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娟
真正的物聯網:透徹的感知、廣泛的互聯、智慧的控制
——訪全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
文 杜娟

自2009年以來,物聯網、泛在網、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全球信息通信技術(ICT)領域以及幾乎所有產業界和學術界極大的重視。
眾所周知,物聯網發展也需要遵循科學發展觀,標準體系就是物聯網發展的可續發展觀的體現,各國科技界與政府都在搶先占領一些重要的標準制高點。為支撐物聯網應用的快速健康發展,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在2010年初成立了泛在網技術工作委員會(TC10),2010年10月27日由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南京市人民政府和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聯合主辦的“2010年全國泛在網與物聯網技術標準研討會暨首屆物聯網應用標準金陵論壇(JFIOT’2010)”在南京召開。會議期間,記者就物聯網的發展現狀及物聯網標準統一等問題,專訪了我國物聯網研究方面的重要專家,全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南京郵電大學校長楊震。
《互聯網天地》:
從2008年底開始,物聯網的概念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及討論,一年來,物聯網的發展狀況如何?經歷了哪些變化?
楊震:
我認為物聯網的發展可以分為技術、產業、標準化和規劃等幾個領域。
第一,技術方面。與物聯網相關的技術代表了未來信息技術重要發展的方向之一,我國對物聯網發展相當重視,在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方面國家給予了大力支持,以“973”項目為例,以往國家在某一個領域,一般只設立一個973項目,但今年在物聯網方面國家設立了三個973項目。可見國家的戰略導向使物聯網技術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第二,產業方面。物聯網產業發展比較快。一部分物聯網的應用早已存在,比如RFID在一些行業已經應用很廣。物聯網的前提是感知,因此,在智能電網、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多個行業都有應用。可以說,物聯網的應用在全國已遍地開花,前面提到的物流追蹤等應用,對現有產業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對產業未來的升級換代也有明顯的影響。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物聯網產業里,在現有技術基礎上的集成是可行的,同時,因為現在的網絡都不是太大,所以安全性方面的網絡問題也不是很嚴重,上述這些應用是可以推廣的。
第三,標準化方面。從技術的發展到產業的發展,下一步,物聯網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就一定要有統一的標準,各國勢必都要發展物聯網標準,以往的經驗也證明在標準方面的缺失也必將在產業上處于不利地位。
我國在傳感網方面已經成立了標準組織,也參與了國際標準組織的相關工作,物聯網目前的傳感、網絡和應用方面各有標準,但完整的物聯網標準還沒有,是不是物聯網標準只是對于以往標準的集成組合,還是會有一些全新的標準問世,這方面的進展較慢,但我國已經有相應的考慮。目前物聯網的標準組織情況也比較亂,致使工業界很難實現各行的互聯互通,這方面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牽頭,在ITU也應有專門的機構打破現有的各自為政的格局。
第四,規劃方面。中國政府的優勢是力度強,比如,溫總理提出物聯網產業作為國家戰略,也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在此基礎上,各地政府、高校、研究機構、企業也都制定了相應規劃。據了解,除江蘇省外,北京、上海、福建、重慶、武漢、深圳、廣東、海南包括澳門,都提出了各自的物聯網發展規劃。
《互聯網天地》:
統一物聯網標準的難度在哪里?
楊震:
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擴展和延伸,只有信息設備實現廣泛互通后,信息才能在交流與共享中體現價值。目前的物與物之間的互通、RFID等應用是物聯網的應用,但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只是小范圍的互通。我認為,真正的物聯網應該包含以下內容“透徹的感知、廣泛的互聯、智慧的控制”。現在來看,物聯網可以先有較小的網絡,然后發展為大的平臺,在這里我們可以肯定,原來的TCP/IPV4協議不能作為未來物聯網的統一標準,因為這個協議在網絡管理方面是“不可信、不可控、不可管”的協議,物聯網對于標準的需求是全新的。我認為,物聯網推行統一標準的難度在于兩方面,一是通過什么途徑實現多數物體互聯平臺和統一標準,二是如何從小范圍物聯網開始就實行統一標準。
《互聯網天地》:
物聯網未來發展的趨勢是什么?
楊震:
第一,物聯網應用會進一步推廣,應用會越來越多。第二,應用的增加會影響互聯互通的需求和統一平臺的建立,安全問題會越來越突出。互聯網畢竟是針對虛擬世界,而物聯網面對現實世界,是一個新的統一平臺。第三,國際上的產業聯盟和標準化組織的活動會進一步增加。
《互聯網天地》:
南郵在物聯網的研究與發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楊震:
南郵在過去的一年中做了不少工作,去年9月在高校中第一個成立了物聯網學院和物聯網研究院,物聯網學院的學生今年9月已經開始入校。物聯網研究院則側重物聯網的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南郵投入了1000萬元的資金設立了南郵物聯網攻關項目,對于物聯網發展中的共性問題、關鍵技術進行研究和攻關。
在政產學研結合方面,南京的物聯網產業和物聯網研究院都是設在南郵。另外,南郵在無錫也設立了物聯網研究院,還與其他地區政府、中興、華為等企業合作,在廣東省江門市、海南省、黑龍江省等地結合當地的情況,參與其物聯網發展規劃,同時,南郵也積極加入各種物聯網的標準化和學術組織。
《互聯網天地》:
各地都在進行互聯網基地的建設,您怎樣看待這種現象?有哪些建議?
楊震:
第一,我國政府的調配能力非常強,因此,中央政府提出了戰略各地政府都會跟進;第二,各國發展物聯網或者說“智慧地球”都是根據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的經濟情況,為了尋找恢復經濟發展的抓手,扭轉經濟下滑的局面,物聯網恰恰可以帶動產業升級換代的有力工具。以上兩點是物聯網得以發展的根本原因。但同時也要看到,物聯網應用范圍太廣,應用五花八門,各地分別發展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前景闊,而壞處是缺乏整體的規劃,影響各行業信息的共享和互聯互通。
因此,我認為我國發展物聯網可以以應用為導向,推動建立國家標準,可以由國家牽頭,對于技術成熟又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問題先行推進相應的標準。而目前,只是學術界比較關注物聯網的技術,這還遠遠不夠,相關的規劃和進程還需要認真研究。
《互聯網天地》:
各地的物聯網發展中,都會建立物聯網產業園,南郵的物聯網產業園以及南郵為主體的南京市的物聯網產業園,特色在哪里?
楊震:
第一,各地大學的科技園各具特色,是以高校的學科特色為基礎的,南郵的物聯網產業園,仍是以南郵的物色學科ICT以及物聯網技術和產業發展為主;第二,南郵希望建立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不僅限于某一項技術;第三,南郵的物聯網產業園有一定的門檻要求,入園企業的基礎、知名度以及業界發言權等都有具體的要求。
另外,南郵除了建立了南京的物聯網產業園,也在無錫建立了物聯網產業園,這兩個產業園的區別在于,南京的物聯網產業園主要體現了南郵科技成果的轉化,而在無錫建立的物聯網產業園則主要是配合我國“感知中國”戰略,與其他單位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