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穎芙
(廣東省吳川市婦幼保健院 廣東 吳川 524500)
絕經后陰道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是生理性閉經1年以上發生的陰道出血,包括外陰、陰道、宮頸和子宮等出血,是為婦科臨床常見的癥狀。宮腔鏡和陰道超聲是臨床上經常使用的檢查PMB手段,可以及時準確地對PMB進行鑒別診斷并確定病因對癥治療。為了探討宮腔鏡和陰道超聲檢查在診斷絕經后陰道出血中的應用價值,本文對128例患者進行陰道超聲(TVS)及宮腔鏡(HSC)檢查并行內膜活檢,分析其診斷價值。
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絕經后陰道出血的患者128例,年齡45~73歲,平均年齡(55±3.23)歲,絕經時間1~24年,絕經時間平均(7±4.2)年。以上病例均做全面的婦科檢查及宮頸脫落細胞檢查排除合并嚴重的內科疾病和外節育環殘留。
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用避孕套罩住陰道探頭,將探頭置于陰道穹窿部,做縱、橫、斜多方位傾斜、推拉式掃查,觀察子宮大小、子宮內膜有無回聲、厚度和雙側附件區,重點檢查子宮內口至宮底的內膜輪廓、內膜與肌層的界限。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規消毒,2%利多卡因攻宮頸管侵潤麻醉,5%葡萄糖液作為膨宮介質,宮腔壓力為50~100mmHg,宮腔鏡緩慢進入宮腔,按照子宮后壁、宮底、兩角、前壁的順序依次檢查內膜及宮腔內病變情況。宮腔鏡檢后常規刮取子宮內膜或鏡下定點取材送組織病理檢查。
由表1可以看出,PMB多發生于絕經后5~10年,其次為5年內,最后是10年以上。
128例PMB患者中,子宮內膜厚度≤5mm的有82例,子宮內膜厚度>5mm的有46例。萎縮性內膜、增生性內膜和內膜炎內膜厚度無統計學差異,而內膜增生過長、內膜息肉、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內膜癌的內膜厚度與萎縮性子宮、增生性內膜和內膜炎內膜厚度均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1)。以子宮內膜厚度>5mm為臨界值來判斷有無子宮內膜病理性改變,敏感性97.6%,特異性87.2%,準確性89.3%,陽性預測值83.6%,陰性預測值94.1%。
128例PMB患者病因依次為萎縮性內膜42例,占32.8%和增生性內膜25例,占19.5%,其中,除2例病理顯示子宮內膜增生外,病理診斷符合率均為97.0%;內膜息肉和內膜炎39例,其中19例未刮出組織物,其余20例經宮腔鏡檢查診斷與組織學檢查相符,病理診斷符合率為100%,內膜癌占9例,不典型增生7例和內膜增生過長6例,均行宮腔鏡下電切術后病理證實,病理診斷符合率為100%。宮腔鏡檢查的特異性為91.2%,敏感性為97.0%,陽性預測值為98.4%。
本研究結果顯示,PMB原因主要是非器質性病變和良性病變占87.5%,惡性病因不典型增生和子宮內膜癌僅為12.5%。PMB發生與絕經年限的關系顯示,發病年限≥10年者發病率為22.7%,惡性腫瘤有6例,占20.7%,其中5例年齡均在63歲以上,這表明陰道出血距絕經時間越長,惡性腫瘤的發生率越高,應該引起患者的注意。

表1 絕經時間與疾病的關系
經陰道超聲檢查是一種操作方便的非侵入性的診斷技術,陰道超聲能清晰顯示宮腔內占位性病變的回聲類型、宮腔線、病變部位血流及與肌層的分界情況等,但對部分宮內病變診斷的準確性稍差,容易發生漏診及誤診[1]。如子宮內膜息肉、子宮內膜增生過長甚至子宮內膜癌可能僅表現為子宮內膜增厚。本研究中,以子宮內膜厚度>5mm為臨界值,敏感性97.6%,特異性87.2%。
宮腔鏡檢查可以直視宮腔內結構,對宮內病變的性質、數量、形態、部位、色澤、質地及與子宮肌層的關系等多方面進行詳細觀察和描述,還可以對病灶定位活檢,從形態學角度對宮內病變作出診斷,極大地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2]。所以,HSC既可以避免TVS的漏診和誤診,也能避免診刮的盲目性。本研究中,宮腔鏡檢查的特異性為91.2%,敏感性為97.0%,陽性預測值為98.4%。
[1]魏莉從.宮腔鏡聯合B超對異常子宮出血的診療價值(附297例報告)[J].北京醫學,2006(6).
[2]谷麗娜.陰道超聲與宮腔鏡對圍絕經期異常子宮出血病因的診斷價值[D].吉林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