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保羅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對外貿易急劇增長,中國與西方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的態度日益陷入僵局。筆者認為,西方社會之所以不能接受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對世界原有經濟格局的沖擊,關鍵是其社會保障模式落后。如果西方能改變過去的社會保障制度,失業問題就不再是自由貿易的阻礙。
目前,一些西方經濟學家對中國提出經濟要求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社會思潮。他們認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造成全球經濟失衡,使西方經濟發展走向困境,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來降低中國的出口能力。其實,這種理論很難站得住腳。因為盡管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猛,可是貿易順差并不大,2008年貿易順差只有2955億美元左右。如果說這些貿易順差可以使西方經濟陷入困境,恐怕只有小學生才會相信。
當然,中國對外貿易的高速發展客觀上也使西方流失了一定的就業機會,而這是西方社會不能承受的。西方雖然建立起了社會失業保障體系,但這種社會保障是一種有限救濟,只給予失業者一定的失業救濟金,僅可以維持失業者基本生存,使他們“餓不死”,不可能根本解決失業問題。因此,西方各國政府對失業率提心吊膽,它們雖然需要自由貿易,卻又無法全面接受自由貿易帶來的失業沖擊。
然而,對中國而言,情況更為嚴重。目前,外貿占中國GDP的70%,至少有50%的就業機會與外貿直接相關。如果人民幣升值,外貿自然會受巨大打擊,失業現象將相當嚴峻。與西方各國相比,中國還沒有完善的社會失業保障體系:廣大的農民工擁有的失業保障可以說就是回農村;城鎮失業者的情況也不妙,民眾根本不能接受失業。去年發生的“通鋼事件”已說明當今中國社會對于失業的可接受程度遠遠低于西方。所以,人民幣立即大幅度升值是中國根本不可能接受的。由此可見,在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問題上,中國和西方都沒有后退的余地。如何化解中國與西方的經濟矛盾?唯一的選擇就是要求西方改革社會保障模式。
這種有限救濟的保障模式是否可以改進?根據筆者的研究,是完全可以的。在市場經濟國家,失業是不可避免的,筆者對西方國家最近40年的統計調查表明,平均每人的失業次數為7.2次,可是失業者大都可以重新就業,其平均重新就業時間為13周左右。失業時間只占整個職業生涯的4.2%(假設職業生涯的平均時間為40年)。因此,對于失業者應該全面援助,由社會保障體系預支未來的工資給失業者,失業者重新就業后再逐步償還。采用這種方法,失業者的生活就會同就業期間一樣,就無需擔心失業問題,從而可以接受產業調整所帶來的失業。而且,預支未來的工資給失業者,并不會產生大量的呆賬和壞賬,因為沒有任何人可以賴掉社會保障體系的債務。
由此可見,西方對社會就業保障體系實施改革,符合西方社會民眾的利益,也會得到西方民眾和西方政府的認可。這樣,西方國家就可以接受中國貿易發展給西方帶來的巨大沖擊,對人民幣升值的態度將會有180度的轉變。所以,它是一種可以實現中國和西方雙贏、合情合理的經濟要求。在西方一再強求人民幣升值時,中國完全可以向西方國家提出這種合理要求?!ㄗ髡呤锹冒膶W者。)
環球時報201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