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藝
經濟發展必須講求內涵
■/董文藝
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有內涵發展,是應對挑戰、實現發展目標的必由之路。

通過國際金融危機這場“體檢”,把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的結構不合理、效益不高、資源能源消耗過高的問題暴露得非常充分,必須予以清醒認識。
(一)必須層層認識到位
轉變發展方式,必須正確認識“發展是第一要務”與“轉變方式”的關系,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使轉變的難點成為工作的著力點,實現發展與轉變的有機統一。
轉變發展方式是中央的一貫要求。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重要方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實質在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即主要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包括速度和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統一、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在內的全面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
(二)必須以技術創新為根本驅動力
實踐證明:只有把粗放型、高能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典型的創新驅動模式,才能找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出路。前蘇聯的解體為這一論斷提供了恰當的“注腳”。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資金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和資金周轉次數成正比,與資本有機構成成反比。發達國家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發展了自己的高智力密集產業,同時由于市場經濟的完善性和工業組織的完善性,產品居世界領先地位。在這些國家中,資金周轉次數,零售行業平均為50次/年,制造業為4~5次/年。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實際利率(名義利率減通貨膨脹率)并不高的情況下,企業仍然叫苦連天、難以為繼,說明資金的沉淀到了嚴重的地步。據統計,2009年河北省國企實現營業收入4656億元,實現利潤106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率2.28%;資產總額7047億元,總資產利稅率僅4.48%;凈資產2819億元,凈資產收益率僅3.7%,遠低于銀行貸款利率。可見,進一步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任重而道遠。因此,要保持企業產品持續的競爭能力就必須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提高企業運行效率,進而提高經濟運行質量。
實現集約化經營,一靠市場經濟的機制,二靠科技的投入和創新,尤其是現代經濟已經到了信息化時代,生產組織、管理方式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跨國公司大量采用計算機集成制造技術運行的生產線,用戶在網上訂貨時,訂單就同時下達生產線上,信息傳遞的快速、有效可見一斑。時至今日,我國的工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1/13、日本的1/14。同時,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低,從1980年到2000年,科技進步對GDP的貢獻率僅為30%。另外,由于企業投資軟約束,造成資金大量沉淀,甚至成為呆賬,企業資源配置效率、效益難以從根本上得到提高。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和企業科學發展實踐證明:一個企業沒有科技創新優勢,只能淪落成為成本競爭型企業,生存能力弱化,很難經受市場風浪;一個國家沒有科技領先優勢,綜合國力競爭水平就會滯后,很難成為一流國家。
哈佛大學教授波特博士在風靡全球的《競爭優勢》一書中指出,一個國家的優勢和競爭能力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廉價的勞動力、原材料、市場規模的競爭,這個層次的競爭非常不可靠;第二個層次是專業工藝和產品的競爭;第三個層次是不斷創新的競爭。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是對企業實力和耐力的嚴峻考驗,“只有布下創新這個子,才能盤活企業全盤棋。”一個企業要躋身高一層次的生存空間,一定要具備顛覆性的力量,這種力量的核心之源就是引領行業、產業之先的高新技術,也就是所謂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每一步的驚人一躍,都離不開科技進步和創新。戰后的日本,一片廢墟瓦礫,以朝鮮戰爭中接受美國后勤定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基礎,引進技術,發展起自己的化學、造船、鋼鐵工業,并通過進一步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領先世界的高智力密集產業,成為世界上公認的經濟、科技強國。
(三)必須廓清思路
實現有內涵的經濟發展,不僅僅局限于產業、需求、投入結構的調整,更是經濟發展理念、思路、方法與工作方式的深刻變革。
一是要統一思想,堅持在擴大開放中實現有內涵的發展。這是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決定性因素。改革開放為利用國外先進技術、資金、資源、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為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新能力提供了體制和機制保證。經濟的發展必須放到經濟全球化和全國發展大局的背景下來思考和謀劃,必須在擴大開放、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二是要統一認識,堅持自覺按照市場經濟、行業發展、企業發展規律辦事。要堅持不斷地深入研究國情、省情、企情,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深入研究各行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的關系,做到發展既不落后于市場需求,也不太超前于市場需求。比如,在鋼鐵工業的發展方面,由于對國情認識不足,對13億人要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對鋼鐵的巨大市場需求估計不足,國家制定的發展規劃大大落后于發展實際,以至于在實際調控過程中,管住了大企業的發展,客觀上放開了小企業和低水平建設項目的發展,造成了目前的結構性產能過剩矛盾突出、鋼鐵工業布局不合理、產業集中度低、資源控制能力弱、淘汰落后難、企業同構化和產品同質化嚴重、產業安全缺乏保障等問題。河北省作為全國第一鋼鐵生產大省,總產量1.35億噸,產能分散在大量的企業中,年產50萬噸的企業就有21家,這都是需要我們深刻反思的教訓。規模大不等于效益高,體量大不一定競爭力強。能耗高、附加值低、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制約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在戰略轉型、產業升級、聯合重組和技術改造等問題上,統籌兼顧地抓好淘汰落后、布局調整和節能減排。
(四)必須以創新體制機制作為保障
實踐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有內涵發展的成效不明顯,往往與改革不到位有關。
一是要創新觀念促轉變。堅持以觀念創新引領制度、技術和管理創新,在創新中促發展、促轉型。
二是要明確政策導向促轉變。要從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導向。要積極探索,確定一些可以衡量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深度和廣度的指標體系,特別要切實淡化“唯GDP”目標導向,建立新的評價考核模式。要進一步推進收入分配、審批、政府管理體制、選人用人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系統性政策合力。如:在區域經濟發展目標的制定上,要做到生產總值的增長高于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高于生產總值的增長、工業利稅的增長高于增加值的增長、高新技術產業的增長高于工業的增長、服務業的增長高于工業的增長。又如,由于體制和制度的障礙,影響國有企業不能夠完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特征來辦,在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經營者的選拔和考核機制、經營者的激勵約束機制、企業內部三項制度改革等問題上實現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接軌還需要一些過程,都需要通過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來完善、深化。
三是要以配套改革促轉變。從現在情況看,當前經濟繁榮主要依賴于投資推動,并非完全源于內生性增長,因此就存有一定的增長虛幻性。銀行以投入新貨幣方式,增大貨幣發放規模,追加投資,造成了虛假的高速度,使過剩的生產能力得不到及時關停,反而延誤了結構調整的絕佳時機,從而為將來的結構調整增添了很多壁壘。同時,外資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國外投機性資本,將賭注放在人民幣升值上,大量投資轉投到我國房地產和基建項目,目的是刺激我國泡沫經濟,加大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市場化、城鎮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有內涵的增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我們不能清醒地認識到國際經濟競爭的殘酷性,積極應對,聽任經濟分散化、市場割據化、結構重復化、集中度散化的趨勢繼續下去,那么在經濟上將會逐漸地成為發達國家附庸。
四是要樹立系統思維、整體謀劃運作的思想。系統工程的思維方法要求從整體上考慮并解決問題,反對部門分割及地方分割。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1990年時指出:“現在我們的社會形態距理想實在太遠了。從整體上說,浪費太厲害了,效率太低了。這實在令人擔憂。我們一定要治理整頓,深化改革。而這里最重要的是要從整體上考慮,而不是就個別的問題而言。”1997年他又明確地提出:“中國的情況是部門分割嚴重,所以最重要的工作是向中央提供一個分析結果,報告由于部門分割所帶來的損失,這也許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向前推進中的最大問題。”因此,在研究謀劃“十二五”規劃時,一定要站在全局角度,樹立系統化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
五是要把推進財稅體制的改革作為突破口。現行的財稅體制已經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障礙。我國經濟增長率的估算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投資主體主要是各級政府,有別于西方,投資的主要目的是向國家搶資金、搶項目、搶表面繁榮、搶所謂“顯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分稅制的施行,導致了地方保護主義、市場分割。GDP至上的政績考核機制和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體制慣性,促使各級政府官員甚至國有企業領導者思想上都十分重視總量擴張和發展速度,輕視短期很難見到的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遠沒有從根本上跳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長”的速度型發展怪圈。
六是在結構調整上下功夫。河北省委書記張云川指出,“擁有技術即王者”,調整經濟結構,關鍵是要推進技術創新、不斷研發新產品,提高產業競爭力。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就是結構優化升級,重點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要改變過度依賴物質資源消耗而忽視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的局面。科技創新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首要特征,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一推動力。
七是推進政府自身職能的轉變。發展方式轉變滯后,根本原因是政府自身職能轉變的滯后。使行政力量主動地而不是被動地設計、推動、主導和掌控使自己不斷弱化的改革過程,才是改革的難點。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有內涵發展,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推進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一)要用歷史的觀點認識和分析問題,自覺地把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實現有內涵發展工作貫穿于推動經濟轉型的全過程
一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注重把握經濟結構調整歷史階段性、動態性特征。目前的經濟結構,是在工業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國情、省情、企情,始終是一個地方、一個企業選擇發展方向和戰略的前提。經濟發展不可能簡單采用“全新的先進手段”實現所謂“跨越”。實踐證明: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反映了歷史的階段性特征,并將動態地、長期地貫穿于從工業化向后工業化逐次演進、變遷、升級發展全過程。
二要注重把握經濟結構調整的社會性和政治性特征。調結構既不能狹隘地簡單理解為調整產業結構,也不是簡單地把“調結構”看成單純經濟領域的事。單一的經濟結構調整,不僅難以奏效,甚至可能導致其他方面更嚴重的失衡。比如,鼓勵有條件的產業和企業“做大做強”,客觀上可能導致產業調整中大量中小企業被淘汰,由此弱化中小企業作為吸納勞動力的就業“蓄水池”功能,并有可能在客觀上強化一些大企業的壟斷地位,由此降低有關產業的創新活力。調整產業結構,既要關注調整需求、消費、城鄉、區域、產權、分配結構,也要關注產業結構推進中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影響。從經濟意義上看,企業是發展的“引擎”,而從社會和政治意義上看,企業則是民生的“穩定器”。中國的國情特點是人口多、底子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這決定了我們要在較長一個時期里須承認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結構的“差異”和“不平衡”。目前,很多地方競相將汽車、電子等規劃為“支柱產業”,局部、表面看似“產業升級”了,實質有可能造成整體的“結構非優化”。
(二)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貫穿于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有內涵發展的全過程
一要注意在轉方式、調結構、實現有內涵發展過程中不能代替群眾決策。列寧曾指出:“只有當我們正確地表現人民群眾所意識到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才能管理國家。”黨的各項政治、經濟政策的出發點必須與人民群眾的認識呼應到位。加強各級黨委自身建設,切實把各級黨委的工作指針同人民群眾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實現有內涵發展的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凡屬于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結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凡是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符合,都是脫離群眾的。”
二要秉承群眾利益至上的原則,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呼聲。要充分認識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但發展不能以擴大社會矛盾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為代價,必須以共同富裕為目標,必須以逐步縮小城鄉、地區、貧富差別為目標,必須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福祉和幸福感為目標,這是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的真髓,是新時期群眾觀點在發展中的體現。在推進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在重大建設項目制定時,要認真評估對群眾利益的影響,并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使工程建設過程對群眾生活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做到科學發展。
(作者為河北省政府國資委宣傳外聯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