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冰
(福建江夏學院法學系,福建福州 350108)
氣候變化下國際貿易法律問題研究──兼談我國應對策略
劉 冰12
(福建江夏學院法學系,福建福州 350108)
近年來,頻繁爆發的極端天氣使得氣候變化不再只是學者所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成為牽動所有國家領導人眼球的熱點問題。但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并沒有產生具有約束力的全球性氣候框架公約,在這種情形下,各個經濟實體為緩解氣候變化給自身帶來的貿易方面的負面影響,開始紛紛以環保為由采取新的貿易限制措施,一時間國際貿易領域中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不斷抬頭。客觀地講,貿易自由化與環境保護并不沖突,相反,二者可以協調發展,但這需要各國積極制定有約束力的國內立法和簽署相關的國際條約等方式來實現。
氣候變化;國際貿易法律問題;法律建議
美國歷史上首個溫室氣體減排法案——《美國清潔能源安全法案》因授權美國政府今后對因拒絕減排而獲得競爭優勢的國家出口產品可征收“碳關稅” 的規定,在美國內外引發了關于美國到底是要進行環境保護還是貿易保護的爭論。盡管很多人仍在質疑碳關稅能否真的成為拯救世界氣候變化的“救命稻草”,但很多國家已經意欲效仿美國。2009年7月24日,在瑞典舉行的歐盟成員國環境部長非正式會議上,法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提出,如果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不能達成協議,將考慮對一些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征收碳關稅。更讓人擔憂的是,作為歐盟的主要智囊機構,歐洲政策研究中心在2009年12月底的最新報告中建言道:“歐盟應該考慮對沒有采取減排手段國家出口到歐盟的商品征稅。”所幸的是,2010年1月15日到17日,在西班牙塞維利亞舉行的繼哥本哈根大會之后的第二次歐盟環境部長級會議上,歐盟委員會明確表示反對“碳關稅”的征收。這一結論對中國無疑是大好的消息,因為,如果歐盟政策決策者接受建議,啟動碳關稅,中國將首當其沖深受其難:我國出口產品大多仍為低端產品,生產中的碳排放相對較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可能將面對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1]可見,對中國而言,研究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同樣,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也符合這一規律。無論是氣候變化對國際貿易,抑或是國際貿易對氣候變化都不能簡單的斷以是利是弊的結論。
2009年6月26日世貿組織(WTO)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共同發表的《貿易和氣候變化》報告中認為,全球經濟預計都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不論是農業、林業、漁業、旅游還是運輸業都將無一例外,而這一影響對發展中國家尤為劇烈。[2]例如,頻繁爆發的極端性天氣使得農、林、漁業減產,產量的減少使得流通中的貨物數量下降,進而影響到運輸業的發展。而對于旅游業來說,很多旅游勝地因氣候的異常導致游客數量急劇下降,進而影響該國或該地的財政收入。可見,氣候變化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廣泛而深遠。同時,不可忽視的是,氣候變化對產業的負面效應將直接影響到國際貿易的進行。直接的負面影響表現為各個產業數量的下降使得投入到國際貿易流通中的數量大大減少,這將可能會改變某些具有相對優勢國家的貿易地位,并導致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而在國際貿易領域中更沉重的影響在于一些國家已經著手抑或是考慮征收碳關稅。①一旦碳關稅這一措施廣泛實施,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出口貿易將會大大受阻。而且碳關稅容易演化成新的貿易壁壘,從而引發國際貿易爭端。
盡管氣候變化對國際貿易有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但同時氣候變化也可對國際貿易產生積極效應。氣候變化增加了環保產品的貿易需求,為了進一步保護環境,各國加大環保產品的研發和使用力度,對于先進的環保產品各國積極引進,這就為環保產品的的貿易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同時,環保產品貿易量的增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原有的過分依賴資源的國際貿易結構,有利于促進國際貿易結構更加合理化。
談到國際貿易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常識性的看法就是,國際貿易的發展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因為更多的貿易需要更多的運輸,而更多的運輸便帶來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其實,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有專家指出,由國際貿易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足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2%。[3]而且,國際貿易中的運輸主要是依靠海運完成的,海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小。由此可見,國際貿易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大多數情況下是間接的。貿易對環境產生的直接影響僅限于一些極為特殊的領域,如國際物種貿易使有些國家或企業為牟取高額利潤,對某些物種不加限制的捕獲用于出口,從而導致這些物種的瀕臨滅絕,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因此,只有在瀕危動物、危險廢物的貿易等方面,貿易對環境才直接產生影響。這也就表明,貿易限制手段并不是控制環境問題的唯一、最有效的途徑。而且這類貿易限制還容易導致貿易報復,造成更大的損失。[4]
客觀地說,國際貿易可以以各種方式對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達到減輕氣候變化的目的。例如,自由貿易可以促使向新興經濟體轉讓清潔發展技術并促進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將在促使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同時,通過自由貿易實現與發達國家靠攏的環境標準,特別是在實現共同減排溫室氣體這一全球責任問題上達成共識;另外,還可以通過服務貿易起到增強應對氣候變化減緩技術推廣的作用。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之間是多層次、復雜的關系,二者之間既存在著相互沖突的一面,也存在相互促進的一面。在處理二者之間關系時,要客觀對待,既不能夸大二者之間的沖突,也不能忽略二者之間協調的一面。目前,相當一部分人過于夸大了國際貿易帶給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由此主張的緩解舉措也帶來了國際貿易領域中新的法律問題。
盡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與會各國由于經濟利益驅使,并未達成有約束力的全球性氣候框架公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各國已經開始各自采取措施來減輕氣候變化帶給自身的負面影響,而其中一個重要且共同的措施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學者稱“低碳時代”已經來臨了。為達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越來越多的國家意欲以“低碳經濟”為由在國際貿易領域中采取征收碳關稅這一做法來緩解經濟危機帶給自身的不利影響,這種情況在相當程度上阻止了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國際貿易領域中新的法律問題。
首先,征收碳關稅易導致國際重復征稅現象的產生。碳關稅是環境稅的一個方面,環境稅是以國內稅形式出現,一般采取產地原則或目的地原則征收。當一國實行產地原則而另一國實行目的地原則時,同一批商品既要負擔出口國征收的環境稅,又要負擔進口國的環境稅,就會出現雙重征稅問題。雙重征收是國際稅收領域中一種不正常的稅收狀態,由于納稅人就同一種商品在同一時間內要向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繳納同一性質的稅收,從而違背了稅負公平原則,在相當程度上會阻礙納稅人從事國際經濟活動的積極性。
其次,WTO框架下碳關稅合法性將遭遇兩難判斷。最惠國待遇是WTO中的基本原則之一,該原則要求任何成員國給予另一成員國國民的優惠,應立即、無條件地給予其他成員的國民。這就要求征收碳關稅的國家在制定征稅標準時不應有所不同。碳關稅的征稅標準是商品生產中的碳排放量,但由于產出和能源效率的不同,即使是同一產品在不同國家的生產時其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是不同的。在發展中國家,由于生產工藝相對落后,能源效率低,其產生的碳排放量要超過發達國家生產相同產品的排量。因此,主張實施碳關稅的國家認為,出口到同一國家的不同能耗的產品將不能視為“同類產品”,因而不能賦予其同等待遇,需要進行不同程度的“碳調整”。這樣的操作事實上就違背了WTO最惠國待遇原則,也容易為自身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留下口實。
但WTO一般例外條款(GATT)的第20條又給碳關稅留了個后門。根據這項條款,如果是“為保障人民、動植物生命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為保護可能用竭的天然資源的有關措施”,可以不受WTO最惠國待遇原則的約束。這樣的規定就會產生兩難的狀況,如果一旦歐盟啟動碳關稅,而中國等成員國提出反對意見,WTO專家小組既可能認可歐盟援引第20條條款,承認碳關稅,也可能認定碳關稅的目的并不是應對氣候變化,而是為了補償本國企業的損失,而判定碳關稅非法。
法律的規定帶有一定的滯后性,氣候變化帶給國際貿易法律領域中的新問題,新沖擊很好的詮釋了這一點,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現有規定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完善、解決的對策。
人類對氣候變化重要性的認識符合從無視到重視這一認知規律。早在20世紀70-80年代,國際社會就日益意識到氣候變化問題及其影響的嚴重性,為此,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被認為是國際社會真正關注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歷史起點。1979年2月,第一屆世界氣候大會以“氣候與人類”為主題召開,并發表聲明號召各國政府“預見和防止可能對人類福利的潛在的人為氣候變化”。1985年20多個國家代表簽署《關于保護臭氧層的維也納公約》,保護臭氧層國際統一行動開始。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155個國家簽署這項公約,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京都議定書》,奠定了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這一機制的目標是保護氣候系統,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強調國際合作、尊重國家主權、秉持各締約方責任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確定在《京都議定書》之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議題主要為——適應氣候變化消極后果的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等。
在現有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機制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公約》和《京都議定書》,而這兩項國際條約目前看來仍存在不足與缺陷。
《公約》第3條規定了指導締約方履約義務的五項基本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需要和特殊情況原則;預防原則;促進可持續發展原則;開放經濟體系原則。在這五項原則之下,要求締約方改變溫室氣體人為排放的趨勢,制定國家政策和采取相應的措施,通過限制人為的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化。同時,《公約》還規定了資金與技術轉讓機制,即要求發達國家應采取一切實際可行的步驟,酌情促進、便利和資助向其他締約方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締約方轉讓或使他們有機會得到無害環境技術和專有技術,以使他們能夠履行公約的各項規定。
由于簽署《公約》的國家各自利益的不同,使得最終生效的《公約》仍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與不足:
首先,《公約》對于減排義務的要求缺乏具體的量化標準,不利于實踐中的操作。盡管《公約》明確提出,締約方要限制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達到減緩氣候變化的目的,但是只模糊規定了限制排放的目標,而沒有具體的限制人為排放的量化標準。這種籠統的規定增加了實踐過程中衡量締約方是否履行了義務的難度,也使得《公約》缺乏了有效的約束力。
其次,《公約》規定的資金與技術轉讓機制剛性不足,使得規定流于形式。對于資金援助,《公約》第4條第3款確定了資金援助這一重要的指導原則,但卻只要求每個發達國家自己決定捐款數額,而并沒有明確在多長時間以內以及捐款的具體數額范圍。對技術合作與轉讓問題,《公約》的第4條第5款中也只是要求發達國家“采取一切實際可行的步驟、酌情促進、便利和資助向其他締約方轉讓或使它們得到無害環境的技術和專有技術”。現實中,發達國家無論是對于資金抑或是技術都不可能輕易的援助給發展中國家。無力的規定使得美好的初衷無法實現。
《京都議定書》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公約》的不足進行的修改和完善,其主要規定主要表現為三部分:首先,通過具體的數字,確定了溫室氣體排放削減指標和期限;其次,明確了溫室氣體的種類,使得締約方義務的履行更加有目標性,最后,為了緩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制定了“聯合履行”、“清潔發展機制”和“國際排放貿易”三種境外減排的靈活機制。
雖然,《京都議定書》較《公約》而言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與發展,但客觀地分析,《京都議定書》尚存在些許不足。
首先,缺乏適度獎懲措施,不能對參與國進行足夠的激勵和約束。《京都議定書》激勵機制的欠缺更體現在議定書沒有制定有效的獎罰制度,獎勵不夠到位,懲罰不夠有約束力,就難以激勵和保證各國積極遵守協議,實現減排目標。一部具有強大約束力的國際法律文件,對違反規定的行為必須具備嚴厲的懲罰措施。但為了讓更多的國家加入進來,議定書在最初的制定過程中就缺乏相關內容,并對許多細節沒有進行確定。在對違反規定的締約國無法實施有效處罰的同時,議定書對積極減排的國家也缺乏有效的獎勵政策,甚至會產生負激勵效應。[5]
其次,“有差別的減排指標”不能更加有效地實現議定書的目標。議定書還根據各個國家的歷史排放情況,為附件I締約方確定了“有差別的減排”指標,為了實現規定的減排指標,附件I國家努力向著降低能源密度方向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導致能源密集型工業(如鋼鐵、水泥、建材、化工等)向非附件I國家轉移,也就產生了所謂的“碳泄漏”現象。這種狀況不僅不能有效地實現議定書的目標,相反,還帶來更深層次的負面影響:既加劇了非附件I國家對國內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又會帶來這些國家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因為能源密集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僅消耗大量能源,而且也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及其他污染物,加之發展中國家清潔技術較弱,產生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要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生產相同產品。其實,二氧化碳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與在哪個國家排放并沒有必然聯系。這樣,發達國家將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產生,雖然確保了其經濟效益不受影響,但代價卻是全球氣候的進一步惡化。
氣候變化步伐的急進與現有規定的滯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進一步凸顯了兩者之間的矛盾,而我國作為以出口低端產品為主的發展中國家,這種矛盾顯得更為嚴峻,盡管協調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可以從經濟激勵措施等多方面入手,但筆者只擬從法律角度提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對國際貿易影響的一些建議。
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已經相繼出臺、實施了有關清潔能源的法律,通過具有強制力的法律來進一步提高國民以及本國企業重視環境保護的程度。2008年,我國修訂后的《節約能源法》正式施行,該法顯著的特點在于擴大了法律調整的范圍,健全了節能管理制度和標準體系,完善了促進節能的經濟政策,明確了節能管理和監督主體,強化了法律責任。除此之外,國務院還公布了《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公共機構節能條例》。可見,我國也已經逐步重視法律在節能環保方面的巨大作用,并付之以行動。法律的規定因為具有滯后性而無法與社會形勢的變化具有完全的時間一致性,這就要求,當社會形勢出現新的變化時,能及時修改、出臺新的法律來進一步理順氣候變化與國際貿易之間的關系。
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因為各個經濟實體利益的難以協調而步履維艱,在這種情況下,地緣相近、經濟發展水平相當且經濟關系密切的國家和地區走上了區域經濟整合的道路,一時間區域經濟合作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在這種大環境下,區域組織合作的內容也在不斷擴展其深度和廣度,合作的內容也不再僅僅限于經濟方面,應對氣候變化也成為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具體到我國,目前,已經簽署或草簽了《中國——澳大利亞氣候變化部長級對話聯合聲明》、《關于促進中韓綠色經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中美《加強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建筑與社區節能領域諒解備忘錄》等一系列相關的聯合聲明、諒解備忘錄和合作協議等。為進一步防止氣候惡性變化,在此基礎上,應繼續加強和拓展與相關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氣候變化對話與合作,推進區域應對氣候變化機制的建立。
首先,積極主動參與國際規則和標準的制定,提高中國的話語權。我國必須主動參與國際條約的制定,積極反映我方的利益和需求,確保最后形成的國際標準在我國可接受的范圍之內。這樣,我國企業才可能較快地適應氣候變化相關標準,并在產品設計、原料采集、生產加工等各環節作出相應調整。
其次,加強對國際貿易規則與氣候變化及其標準的相關性研究,立場堅定地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WTO規則與氣候變化關系密切,其中,TBT協定與氣候變化更是緊密相連。作為WTO體系中的重要規定之一,TBT規定也秉承著WTO促進貿易自由化的宗旨,因此,TBT協定在鼓勵成員使用國際標準的同時,也要求技術法規和標準不應給國際貿易制造不必要的障礙。自從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與其他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地增多和升級,這是我們享受多邊貿易體制帶來的利益的同時必然要承受的壓力和面對的問題。因此,當越來越多的國家意欲以“碳關稅”這種貿易限制措施對我國大量使用之際,我們重要的任務是研究應對之策,只有這樣才能保護我國出口企業的利益。利用規則、善用規則,這應是我們應對貿易摩擦的“中國功夫”。
氣候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日益嚴峻,帶來的新的法律問題也急需解決,對中國這個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目前的出口產品主要是以低端產品、高耗能產品為主。這些產品資源對國內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都有比較大的影響,在國際貿易中極易受到其他國家出口的限制,這一現狀使得氣候變化帶給我國的貿易影響也就更為深遠,為避免其他經濟實體借保護氣候為由向我國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我們應主動出擊,在立足實際的基礎上,加快國內相關立法制定、積極參與雙邊及國際氣候條約的簽署,在主動承擔減排義務的同時也要爭取我們作為發展中國家應有的權利,有理有利有節,才能彰顯大國風范。
注釋:
①“碳關稅”,是指發達國家提出的對高耗能進口產品征收的特別的二氧化碳排放關稅。
[1] 周馨怡.碳關稅來襲[EB/OL].[2010-06-10].http://www.21cbh.com/HTML/2010-1-7/160936.html.
[2] 李威.WTO與UNEP聯合報告:《貿易與氣候變化》[EB/OL].[2010-06-12].http://www.energylaw.org.cn/html/news/2010/6/5/2010652215334512.html.
[3] 成帥華.貿易,氣候變化和中國的選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貿易部長會議側記[J].WTO經濟導刊,2008(1-2):17.
[4] 劉繼勇.WTO體制下的環境貿易政策與中國[J]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1):569.
[5] 艾軼倫.清潔發展機制下國際經濟合作問題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37.
(責任編輯:蘇 婷)
D996.1
A
1674-8557(2010)03-0087-06
2010-06-18
劉冰(1976-),女,吉林東豐人,福建江夏學院法學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