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
在過去的一年里,兩則消息引起了編者的關注:一則是某重慶火鍋店老板將其底料配方放進瑞士銀行保險箱里;一則是某中國經理在德國公司參觀拍照遭拘捕。兩則消息有一共同點,就是都涉及商業秘密問題,只不過那位火鍋店老板的商業秘密意識很強,視之為“餡餅”(甚至“金餅”),而那位遭拘捕的經理則商業秘密意識淡薄,不小心掉入“陷阱”而已。在此,編者雖用了“陷阱”一詞,但絕無說被參觀企業有設計陷害之意。
商業秘密,根據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相關規定,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商業秘密能給經營者帶來競爭優勢和經濟利益,這也是世界上一些大公司,如可口可樂,將其配方作為“命根子”的原因。對于多數經營者而言,商業秘密雖然算不上“命根子”,但也是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姑且稱之為“餡餅”吧。商業秘密這塊“餡餅”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其秘密性的高低。為了防止其他經營者偷走自己的“餡餅”,經營者應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包括制定保密制度、與雇員簽訂保密合同以及與掌握商業秘密的雇員簽訂競業禁止合同等。
不重視商業秘密保護者,非但不能保護自身的商業秘密,反而可能會由于決策失誤或行為不當而侵犯他人的商業秘密,從而掉入“陷阱”之中。比如,看著別人的商業秘密眼紅,于是采取了利誘、威嚇等手段,迫使知悉他人商業秘密的員工“攜密跳槽”。此等經營者雖然可能獲得一時之利,但若“東窗事發”,輕則“雞飛蛋打”,重則遭受“牢獄之災”,皆是可預見的結局。近年來,因侵犯商業秘密而引發的民事侵權糾紛時常見諸報端,因侵犯商業秘密而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亦不乏其人。而國外某些法律,如美國《經濟間諜法》,對商業秘密給予的高水平保護,更是為經營者敲響了警鐘:市場中布滿商業秘密“雷區”及“陷阱”,一定要小心前行。
商業秘密是“餡餅”,也可能是“陷阱”。精明的市場經營者應努力做好做大自己的“餡餅”,想方設法看好自己的“餡餅”,不碰別人的“餡餅”,并繞過別人的“陷阱”。本期“業界聚焦”《商業秘密保護的要點 難點 趨勢》說的都是這些事兒,希望能夠對企業商業秘密保護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