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清華大學在自主招生中推出A計劃和B計劃,并首次推出專門針對欠發達地區考生的試點方案。其B計劃就是申請人必須長期在欠發達地區學習和生活,他們應當是在同等條件下綜合素質和學業發展最為優秀的學生。作者熊丙奇認為(見《新浪網》),這是自主招生改革中值得關注的改革動向。清華大學自主招生B計劃的推出,對于消除公眾對自主招生偏向城市學生,不利于不發達地區、農村地區學生的質疑,有著積極的示范作用。
我國高校自主招生從2003年開始試點起,有關農村、不發達地區學生,將存在競爭劣勢的質疑就一直不斷。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農村學生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筆試和面試),難以承擔高昂的趕考成本;二是農村學生在自主招生面試中,不適應“城市化”考題,如果面試考察溝通能力、社會閱歷,問學生是否有出國游學經歷,肯定得分要低于城市學生。因此,曾有建議指出,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對農村學生,要考察不一樣的綜合素質,諸如農活之類。這當然有“玩笑”成分,但怎樣在自主招生中注重公平公正,關系到這一改革的成敗。
我國自主招生的高校,在過去7個年頭中(從2003年到2009年),并沒有理睬公眾的質疑,依舊故我地舉行自主考試,對農村和城市、不發達和發達地區的學生實行一樣的評價標準。這引起更為強烈的反對之聲。不少輿論將重點大學中來自農村學生的比例的減少,也歸罪于自主招生的推進。從去年起,這種情況開始轉變。此次清華推出面向欠發達地區的B計劃,有助于更為公平公正地考察不發達地區學生的綜合素質。當然,怎樣執行B計劃,包括究竟占多少名額,如何防患權勢階層利用B計劃“搭便車”,還需拭目以待。
這是一種社會輿論與學校辦學的良性互動。雖然如何辦學是高校的自主權范疇,社會輿論似不能硬性干涉,但對于我國大學來說,情況頗為特殊。需要注意的是,就在清華推出B計劃的同時,北大加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的力度,而入選的中學都是各地的重點中學,農村普通中學根本沒份,這表明,推進教育公平面臨艱巨的任務,而建立合理的大學治理機制,有助于大學的辦學戰略,將公平作為基本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