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偉
從金融產品交易大案看上市公司風險
■/金 偉
在外部市場監管滯后、內部風險控制機制缺失現狀下,一些上市公司貿然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結果造成巨額虧損。多年來,上市公司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導致巨額虧損的案例不絕于耳。

經濟全球化、投資國際化是上市公司無法回避的問題。上市公司應該熟悉并能利用金融衍生品的規避風險功能,提高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技能。否則,上市公司涉足金融衍生品交易就會危機四伏,甚至遭受滅頂之災。
(一)中國航油公司虧損5.5億美元事件
中國航油公司總部和注冊地在新加坡,中央直屬大型國有企業中國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中國航油公司。1997年,國際法碩士陳久霖赴新加坡出任中國航油公司總裁。中國航油公司經營業務范圍從單一航油采購逐步擴展到國際石油貿易。中國航油公司股票于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資產在海外上市的中資企業。2002年中國航油公司被新加坡交易所評為“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陳久霖被《世界經濟論壇》評選為“亞洲經濟新領袖”。2003年,中國航油公司凈資產超過1億美元。
2003年下半年,中國航油公司開始從事國際石油期權交易,起初交易量在200萬桶左右,有所獲利。到了2004年一季度,國際油價攀升,導致中國航油公司出現賬面虧損580萬美元。中國航油公司預計國際油價會下跌,所以決定延期交割合約,并且開倉加大交易量。三個月后,國際油價不僅不跌,還持續上漲。此時,中國航油公司賬面虧損已經達到3000萬美元。中國航油公司采用先前相同交易策略,將合約延后到2005年和2006年交割,繼續開倉增加交易量,試圖轉敗為勝。到了10月,國際油價再創新高,中國航油公司此時持倉數量已經達到5200萬桶石油,賬面虧損高達1.8億美元。
為了補充追加保證金,中國航油公司已耗盡近2600萬美元的營運資本、6800萬元應收賬款資金和1.2億美元銀行貸款,另外已支付8000萬美元的額外保證金。10月10日,陳久霖面對嚴重資金周轉困境,不得不向其母公司首次報告在從事國際石油期權交易中已經出現巨額賬面虧損。2004年12月1日,中國航油公司全部平倉,實際虧損5.5億美元,遂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令。2006年3月21日,新加坡法院以從事局內人交易、公司業績報告造假、沒有向新加坡交易所披露重要資訊和欺騙德意志銀行等罪名,判處陳久霖坐牢4年零3個月,罰款33.5萬元,成為第一個因觸犯國外法律而被判刑的中資國有企業老總。
(二)巴林銀行破產事件
英國巴林銀行職員尼克·利森25歲時被派駐新加坡,起初主要負責監管行政工作,后來逐漸參與交易操作。當時,由于巴林銀行和其他一兩家公司參與交易,使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中心的交易量增加了10倍。當尼克·利森的操作出現虧損后,他私自在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中心開設了賬號為88888的賬戶,將出現虧損的交易轉到該賬戶,欺騙總部。如果新加坡巴林銀行員工核查賬戶,只需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做些標記,結果就會一目了然,一定能夠發現這個賬戶與在新加坡國際貨幣交易中心為倫敦巴林銀行交易的賬戶記錄不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該賬戶直至1995年才被發現,存在竟然長達近3年,巨額虧損達10億美元,直接導致巴林銀行倒閉。為此,尼克·利森被判在新加坡監獄服刑6年半。
3年里,88888賬戶只有一天是盈利,那是在1993年5月的一個周五收市后,88888賬戶不但挽回了之前的大約2500萬美元的損失,還賺了25萬英鎊。88888賬戶存續期間,一天就虧損5000萬以上英鎊的情況屢見不鮮。尼克·利森所作所為與其性格有關,渴望贊譽,想望地位,非常自信,當出現虧損后,企圖蒙混過關,僥幸心理戰勝理智。
(三)法國興業銀行虧損71億美元事件
2008年1月25日,法國第二大銀行興業銀行因巴黎總部一位從事歐洲股指期貨對沖交易的交易員違規操作損失49億歐元(約合71.4億美元)的事件曝光。使法國興業銀行遭受巨大損失的交易員,是31歲的卡林斯。他2000年進入法國興業銀行總部,先在風險監控部門工作,然后進入交易部門。2005年卡林斯被授權從事衍生品交易,他預期市場會下跌,所以直到2007年年底,卡林斯一直大手筆做空。2008年初,卡林斯認為市場會上漲,因此突然反手大量做多。實際上,歐洲市場2008年年初以來卻是持續大跌,從而使卡林斯負責交易的衍生品賬戶產生巨額虧損。卡林斯隱瞞了巨額虧損賬戶,銀行高管一無所知。直至2008年1月18日晚上,銀行管理層才發現有一賬戶出現巨額虧損。法國興業銀行的總裁和副總裁為此提出辭職遭拒,改為自罰六個月的薪水和2007年全年的獎金。
(四)三宗巨額虧損案例的內在原因
在進行場內交易過程中,上市公司內部風險控制與風險交易都由一人負責,自主權過大而沒有約束,根本沒有或者沒有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當出現虧損時,由于人性的弱點,報喜不報憂,直接責任人竭力隱瞞虧損真相。中國航油總裁陳久霖隱瞞虧損真相近一年,巴林銀行尼克·利森隱瞞虧損真相近三年,法國興業銀行卡林斯隱瞞虧損真相半個多月。中國航油和巴林銀行內部根本沒有風險控制機制,法國興業銀行自稱擁有全世界最好的風險控制機制,事實證明是沒有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風險控制機制的缺失必然導致由起初的小額虧損,逐漸積累成為巨額虧損,直接責任人不能自拔,直至回天乏術。此外,交易手法不當,急功近利,過于自信,孤注一擲,是直接責任人的致命軟肋。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流程是,上市公司首先申請成為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會員或期貨經紀公司客戶,在交易所或經紀公司開設有資金開戶,上市公司每筆成交結果及盈虧狀況由交易所或經紀公司通知上市公司交易員,再由上市公司交易員告知上市公司交易主管。正是這一傳統交易流程存在重大隱患。如果上市公司交易員或交易主管隱瞞虧損,上市公司董事長、董事會、監事會自然不會知道真相。目前,世界各地交易所或經紀公司都是采用只是通知上市公司交易員成交結果和盈虧狀況的做法,這就為上市公司交易員或交易主管隱瞞虧損真相提供了條件,使上市公司門戶洞開。
(一)中信泰富公司虧損150億港元事件
2008年10月20日,中信泰富公司發布預警,因從事若干賣美元買澳元累計期權合約交易虧損150億港元。中信泰富公司主席榮智健稱對巨額虧損此前并不知情。賣美元買澳元累計期權合約上有財務總監張立憲和交易員簽字。
2006年,中信泰富的三大主營業務為鋼鐵、航空、地產。中信泰富曾先后收購了內地三家龍頭特鋼企業。當時全球經濟增長迅猛,鐵礦石價格不斷上升,中信泰富面臨成本壓力。此時,國際投資銀行主動向中信泰富推薦新型金融衍生產品——外匯累計期權合約,在合約簽訂的年限內,客戶可以固定的價格每月購入外匯,因此可規避澳元不斷升值所導致的鐵礦石價格不斷攀升的成本風險。出于對未來鐵礦石價格上升和澳元不斷升值的預期,中信泰富選擇了賣美元買澳元累計期權合約,因為當時只考慮了澳元升值,并沒有考慮澳元貶值,在與投資銀行簽訂的賣美元買澳元累計期權合約中沒有設置當澳元出現貶值時的止損點,從而為日后巨額虧損埋下重大隱患。國際投資銀行在推銷產品時,并沒有將風險向中信泰富解釋清楚,無合適警示。
2008年12月2日,中信泰富發布通函稱,過去兩年中,中信泰富分別與花旗銀行香港分行、渣打銀行、Rabobank International、NATIXIS、瑞信國際、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法國巴黎銀行香港分行、摩根士丹利資本服務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國家開發銀行、Calyon、德意志銀行等13家銀行,共簽下了24款外匯累計期權合約。
2009年4月8日,中信泰富發布公告,稱榮智健已正式辭去中信泰富董事及主席職務,范鴻齡辭去董事及總經理職務,張立憲辭去董事及財務總監職務。
(二)中信泰富出現巨額虧損的內在原因
在進行場外交易過程中,中信泰富與交易對手對風險交易認知度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中信泰富只精通財務的人員不可能弄懂由交易對手制訂的累計期權合約內容中暗藏的玄機,中信泰富內部又沒有風險控制機制,損失慘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一)監管機構制定強制性規范
金融及證券監管機構應該設立重大虧損提示制度,并在上市公司與交易所或經紀公司簽訂的合同中注明,交易所和經紀公司閉市后將出現重大虧損(例如,非套保虧損額≥其初始結算準備金的30%,套保虧損額≥其初始結算準備金的50%)的上市公司交易結賬單(資金狀況、成交記錄、持倉記錄)通過加密電子郵件分別發送給上市公司董事長、董事會、監事會,并經上市公司董事長、董事會、監事會確認。改變目前交易所和經紀公司只追求按成交量收手續費,不承擔出現重大虧損通知義務的現狀。時間就是金錢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早已得到了充分體現。上市公司董事長、董事會、監事會三方在第一時間知悉重大虧損,可以盡早妥善處置危機,減少損失。
(二)上市公司內部成立風險投資決策機構
風險投資決策機構職責是制定風險投資策略,設立風險投資分析師負責機制,決定買賣交易品種的時點。上市公司沒有本企業的風險投資分析師,以賭徒心態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出現巨額虧損是遲早的事。
(三)上市公司內部成立風險投資控制機構
風險投資控制機構的職責是編制適合本企業的風險投資控制計算機軟件,實施對風險投資控制、風險預警、風險評估等日常工作。風險投資控制機構組成人員應該是熟悉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資深人士,或者經過嚴格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培訓的人員。風險控制人員嚴禁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工作。
(四)上市公司應該慎做場外交易
國際投行以后還會創新出其他金融衍生品。上市公司面對國際投行設計的新型金融衍生品,應該本著先學習,多觀察,慎交易的原則。畢竟國際投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具有豐富的經驗,上市公司要與國際投行進行對手交易,不但要考慮市場風險,更要考慮場外交易的非標準化合約風險。因為上市公司與國際投行簽訂非標準化合約存在信息不對稱現實,上市公司處于弱勢,從而增加了上市公司非市場風險。
我國金融市場將逐步全面對外開放,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上市公司要上的必修課。上市公司如能增強防范金融衍生品交易風險能力,就能趨利避害,發展壯大自己,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馳騁。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