不得不問:“學生如何獲取知識才最有價值?”由此推理,教師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出進者”。
教師成為促進者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是一個不斷的生成過程。正如古人所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式教學轉變為以教師為主導的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親身參與捕魚實踐,從教師那里習得捕魚方法,在“斷源”的情況下,能夠自己張網捕魚,使之源源不斷。由此可見,學生的學習方法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創造性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轉變。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現在,教師的職責是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學生發現矛盾的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
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行為表現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并且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如提出適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規律,自己去評價、糾正錯誤,其目的是把學生從大量的知識內容中解放出來,形成一種探究的興趣和習慣,以適應“終身學習”的時代要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再把單純的知識傳遞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充當“知識傳遞者”的角色,而應該把形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方法以及靈活的知識遷移能力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擔當起一個學習“促進者”的角色。
3.從“園丁”轉變成“研究者”。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被賦予“園丁”的角色。學生成了植物,成了被改造的地位。教師就像園丁一樣灌溉、修剪,精心栽培、精心培育,精心塑造,他們是按照自己的追求、自己的規格標準、自己的審美需要、自己的好惡去耕耘、去鏟除、去修剪,又或教師教條武斷而扼殺學生的好奇心、求異個性或批判精神。人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發展潛能,社會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需要,教育就是從人的發展與社會的需要去建立自己的目標。
進入信息社會,人類面臨的新問題是:要建立學習社會,實現終身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工作的內容與方法都要發生變化。傳授什么知識和怎樣傳授知識要在研究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后才能判斷和確定。教育不再是對人類進行改造的園藝學,而是人類發展的人學,學習成了專門的領域和學問。因此,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師的新職能:“教師在培養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學習態度上也起著決定性作用。他們應激發好奇心、培養自主能力,鼓勵思考的嚴謹性,并為正規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成功創造必要的條件。”這就是教師成為“研究者”的原因。
4.從傳統的“師道尊嚴”轉變為新型的伙伴、朋友關系.傳統的教學,是“師道尊嚴”,教師是權威。教學就是按教師事先設計好的程序進行,如有學生回答的問題超出設計范圍之內,教師認為該學生回答不對,變武斷的否定。教學過程是把教師自身的思想情感強加給學生,而不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現代社會的本質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現代化必須教育民主化。沒有民主的師生關系,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現代教育體系和現代教育制度。時代的發展為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系注入了新的內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共同提高。教師有教師的尊嚴,學生也有學生的尊嚴。每一個學生,不論他的學習成績是好是差,品德是否有缺陷,他的人格都應該受到尊重。當代美國最著名的人本主義教育家,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學習是師生之間、班級成員之間交往、影響的過程,因此教學的成敗不在于教學的專業知識、技巧,而在于人際關系、情感態度,教師應該以真誠、民主的態度與學生坦誠相見。學校里的學習,是師生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教師就要善于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學,給學生以足夠的心理安全感。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種教師”。的確,教師要樂于走下講臺,關注學生的每一分情感,傾聽他們的心靈,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討,少一些灌輸。惟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參與,我們的課堂也才會成為一個充滿情趣的、平等和諧的課堂。
在信息時代,教師很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可能遜于他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放下架子,與學生建立既是師生關系又是互相學習的伙伴關系、朋友關系。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同時也要真誠地向學生學習,包括學習學生的良好品德和知識能力,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1.終身學習的能力。當今社會知識更新日益加速,教育和專業知識不斷老化,整個社會已經進入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時代。一個人一次性從學校學習的知識已經不能適應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他必須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不斷更新思想、觀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術,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能力或素質結構;才能與時俱進,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才能不斷創新教育以滿足人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2.獲取信息的能力。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各種信息擺在我們面前,有正面信息,有副面信息,教師應善于在這些信息中進行選擇和簡化,并對其分類和分析,使之為所用,同時教師應成為學生獲取信息學習的引導者、輔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
3.知識整合能力。教師要具有把不同內容的知識整合起來,特別在綜合性學習中,跨學科的知識較多,如何利用、整合跨學科的知識,為綜合性學習提供充分的知識背景,為研究學習拓展空間。知識整合能力將決定著指導學生綜合學習的成敗。
4.教育反思能力。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將要面對的是各種新思想、新資源,這就需要教師要具備能夠分析討論評估和改變自己不合理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能力。上完一節課,要寫小結,實際就是反思自己的課堂。聽完別人的課我們也應反思一下,或是與自己的課比較,人家哪兒好,值得學習和借鑒。反思是提高我們個人水平的有利保證。
5.計算機知識和操作能力。當今資訊科技突飛猛進,教學手段由單媒體向多媒體發展,多媒體網絡在教學中的運用已顯露出它的優勢,并且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優勢更明顯。新的世紀若不懂計算機知識,不會操作計算機,那就是新世紀的文盲。
6.心理輔導能力。在現代社會,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自覺和不自覺地卷入了各種形式的競爭。學生正處在心理狀況、生理狀況、人際關系和社會地位都發生迅速變化的時期,又背負著家長、學校、社會的期望,他們在心理上承受了較大的壓力,不少學生意志薄弱、又不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必須有心理輔導能力,幫助和教會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怎樣調節心理,減輕和緩沖壓力,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
[1]柳海民.現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廣播大學出版社,2002.
[2]馬云鵬.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中央廣播大學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何穎萍
王靜(1960-),女,河南洛陽人,安徽財貿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體育教學與訓練。
G715
A
1001-7518(2010)08-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