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詹德斌
韓國國會司法委員會16日召開全體會議,審議韓政府提交的《國籍法修正案》,修正案將華僑排除在允許持有多重國籍的對象之外。
韓聯社援引韓國司法委員會有關人士的話說:“去年11月實施了歷經20天的立法預告,但在收集國民輿論和相關部門意見時有人提出,如果賦予華僑韓國國籍,他們會回避服兵役義務,這將會招致國民反感,并且會有認為不平等的社會輿論出現。因此,不得已將華僑排除在外。”
韓國國籍法規定,如果恢復國籍,將被賦予服兵役的義務。但華僑如果取得韓國國籍,則屬于歸順。現行兵役法規定,“歸順的人”可以自行選擇是否服兵役。
旅韓華僑對韓國政府的做法深感不滿。首爾華僑協會會長楊從升和監事長吳學彬表示:“我們過去曾受到無數次的鎮壓和排斥,我們認為只有取得韓國國籍,才能消除差別對待、享受國民福利以及取得參政權。”華僑居善堂文化會長畢可信說:“即使不再提起過去貨幣改革、強行拆除唐人街等華僑受到的苦難,如今由于沒有韓國國籍遭受的不便也很多。”據悉,由于韓國歷屆政府的打壓政策,旅韓華僑的人數已經不足2萬。
曾有華僑致信韓國總統李明博,列舉華僑遭受的種種不公,包括:分給無房者的國民住宅,華僑沒有份;銀行住宅貸款,華僑沒有份;國民年金,華僑沒有份;國家對傷殘者的補助,華僑沒有份;當國家公務員,華僑沒有份;老人可享受的福利年金、補助,華僑沒有份;65歲以上老人乘地鐵免費,華僑沒有份等。
韓國《京鄉新聞》17日發表社論稱,司法委員會以服兵役為由做出的解釋具有致命缺陷。如果國籍法修正案就此在國會通過,韓國社會矛盾將進一步擴大,包括華僑在內的社會少數階層對政府的背信棄義感會大增。社論呼吁國會在審議國籍法修正案時應首先將焦點放在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權益上來。
目前,學界的共識是,韓國華僑始于1882年隨清軍將領吳長慶來到朝鮮半島的一批商人,至今已有近130年歷史。據統計,即使在日本統治朝鮮半島時期的1942年,華僑的人數也多達9萬,掌控著當時80%左右的半島貿易額。朝鮮半島光復后,華僑開始沒落。在李承晚和樸正熙掌權時期,華僑遭到打壓,諸如查封倉庫,強拆唐人街建筑,限制辦工廠、開飯店、買房子和購土地等。▲
環球時報201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