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春華
借鑒英國課程設置經驗 振興我國文化創意產業
□甘春華
文化產業的振興已經上升為我國的國家戰略,但是,文化產業人才匱乏卻成為該產業發展的制約。英國的創意設計產業之所以成為國際標桿產業,得益于它的創意教育體系。先進的創意教育為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也給我國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提供不少借鑒。我國要振興創意產業,必須以高等教育改革為先導,從高校課程設置入手。
文化創意產業;英國;課程設置
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工作日程。《規劃》提出:到2011年末,我國文化產業規模要不斷擴大,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較大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作用要得到較好發揮。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小、發展潛力大、資源消耗少等特點,且能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對于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擴大就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尤其在我國的一些發達地區,人均收入和勞動力素質都較高,已具備發展創意產業的條件,如深圳市已將創意文化產業發展作為新的經濟發展戰略。
然而,作為一種新型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面臨的主要約束之一是專業人才的匱乏。能否及時有效地為文化產業提供合格的人才是該產業成敗的關鍵所在。英國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經驗可為我們提供不少借鑒。
英國不僅是工業革命的故鄉,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發源地,如今,英國的創意產業已成為國際上的標桿產業。創意產業并不是一個獨立的新創產業,而是在傳統產業中注入了知識產權、技術創新、文化理念的元素,以創意為賣點的產業。根據英國創意產業工作小組在1998年和2001年兩次發布的《英國文化創意產業路徑文件》,創意產業是指“那些源自個人的創造性、技能及智慧,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包括出版、音樂、表演藝術、電影、電視和廣播、軟件、互動休閑、游戲軟件、廣告、建筑、設計、藝術品和古董交易市場、手工藝品以及時裝設計在內的13種行業[1]。對于創意設計產業,個人的創造力,靈感、理念和技能是創造價值的核心。
英國曾是世界工業化的先驅,老牌制造業大國,是“世界工廠”。但二戰后,在與美、德、法、日等國家的競爭中,英國制造業日顯疲態,20世紀80年代,英國失去了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地位。如何調整產業結構,獲取高附加值產品,為國內勞動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成為英國政府的重要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開始尋找新興的產業發展路徑。1990年,英國政府開始著手起草英國文化發展戰略。1993年,這個發展戰略以《創造性的未來》的題目正式公布。表明以“創造性”為核心價值的文化發展成為英國自覺的國家意識,“創造性”成為政策的價值導向,審美創造成為產業的核心價值。1998年英國政府又出臺了《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提出要以“創造性”價值導向和推進創意產業的國家產業政策來調整英國產業結構,全面振興英國經濟,增強英國在全球化經濟中的競爭力,推動英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
從1998年以后,英國的創意產業和相關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首先,如果用產出衡量,英國的創意產業是產值僅次于金融服務業的第二大產業。根據英國政府的統計報告,英國所劃定的13項文化創意產業2001年產值達1125億英鎊,這使英國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創意產品生產國。1997年至2001年,創意產業平均年增長率達到8%,而同期整體經濟增長率則為2.8%,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8.2%[3]。在倫敦,創意產業更是成為倫敦的第二大產業,僅次于商業服務業,倫敦也因此被譽為世界“創意之都”。
其次,創意產業推動了英國服務業的發展,為擴大就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英國財政部2006年財政報告指出,英國的服務業產值占所有產業總產值的73%,解決了就業人口占總就業人數的80%,而20年前的比例分別僅為55%和68%。在服務業各部門中,金融服務、教育、創意產業和健康產業的產值占到總產值的25%,它們解決了32%的就業人口。據英國著名的管理咨詢公司畢博公司估計,創意產業將成為英國雇用就業人口的第一大產業,1995-2015年間,英國創意產業提供的就業崗位將增加46%,產值增加幅度將高達136%。[4]
最為重要的是,在創意產業的推進和帶動下,英國提出的以“創造性”為核心的國家創新戰略也在英國制造業中顯示出巨大的成果,重新振興英國制造業的目標取得了成功。除了傳統制造業由于技術研發、工業設計等戰略環節的創新提升而獲得新生外,能源、生命科學等幾大新興產業領域也成為英國的新經濟增長點。
英國創意產業的崛起不僅因為有政府政策的積極推動,還因為擁有文化創意產業的造血機器——創意教育體系。先進的創意教育培養了人們的創造意識,為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力支撐。
英國是世界上最重視創意教育的國家之一。早在上世紀50年代,英國便將設計與技術專業納入國民教育課程中。英國設計協會制定了一系列方案用于推進工業設計教育和培訓。英國在中學里就設置了“設計和科技”這門課,包含信息技術、繪圖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內容。設計委員會還開展了“設計師講學周”活動,著名設計師到學校去進行為期一周的設計項目活動,與11至16歲的學生一起動手實踐。
英國高等院校的設計課程專業化程度很高,已經從集體教學轉向個別指導,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意在培養未來設計師的獨創性。今天,到英國學習設計成為很多中國學生的向往。
在自上而下對設計教育的高度重視下,英國擁有數量眾多的設計師。數據顯示,目前,在英國有185,500人從事設計產業工作,12,456家設計咨詢公司所擁有的設計師有60,900人,非設計師為348,300人。以自雇形式或者是以自由職業者的身份從事設計的人數接近5萬人。[5]
服裝設計、軟件設計等創意設計職業在英國被看做是很酷的職業。在公眾眼里,設計師是職業英雄。在這種背景下,英國高校有8%的學生在學藝術、設計和相關科目。不過,并不是所有學設計的學生畢業后都會成為設計師或藝術家,但設計教育提高了學生視覺的敏銳度、分析的技能和創造性以及溝通技巧,使學生們在畢業后可從事范圍更廣的職業,推廣了設計的意識。
許多從事創意設計行業的學生日后都成為了企業家,英國的設計企業家數量正在迅速上升。從設計師到零售商再到企業家是許多創意設計者的身份轉換模式,最近這一模式轉換又變得更直接:由設計師直接變為制造商。這是由創意產業工作的性質所決定的,正如一些設計者常說的那樣:“這東西是我設計的,真的很好,所以我開一間公司來生產它”。
在英國的高校中,創意設計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邊界很模糊,尤其在工程和計算機領域。傳統的工程設計招生減少了,但是設計與技術、計算機游戲設計、交互設計、多媒體設計和運動技術等學科招生人數劇增。
在課程設置方面,藝術設計、人文學、工程學、計算機應用、傳媒學等專業都開設了創意設計課程,雖然不是核心課程,但設計技術已成為與音樂、藝術一樣受歡迎的課程。多數本科教學計劃包括一年的基礎課、三年的學位課。研究生教育一般不超過一年時間,并且朝著專業技能方向發展,如計算機應用、設計管理及其它相關的專業領域,從而有別于美國的藝術碩士教學。
在該學科的財政管理模式上,由于大部分高校是公立專業院校,私立院校很少,教育經費只有20%來自學生繳納的學費,80%來自政府的支助,體現了政府對創意設計教育的扶持。
以英國的Illinois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為例,英國高校創意設計教育的內容一般包含三大類:第一類是幫助學生掌握不同層次的研究方法,因為設計過程總是包含研究成分,需要掌握新型的研究工具,包括觀察用戶的技巧和考慮用戶需要的方法。第二類是如何滿足用戶超越產品本身的需要,包括對產品個性的定義、對產品多方面性能的評估等。第三類是對用戶和設計者關系的改造,包括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用戶參與式設計、包容式設計和定制設計。產品設計的這種轉變導致設計教育方法也發生了相應變化。
其中,第一類教育內容“設計與研究方法教育”包括:調查、分析、實驗和評價方法,這些方法與學術研究和科學研究有相似之處。掌握這些設計研究方法有助于為設計決策提供現實依據,這對于多學科團隊的談判尤其重要。英國本科生課程中已開發了設計研究文化課程,指導學生如何獲取與設計相關的數據資料。近10年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中包含的設計研究方法主要有:頭腦風暴法、文化探針、焦點團隊、人種論、心情板、選題小組技術、產品個性定型、用戶日記、視覺評估等。
第二類教育內容是讓學生學會關注用戶超越產品功能之上的需求。人們通過使用產品獲得愉悅,原因在于該產品滿足了人們對產品的功能需求以及超越產品功能之上的需求。事實上,有足夠多的產品功能已經完全標準化,而超越功能之上的因素卻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例如,情感的聯系、符號學的闡釋、群落的聯系、亞文化的指涉,以及諸如此類所有一切能定義產品個性與產品語義學的因素。人們以個性化的或者有趣的方式同產品發生互動。面對同樣的產品,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這取決于產品自身的特性及人們各自的性格。我們擁有的物品以符號的形式向公眾表明我們是誰,例如,我們穿著的衣服、駕駛的汽車、購買的日用品,無一例外地傳達出我們的個性、社會地位以及財富狀況。[7]因此,設計教育的內容包括對產品個性進行描述、對產品進行情緒設計,增強學生對此的理解力。
第三類教育內容是建立設計者和用戶的新型關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產業品設計過程都是遠離最終用戶的。設計教育中也是如此,不管課程如何生動,學生與用戶之間總是存在距離。新型用戶關系改變了這一點。新型用戶關系包括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人本設計、通用設計、參與式設計等,這種新型用戶關系使用戶參與設計過程,從而使從事設計的學生與用戶更加接近。
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是我國產業的主導方向,而目前,我國仍是初級制造業大國,服務業的發展力度不足。若在這些產業中加入創意元素將有力推動制造業的升級和服務業的發展,使創意產業成為與多個產業融合的新型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既需要政府政策的積極推動,也需要教育機構的強力參與,中小學教育機構可側重于創意意識的培養,高校則應該成為推動創意產業的先導和造血機器。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教育與市場需求結合得越來越緊密,教學成果轉化為社會產品的過程越來越短。因此,高等教育必須領先于產業的發展,通過預先進行學科和課程設置的調整,為產業發展準備所需的人才。
目前,全國800多家院校開設有藝術設計課程,有人說,設計類人才達到了飽和。事實上并非如此,社會仍急需大量的設計人員,如網頁設計、電腦動畫藝術設計、視頻藝術設計、電腦游戲等新型設計人員急缺;在廣告業中普遍存在技術人員多、策劃人員少的情況;在一些大的廣告公司中,大部分高級管理、企業策劃人員都是從國外、香港、臺灣等地方聘請來的。這說明我國的創意設計人才不是過多,而是現行的設計教育不合理,專業課程設置不十分科學,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不一致。
設計類課程設置改革可從幾方面著手:一是加強研究方法的教育;二是培養設計技能,以課題或任務為導向為學生提供與客戶直接接觸的機會;三是課程的重點應放在創造能力的培養上。創意設計不再僅僅是關乎產品功能的設計,更多的是如何滿足用戶體驗需要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不僅要發展傳統意義上的各種設計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對用戶超越產品功能之上的需求的理解,對設計所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大背景理解也同等重要。
此外,創意設計教育不僅適用于設計類學科,在很多工科學科中也適用,比如計算機、機械制造、建筑等,因此它的應用非常廣泛。在這些學科中也應該增加創意設計的課程設置。
[1]張文潔.英國創意產業的發展及啟示[J].云南社會科學,2005(2)
[2][3]呂方.世界文化發展與英國創意產業[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7(6).
[4]代楊,劉錦宏.文化創意產業推動英國轉型[J].經濟導刊,2007(11).
[5]http://www.ichina.net.cn/Html/magazine/cover/2008/7-3/3262 301710.htm.
[6]McDonagh, David Weightman. Developing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A British perspective,Industrial Desig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04.
[7]李軼南.它山之石:英國工業設計教育的啟示[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9):93.
廣東省教育改革工程項目“產業升級、就業變化及經管類高校專業特色建設研究”(資助號:BKZZJG20060141)。
甘春華(1970-),女,廣東金融學院博士,研究方向為勞動經濟、教育管理。
G712
碼:A
1001-7518(2010)03-0094-03
責任編輯 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