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群
關于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與研究方法(一)
□趙志群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職業教育的科學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研究領域逐漸擴大,研究質量穩步提高。過去職業教育研究一般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在教育學領域進行的與教育制度、課程和教學等相關的問題研究,二是在勞動和社會學領域的行業職業教育發展研究和職業資格研究。而如今,職業教育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綜合性的研究領域,其研究的對象、方法和成果已滲透到教育科學、社會科學、人類工程學等多個領域,因此有學者甚至提出職業教育應當成為 “一級學科”這一“極具中國特色”的研究假設和命題。
由于職業教育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國際上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也不局限于一兩個學科,而是涉及范圍廣泛的多個學科。職業教育研究事實上已成為“一組學科或研究領域”的組合,它們既有“回顧性的”,又有“展望性的”:前者如職業教育史、職業教育原理和比較職業教育學等,后者的應用性較強,包括資格(qualification)研究(亦稱勝任特征研究)、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論、勞動市場研究以及“從學校到工作的遷移”(transfer from school to work,美國概念)研究等。但是,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職業教育教學過程要素的優化等始終是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領域。
從國際職業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看,由于職業教育與所在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技術狀況的聯系極為密切,因此,各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和方式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澳大利亞把教育作為一個產業發展,因此主要從實用主義角度研究職業教育的經濟效益問題,如“企業在培訓方面的投資和回報”。而德國和法國除了實用主義的實證研究外,還開展了很多基礎性研究,如“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等值性”、“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不同社會地位、性別的機會均等”以及職業教育哲學和教育技術方面的研究。美國職業教育研究多數受到聯邦政府的委托和資助,比較關注社會發展與職業教育的關系,如“職業教育理論傳播”等。日本建立了高水平的企業內部人力資源開發體系,是世界上僅有的沒有職業教育體系而職業教育又高度發達的社會。而隨著終身雇傭制的解體,日本開始探索建立與具體企業聯系不那么緊密的公共職業教育培訓體制,因此,當前的研究重點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立問題。一般來說,國際組織(如 OECD、ILO、UNESCO)和國家聯盟(如歐盟)的研究比較關注跨地區的宏觀性問題和普遍性問題,如現代學徒制 (modern apprenticeship,與我國的“工學結合”類似)的建立、勞動力的流動性、職業教育質量比較和職業資格互認等。如設在希臘的歐洲職業教育發展中心(CEDEFOP)自1998起陸續發布的5份《歐洲職業教育研究報告》,對國際職業教育研究就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從微觀層面上看,當前職業教育研究涉獵的領域有擴大和深入的趨勢,如從教育學角度研究職業教育制度的發展和完善、職業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職業教育教師的專門化發展(professionalization)等;從經濟學和人力資本理論角度研究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和需求供給關系等;從社會學角度研究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職業教育與社會組織的關系等;從勞動科學角度研究職業教育與就業政策、勞動報酬和職業流動等;從技術和工作角度研究職業的典型工作任務、職業資格和職業工作過程的分析、評價和設計等;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研究職業教育與環境、資源的關系。理論研究的跨學科發展正深刻地影響著職業教育研究的發展與走向。
職業教育研究正呈現出看似矛盾的兩種發展趨勢,一是將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封閉體系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釋,二是將職業教育置于復雜的社會關聯中,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對社會賦予職業教育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功能進行分析。由于各國職業教育體制之間存在巨大差別,無法在世界范圍內建立統一的評價指標體系,因此,目前人們幾乎已經放棄了上世紀后期通行的職業教育比較研究和分類研究法。當前本領域應用最廣泛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而建立在各國整體職業教育背景基礎上的指標型報告也成為各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如《美國教育狀況》、德國《職業教育(年度)報告》以及歐洲教育資訊網(Eurydice)的各國數據報告等。另外,經合組織(OECD)的年度教育報告對職業教育也有重要的影響。
與歐洲近百年的職業教育研究歷史相比,我國職業教育研究起步較晚。盡管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框架,但由于職業教育學科體系基本上照搬已經引起非議的教育學現有體系,對自身特殊邏輯結構研究尚不深入,且許多研究仍停留在簡單的經驗總結,缺乏足夠的理論基礎,因此,影響了對職業教育現象的解釋力。然而與普通教育相比,我國職業教育研究也有先天的優勢。在當前跨學科行動的大科學研究時代,高水平的研究是在對其它學科的研究進行比較、移植、聚合和加工改造的基礎上進行的跨區域的、甚至是國際化的綜合研究,而這又恰恰是我國職業教育研究的優勢所在。
責任編輯 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