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一
美國是個偉大的國家。如果不是這樣,其他國家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地要到美國去?建國之初,美國更有許多先哲,高瞻遠矚,料事如神。早在1802年,美國先哲杰斐遜總統便指出:“我認為,銀行機構對我們自由的危險遠大于正規軍。如果有一天美國人民讓私有銀行控制了他們的貨幣發行,先有通貨膨脹,再有通貨緊縮,那么借此坐大的銀行和公司將會剝奪人民的財產,最后我們的孩子在其父輩所征服的這塊大陸上淪為無家可歸者。”
不幸被杰斐遜言中。如今美國大銀行所引發的金融危機弄得全球雞飛狗跳。美國的失業率高達10%。“沒有錢,淚汪汪,撕下破被做衣裳。”沒有工作,哪有什么自由可言?另一方面,銀行家們憑借雄厚的資本,以金錢換取廣告版面,對媒體施加影響。而美國的經濟形勢似乎越來越糟。
奧巴馬當選之初,美國人民翹首以盼,全世界的自由派也對他寄予很大期望。可是很遺憾,奧巴馬在經濟上一籌莫展。波士頓大學的經濟學家拉里·科特里克夫的比喻很形象:美國經濟患了癌癥,而奧巴馬行政當局的對策是扎點繃帶對付一下。
美國的許多自由派人士不愿意公開批評奧巴馬,還想死保民主黨的這位總統,這恐怕只能是一廂情愿。況且,看看奧巴馬身邊的人,一個比一個親近華爾街。只有保羅·沃克爾一個反潮流的勇士,卻是一位孤獨的老人。奧巴馬對華爾街一讓再讓,還經常出爾反爾。在一次講演中,他使用“戰斗”(fight)一詞多達15次,還罵華爾街的銀行家是肥貓。但他很快又變了。接受采訪時,記者提到:華爾街高管一人可得1700萬美元,這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奧巴馬的回答是,有些棒球隊員拿的還要多,他對此也感到震驚。奧巴馬是在為這些“金融塔利班”幫腔,把他們與體育明星相提并論。言外之意是,銀行的頭頭腦腦們物有所值。
其實,奧巴馬的觀點早已被批判過。球星是明星,銀行家卻不是明星。明星有天然的壟斷性,比如湯姆·漢克斯只有一個。銀行家卻不是這樣。以華爾街的領頭羊高盛為例。第一把手固然很重要,但魯賓走了之后有保爾森,保爾森走了之后又有布蘭費克恩,子子孫孫沒有窮盡。高盛前進的腳步從來沒有因為換頭兒而停止過。再有,明星再壞,其影響很小。而華爾街的“明星”卻可以搞垮整個經濟。華爾街搞出一個金融危機,但銀行的頭頭們卻給自己大發獎金,非說自己是稀缺人才。
雖然如此,我仍然認為,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每逢到了最危急的時刻,似乎總有一位偉大的總統,領著人民走出困境。美國建國之初有華盛頓;南北戰爭期間有林肯;20世紀初美國走向帝國時,有羅斯福總統;二戰時有羅斯福;即便是到了越戰期間,還有尼克松領導美國成功地進行戰略轉移,為贏得冷戰勝利奠定了基礎。
有人說,這是因為美國的制度好。我卻覺得美國是運氣好。我以為,人比制度重要,運氣又比人重要。建國之初,美國有那么多的先哲:華盛頓、杰斐遜、麥迪遜、富蘭克林、亞歷山大、亞當斯……可當時美國并沒有什么先進制度,連國家都沒有。美國如今產生不了偉大的總統,是否也是因為美國的運氣不好了?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美國這個國家最后總會面對現實。試完所有其他辦法之后,美國總會做出正確抉擇。”丘吉爾的話可能不可信。當今世界,美國焦頭爛額,但其他國家的日子似乎也不好過,能夠取代美國的國家還沒有。奧巴馬本人對美國品牌充滿信心,說“美國的理想仍然照耀世界”。遺憾的是,奧巴馬頭上有光環,那是因為美國還有實力,而美國并沒有因為有奧巴馬而增輝。▲(作者是社科院法學所兼職教授。)
環球時報201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