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新
尋根溯源話典當
■/廖云新

典當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如英國的典當業可追溯到15世紀前;建國不過200多年的美國第一個當鋪創立于1849年,至今已有160年歷史;被譽為法國第一當鋪的“巴黎市信貸行”是根據國王路易十六1777年所發的圣諭建立的。相比這些新興工業國家,我國可謂典當業的“鼻祖”。
據專家考證,我國的典當起源于南齊,由寺院創辦。南朝歷代帝王大都信奉佛教,給寺院的賞賜甚高,寺院經濟發達,僧侶成為當時社會最富有的階層之一。這些僧侶地主不但擁有大量房屋、田地資產,而且占據大量貨幣。他們一方面役使投奔寺院的窮苦農民耕作、經商,另一方面經營高利貸。這種高利貸都需以實物作質押。同時,由于當時寺院的規模一般都很大,往往成為商人貿易的場所。商人一時資金周轉不靈,便將貨物作抵押,向寺院借高利貸。質押放貸額一般在抵押物品價值的五成以下,而且收取的利率很高,有的達四、五分。質押期限半年至一年半不等,到期收回本息。若到期無錢贖回,典當便沒收質押品。
寺院可以受押的物品很多,上至黃金美玉,下至日常用品。到寺院舉貸的人也很多,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質押一方或解燃眉之急,或走投無路不得已而為之,受押一方放債生息,高利盤剝,因此寺院的典當行生意很興隆。久而久之,“僧庫輒作質庫取利”,古代典當業就此產生了。
到了唐朝,當鋪叫做“柜坊”。唐朝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由此帶動了典當業的發展,表現在:一是商人財力大增,逐步取代僧侶經營典當。由于經營典當業可獲大利,也吸引了政府的參與,因此開當鋪既有私商,也有官商。二是中央政府制定了利率。由于典當收息太重,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下詔,明確規定私商收息四分,官本取息五分,盡管一些當鋪時有違反,但利率的規定,對于規范當鋪行為,推動典當業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三是由于柜坊有較強的實力,有錢人為安全起見,將錢存入。因此,唐朝的當鋪開始辦理存款業務。而存款業務的開辦,更增強了當鋪的經濟實力。
宋元明清各朝,典當業都興盛不衰。宋朝的典當稱作“質庫”、“解庫”,并正式開辦存款業務。典當的從業人員還都有特別的工作服。到了元朝,典當業又有了一個大的發展,開始出現“當鋪”、“典鋪”和“典當”之稱。到了清朝,典當業進入它的黃金時代。當鋪在全國猛增至2萬余家,而且出現許多規模、資金充裕的大當鋪,如大官僚和坤擁有當鋪75座,資本達3000萬兩白銀。民國時期,隨著錢莊、新式銀行的漸次興起,典當無法與之競爭,逐步趨于沒落,僅剩的也只是小本經營,免強維持。
我國歷史上的典當業,除了公開的高利盤剝外,還對典當者踩價壓價,即對抵押物百般挑剔。如對衣服的估價,一般為原價的二三成,全新者不過五六成。對金銀首飾,只估當時市價的七八成。所有當品一律于當票上加注特有的貶詞,如棉織品冠以“破舊”,絲織品冠以“蟲破”,皮毛品冠以“大破大洞”、“燜板爛壞”,銀器加注“毛銀”,首飾注以“淡金”、“砂金”,至于銅錫器皿,則常注“廢”字,以此明卡三分。此外,還要向典當者收取“存箱費”、“保險費”、“印花稅”等,剝削方法五花八門。
舊時典當在經營管理上,十分重視信息和人才。所謂信息,就是根據物品在市場上需要的程度來決定當價高低,以便在過期后能及時處理質押物品。所謂人才,就是倚重擔任鑒定典物職位的人,這一職位被稱為“朝奉”。朝奉必須熟悉行情,老于世故,善于鑒別物品,能判別古玩寶器的真偽,因此在典當行內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典當無此種人才,也就不敢收當。
物品受當后,由當鋪出具當票為取贖憑證,當票上的字,龍飛鳳舞,是典當內特有的寫法,一般人難以辨認,為的是防止他人仿造。典當與有關店鋪都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對于逾期的質押物品,另加利貫二至三成賤賣給這些店鋪。其中提取一部分給典當內的店員作補貼。除朝奉工資較高外,一般店員工資都很低,有時碰到呆貨利貫不到一成,補貼也就沒有了。
(作者單位:《市場博覽》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