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是我們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述中學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在“趣”字上做文章
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①引言喚趣:講授新課前,設置情境問題,創設情境,激起想象,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②語言激趣:教學過程中注重語言的藝術性和趣味性,使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的描述生動形象,引人入勝,給人以藝術享受,從而創造出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氣候一節時,引入在客家地區廣為流傳的氣象諺語 :“雷打秋,對半收”,“小滿江河滿,不滿天大旱”,“天鋪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冬天吹大風,日頭火樣紅,日落紅霞現,風停霜必濃”,“東虹晴,西虹雨”,等等,學生會聽得津津有味。③組織提趣:是指在緊扣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有意識地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傳說和見聞。如講季風和洋流時,聯系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故事,并提出為什么其船隊要冬季出發,夏季返回;講西亞的石油時提出為什么美國如此關注西亞。這樣不僅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來,又能活躍課堂氣氛。④手段固趣: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維持學生注意力和興趣。
二、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雖說有問題不一定有創造,但沒問題一定沒創造。因為有了問題,才可能去想、去探索,才可能產生創造性的結果。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發現問題的情景,要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問的機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大膽質疑、追根尋底,形成標新立異的思維活動和超越自我、勇于創新的品格,這樣才能使其充滿“?”,創新能力才能水到渠成,呼之欲出。如在講北美氣候部分時,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插圖,啟發學生產生一些疑問:北美與歐洲西部緯度相當,歐洲西部的氣候表現了海洋性特征,而北美卻普遍有大陸性特征,為什么?然后,教師再因勢利導學生結合影響氣候最主要因素的知識進行推理,發現解題切入點所在,從而解決問題。
三、靈活改進課堂教學
首先,地理課堂上宜實行啟發式、討論式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構建教與學互動、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創新,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動口,把傳授知識的過程當成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其次,課堂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方面,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課堂教學應加強地理教學與其它學科間知識的橫向聯系,開拓學生的視野和思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多方面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教會學生打破思維常規
打破思維常規是指根據一定的思維定向,另辟蹊徑,大膽假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見,標新立異的思維活動,它是創造發明的動力。對于一些人類利用現有的科技手段未能了解和解決的宇宙、環境、自然災害等問題,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適時開展地理辯論會。通過辯論,鼓勵學生打破常規,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比如,七年級下冊“巴西”這一節的活動,面對砍伐熱帶雨林的現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當地居民認為砍一些樹可增加收入;世界環保組織官員認為巴西熱帶雨林提供大量氧氣,大規模砍伐會破壞生態環境;政府官員認為不砍樹,就業問題不好解決;開發商認為木材質量很好,砍樹可多賺錢。你贊同誰的說法?為什么?教材沒有給出定論,我就讓學生爭論。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加深對這一地理知識的理解,還可以使學生對同一問題產生不同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展示學生的創新本領。讓學生進行課堂討論,既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觀,更好地理解人地關系,又能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得到長足發展。
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有賴于教師的著力培養。作為一個合格的地理教師,在教學常規中必須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作為授課的主旨目標。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地理課“講活”,才能培養出具有強烈創新欲望的學生。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