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美國130名美國議員聯名上函美國財長蓋特納和商務部長駱家輝,要求認定我國為“匯率操縱國”,敦促美國政府對人民幣匯率采取行動,使得人民幣匯率問題再次成為廣受熱議的焦點問題。
經濟復蘇環境下匯率改革的背景
金融危機迫使人民幣回復對美元波動相對狹窄的狀態
2005年7月,在平穩的世界經濟和國民經濟條件下,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替代了原來單一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這一改革提升了人民幣匯率對世界主要貨幣相對價值變動的反映程度,擴大了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幅度和彈性,強化了市場在匯率決定中的作用。由于外匯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普遍較高和貿易因素的綜合作用,改革初期,人民幣在外匯市場上處于供過于求的狀態。在改革當日升值2%的基礎上,人民幣匯率持續呈現小幅升值的走勢。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至2005年10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累計升值2.55%個基點,至2008年6月3日,累計升值達到17.13%,人民幣匯率受市場機制作用日趨明顯。
2008年6月,世界金融危機爆發,考慮到人民幣升值會使得本身以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中國出口企業雪上加霜,且會是中國在本身復雜的危機環境中面對游資沖擊的困擾,中國政府減小人民幣匯率彈性以降低匯率風險,人民幣匯率停止上升。金融危機中,中國重新采取人民幣釘住美元的方式,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維持在6.82至6.85的窄幅區間波動防止危機蔓延,穩定市場信心。
在危機當中,中國貨幣當局的做法作為應對危機的暫行措施是理智的,起到了穩定出口,防止危機蔓延的作用。但是也確實使得我國的匯率制度偏離了市場化和“正?;?,進而成為美國此次對中提出“匯率操縱國”的指控的端由,人民幣匯率改革是否應該改革或進一步完善,如果改革應該如何改革再次成為國際焦點。
美施壓人民幣升值觀點牽強
今年2月,奧巴馬提出解決匯率問題以消除美國面臨的“龐大的競爭不利因素”;3月,130名國會議員又聯名要求當局認定中國為“貿易操縱國”,美國對人民幣升值頻頻施壓。但是,美提出的種種論據存在內在的漏洞,使得人民幣須大幅升值這一結論難于立足。
首先,國際收支平衡應該指一國與世界其他貿易伙伴的整體平衡,而不能僅以中美雙邊的平衡來考量,美國過多關注中美貿易差額有失情理。表1為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的進出口額統計表,中國的貿易順差呈現逐漸縮減的趨勢,在3月,中國對外貿易還出現72.4億美元的逆差。中國貿易收支逐漸趨向平衡,美國不應過分糾結于中美貿易的差額。
其次,人民幣升值既解決不了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也解決不了美國的就業問題。2005年7月份至2008年7月份,人民幣對美元比價上升約21%,中美貿易逆差(月)卻從102.6億美元增加到了163.9億美元。由此可見,人民幣升值并不能減少美對華貿易逆差,而只能產生兩種可能的后果:一是人民幣升值創造的市場空缺很快被東南亞或其他低成本、低附加值產品出口國所重新填補,美國國內就業狀況變化不大;二是,美國消費者失去享受價格低廉商品的機會,承擔物價的升水,其效用相當于削減收入的實際購買力。由此可見,美國的逆差是產業結構、國際分工格局、市場供求關系綜合作用的結果,施壓人民幣升值并不是解決美國長慶氣赤字和高失業率的金鑰匙,相反,美國應促進在第三產業,高科技產業方面的競爭力,在于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際的出口高附加值產品的競爭中,爭取有利地位,爭取國際收支多邊整體平衡。
最后,美國政府中期選舉在即,兩黨需要對人民幣匯率問題做出姿態以平復長期的財政赤字和高失業率帶給美國民眾的不滿情緒,此時美國提出一系列的論調人民幣要求人民幣升值,政治含義多于經濟含義。
因此我認為,人民幣匯率制度應如何進一步完善,要從我國的根本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認真分析、綜合考慮我國國情、發展需求、多邊利益來作出決定,而非單純的為外界的,尤其是來自急于走出危機陰影的美國的學術理論、政治輿論所左右。
完善匯率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雖然美國對我國施加的人民幣升值壓力缺乏依據,但是卻值得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的思考。我國到底應不應該進行匯率制度改革呢?我認為,應該進行改革以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而且匯改的時機已經到來。
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我國應該實行匯率制度改革,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具體原因分析如下: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決定的。我國要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匯率體制就必須與市場經濟的體制相適應,匯率是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交換的相對比價,是某種意義上“貨幣的價格”,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匯率的浮動應當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動,市場條件下的匯率應當具有一定的彈性。
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為穩固受到危機重創的出口企業,屏蔽來自國際各方面的不確定因素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采取了“軟釘住”美元的匯率暫行對策,造成了人民幣對美元波動幅度狹窄的局面。
一旦一定時機到來,中國自然應當恢復2005年7月制定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從而提高人民幣匯率的彈性,讓市場重新充分發揮作用。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穩定的匯率環境,因此人民幣匯率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人民幣采取釘住一籃子貨幣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能夠弱化部分國際主要貨幣間的相對變動,降低匯率波動性;強化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改善貿易條件;加速經濟結構轉型,擴大內需;優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因此匯率制度改革符合我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是熨平貿易摩擦,保證我國出口貿易穩定發展的客觀要求
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我國國際收支逐步走向平衡(如上文表1所示)。金融危機期間,受到全球性的貿易規??s減拖累,我國出口企業遭遇重創,中國凈出口的GDP占比從2007年的9%,下降到2009年的4%。順差在過去的一年逐漸減小,今年一月至二月,中國貿易順差再度下降50%,在三月還出現了72.4億美元對外貿易逆差。但是相對于包括美國在內的財政赤字,就業吃緊的一些國家,中國仍舊受金融危機波及不深,保持著順差的基本趨勢,民眾信心也基本穩定。這就使得匯率,這一中國在危機中用來保護出口企業,屏蔽國際各方面不確定因素對我國經濟影響的有力工具之一,自然會引起這些國家的爭議,進而產生貿易摩擦。貿易摩擦作為一種無實際經濟意義的消耗,顯然不利于我國出口貿易的穩步發展。因此,隨著危機過去,國際國內市場趨于穩定,人民幣匯率制度就應當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來,進一步完善機制,恢復有管理的浮動,增強匯率彈性。
完善人民幣匯率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金融危機逐漸過去,復蘇的跡象已經初步顯現,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時機已經到來。
首先,復蘇賦予了我國人民幣改革基本的條件。2009年下半年開始, 我國出口貿易緩慢復蘇(見表2),出口企業的風險承受能力有一定的改善,對匯率制度完善可能帶來的人民幣升值有一定的抵御空間。與此同時,通貨膨脹在年底前由負轉正。經濟復蘇的信號
明顯,人民幣匯率改革已經具備了基本條件,人民幣匯率制度應當恢復到經濟危機前的狀態,否則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增大等問題將會出現。
其次,人民幣及時改革關乎我國貿易可持續發展。3月,130名國會議員又聯名要求當局認定中國為“貿易操縱國”,其他國家也不排除懷有不滿情緒的可能性,人民幣如果不及時改革,會引發貿易摩擦,成為矛盾的焦點。
正如2005年12月中在人民幣匯率政策改革上做出過表態:“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始終堅持獨立自主、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持從我國的根本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出發,選擇適合我國國情的匯率制度和匯率政策?!蔽艺J我,經濟復蘇為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提供了機遇,我國應該抓住這一時機。這并不是屈從于外界壓力,而是綜合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目標和內在需求,分析當前經濟環境得出的結論。
謹慎選擇匯率制度改革方式
雖然經濟復蘇給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帶來了時機,但是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式應當謹慎選擇。鑒于對市場供求和市場預期的綜合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人民幣恢復彈性后傾向于升值。緩慢升值有可能面臨熱錢涌入,迅速升值又會破壞宏觀經濟運行穩定,改革方式的選擇對改革的結果是否能達成目標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循序漸進而不是一次性到位,浮動空間應得到控制
綜合分析中國現在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我認為中國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匯率環境,人民幣匯率需要漸進性調整,因此應在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中加強對浮動空間和升值幅度的控制,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中國需要匯率相對穩定浮動的階段為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爭取時間。
自2009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來,“調結構,促發展”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經濟轉型升級重點在于結構調整,這其中包括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外貿出口結構等等,只有這些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才有強有力的支撐,整個國民經濟才能實現平穩較快增長,但是我們同時也應當注意到,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是需要時間的,并且是需要一定的條件的,穩定的匯率環境就是其中之一。
宏觀上,匯率平緩變動才能保證經濟平穩發展,國際收支平穩趨衡,從而使得內外需結構得到調整;微觀上,平緩變動的匯率才能保證出口企業一定時期的利潤平穩,配合適當升值帶來的進口技術、設備成本降低的效用,在這一時期,為企業改善生產效率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進而調整產品結構,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升綜合實力帶來機會,而處于不穩定的匯率條件下,出口企業為“生計”擔憂,所謂的轉型和結構調整就成了無稽之談。此外,在匯率變動劇烈的條件下,中小企業為規避匯率風險會傾向選擇加工貿易模式,而加工貿易中高端電子器件進口增加會對我國長期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不利因素。
其次,人民幣匯率走勢平穩是中國經濟進一步復蘇重要支撐
各行業協會進行了人民幣升值壓力測試:人民幣升值1%,機械工業行業利潤下降5%到25%;機電行業測試表示,人民幣升值3%,整個行業堅守300億元人民幣,有些弱勢產業也可能被迫退出部分國際市場;服裝出口行業本身利潤空間小,僅在3%到5%,如果人民幣升值3%,企業難以支撐。
如果人民幣一次大幅升值,不僅出口企業必然遭遇重創,而且升值幅度不準確而導致的匯率回調也會給經濟帶來巨大的不穩定因素。
積極應對改革帶來的其他不利因素
鑒于以上分析,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采用小幅漸進改革的方向已經確定,但是增加彈性帶來的升值可能性還是會產生一些不利因素,以下將對這些不利因素的應對方案進行闡述:
升值幅度難掌握——多關注機制,少關心數字
2005年7月21日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當天,根據對匯率合理均衡水平的測算,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2%。如果現在進行匯率制度改革,放開釘住美元,人民幣匯率走勢如何成為關注的焦點。不少專業人士認為人民幣升值“不能”超過1%,否則會對出口造成毀滅性的影響;有些則是利用各種各種理論模型,認定人民幣應該升值到某一數值。但是我認為,匯率形成制度改革本身改革的是制度,在釘住一籃子貨幣,有管理的浮動的條件下,人民幣匯率究竟是否升值,會升值多少是由市場供求機制決定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是否完善應該受到比增值幅度更大的重視。我們要做的的應該是根據自身的實際國情和風險承受能力,在制定改革方案時對匯率浮動的幅度和升值的速度加以控制,賦予人民幣匯率適當的彈性,然后由市場供求機制發揮定價的作用。
熱錢的沖擊——積極應對,減小升值預期
人民幣緩慢升值的預期,必然會導致熱錢的涌入。3月22日,外管局針對“熱錢”布控,準備在今年上半年,在13個外匯業務量較大的地區,檢查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個人、外商直接投資外債項下的國際收支交易以及跨境資金流入,打擊違規資金流入專項檢查工作。我認為,這些措施對控制熱錢涌入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熱錢流入途徑的不斷豐富,隱藏在貿易和非貿易交易中的熱錢日益隱蔽,現金直接往來的興起,對熱錢直接加以控制比較困難。
我認為,減小熱錢沖擊的關鍵在于減小人民幣升值的預期。
首先人民幣匯率制度完善,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就可以達到減小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人民幣匯率“被制定”、“被操縱”反而牽動人民幣升值的敏感神經。這一點在2005年7月的人民幣形成機制改革已經得到證明:05匯改后,隨著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并正常浮動,人民幣升值預期初步呈現弱化跡象:境內人民幣遠期市場1年期遠期交易價格基本上穩定在7.85元左右。境外無本金交割人民幣1年期遠期外匯合約(NDF)貼水由7月22日最高時的4 000點(即1美元兌人民幣7.7100元)左右收窄為10月31日的2 920點(1美元兌人民幣7.7920元)。
其次應當促進銀行間人民幣遠期市場活躍交易,讓市場決定人民幣遠期匯率價格,加速境外遠期外匯合約(NDF)價格向利率平價水平的收斂,進而降低人民幣的升值預期。
企業仍舊面臨匯率風險——提高自身風險承受能力既然人民幣率改革必然要進行,企業就必然要面對利率恢復彈性后產生波動的風險。對此,企業應該積極采取遠期結售匯、貿易融資、外匯資產負債管理等防范措施,盡可能消化匯率升值可能帶來的影響。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應對人民幣升值。畢竟,積極應對人民幣恢復彈性的影響要好過承擔國際貿易摩擦帶來的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