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印度、越南、日本特約特派記者 紀雙城 廖政軍 劉剛 蔣豐●本報特約記者 王軼鋒 柳玉鵬 ●本報記者 盧長銀
中國東部地區在2010年春節后出現的勞工荒是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它帶來的驚動注定要席卷對中國制造已經形成依賴的整個世界。200萬勞動力的缺口在大多數國家尚未走出金融危機的今天,幾乎是令人嫉妒的數字。不過這并不能真實反映中國的就業狀況,而是更多地確認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原有的贏利模式正在受到挑戰。世界媒體對此的議論是復雜的,一些人不斷重復中國將逐漸失去“世界工廠”地位的老命題,印度、越南一直為將中國取而代之躍躍欲試。樂觀者則認為,民工荒將成為中國加快產業升級和現代化的契機。清華大學學者周世儉23日對《環球時報》說,中國的制造業現狀是“前有歐美日等強敵,后有印度越南等追兵”,“維持現狀沒有出路”,勞工荒將逼著中國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但他同時認為,中國在初中級產業的世界領先地位來之不易,這也是中國吸收就業人口不可缺失的陣地,絕不能輕易放棄。
中國勞工荒令世界驚嘆
新加坡《海峽時報》23日報道說,在廣東東莞,長年為當地企業招攬勞工的張全收緊張地發現,春節過后能夠返回當地務工的只有1000多人,而他以往為紡織廠和玩具廠招收的勞工總數要在2萬—4萬之間。人都去哪里了呢?《海峽時報》在安徽省中部的繁昌縣采訪到當地人王國有(音譯),這名以往長年在南方一家電器制造公司務工的農民因為掌握一門技術今年被安徽當地企業以不錯的薪酬留住了。而在深圳、東莞,急需熟練工人回廠的企業多達120家,每家都需要至少1萬名勞工才能正常運作。
類似描述近幾日在世界主流媒體上比比皆是,而字里行間流露出驚訝。“美國之音”的標題很醒目:“世界工廠面臨勞工短缺”。美國TFTS網站寫道:就在全世界普遍還處于經濟危機的時刻,你很難相信什么地方會短缺工人,但現在中國的深圳,不但真的短缺,還非常嚴重。
英國廣播公司說,出現民工荒的直接原因是時值中國農歷新年,大量外出民工還沒有返回城市。而更深層次原因是很多務工者對早前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不滿意,不愿重回崗位。伴隨中國政府在去年出臺的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些民工們可以在家鄉附近參與公路、機場、鐵路等項目建設,而不再走回南方工廠的流水線。
韓國CBS新聞22日報道說,廣東省每逢長假都會遇到用工荒,今年特別嚴重的原因是:去年世界金融危機時,制造企業大量裁員,但經濟恢復比預想的快得多,因此無法及時補充工人。
周世儉對《環球時報》說,出現勞工荒說明中國經濟在好轉。中國近年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如連續提高稻米收購價等,使農民工愿意留在家鄉。另外一些原來在東部地區的企業也開始轉移到中西部地區。這一切使沿海地區給農民工的待遇失去競爭力。
印度看到取代中國的機會
這輪勞工荒再次引發對中國能否保持世界工廠地位的爭議。印度國際經濟關系研究委員會主任拉吉夫·庫馬爾23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將是一次印度不能錯過的機會”。他說,由于中國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因此出現民工要求提高薪水的現象。這會促使中國的產業進一步升級,爭取在技術領域更上一層樓,而這也將為印度、越南等國家留出一定機會。他認為,印度應該把握住這樣的機會,進一步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制造產業。
美國咨詢公司Aplixpartners的最新報告顯示,在制造成本低廉程度的排行榜上,中國從2008年的第四位跌至2009年的第六位,原因是勞動力價格上漲和人民幣升值。印度、越南等國排在中國前面,報告中特別指出,印度以極具競爭力的薪酬保持第二的位置,從整個亞洲來看,印度、越南、韓國甚至新加坡,都有可能成為正在進行產業升級的中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海峽時報》23日也發表文章稱:“印度可能超過中國”。文章說,現在中國的企業家越來越多地到越南、印尼開廠,而印度隨著人口不斷膨脹,擁有最大的制造業規模潛力,因而有可能在未來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俄羅斯《導報》22日在解讀珠江三角洲短缺200萬勞工的現象時說,由于中國實行嚴格的人口政策,勞動力增長速度已經減緩,未來這一問題將變得嚴重。隨著這種形勢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企業開始將生意轉到勞動力相對更為便宜的其他國家或欠發達地區。報道引用一名廣東玩具廠中國老板的話說,他已將企業轉到越南。報道稱,中國的勞工荒可能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間接影響。世界需要中國生產的廉價商品,勞動力價格上漲必然造成中國出口商品價格上漲,這將引發整個世界市場商品價格上揚。
越南勞動力的價格現在比中國要便宜得多。越南紡織業工人平均月薪是600元人民幣左右,制鞋行業只有400元人民幣左右。業務頂尖的技術工人,最多也只能拿到相當于2000元人民幣的月薪。有意思的是,和中國一樣,越南最近也出現用工荒,2008年底至2009年初,受經濟困難影響,越南一些體力勞動者失業返鄉,在家鄉重新穩定了工作生活后不愿再離鄉進城。
環球時報201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