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以應試為中心,重視形式,著眼于學生寫作的“速成”,結果學生用詞遣句、組織材料千篇一律,復制著老師所給的“套路”,它只是提高了應試水平,并不能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水平,更不能使學生寫出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反而使學生的寫作走向脫離實際,套話、假話連篇,思維僵化的境地,這種與新課改精神相違背,只重視學生眼前得分,忽視學生創新思維與能力培養的教學思路必須轉變。
《語文課程標準》(3至6年級)在“寫作”中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边@對我們的作文教學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如何開展新的作文教學?筆者略談幾點粗淺看法。
一、引領學生感悟生活,讓學生從說自己的話向寫自己的事過渡,做到“言之有物”
寫作來源于生活。我認為小學作文教學,首先要培養的能力是學生如何在腦海里再現生活并用自己的話說出來,不必刻意地規定學生怎樣按照章法去寫。如,有一次組織學生野炊,回來后要求學生寫作,我沒有直接布置任務,而是安排了一節室外課,讓學生圍坐一圈,跟學生說:“野炊時老師見大家都很快樂,現在用一節課時間,大伙聊聊野炊的趣事,一起分享分享,好不好?”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好”。于是大家把話匣子打開,說得樂滋滋的,有板有眼。最后,我說:“美好的事物要用筆記下來,回去能不能把今天的話寫出來?”學生有信心地說:“能!”后來我發現,這次作文學生完成得很好,他們快樂的感覺和對下次活動的建議在文章里都流露無遺。通過類似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收集、表達、提煉生活材料的能力不斷增強,找到寫實事、說真話、抒真情的快樂,寫作時,做到“言之有物”。
二、培養學生作文的想象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做到“言之有味”
要增強對生活的感悟力,除了上述要積累素材外,還需要有想象和創新思維的能力,這樣,作文才有飛翔的翅膀。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和創新思維力,可以落實以下幾點做法:一是有意觸發學生聯想。聯想是想象的基礎,是想象的開端,想象是聯想的提升和發展??梢远嚅_展專題活動,比如學完了《凡卡》一課,以《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為題,讓學生根據原文中心展開想象,凡卡的信寄出去后,他的命運會不會改變?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爺爺收到信后立即趕到莫斯科,交給鞋鋪老板一百個盧布,把凡卡接回鄉下過上了幸福生活。有的說凡卡還沒等到爺爺來接,就被折磨死了……這種發散性聯想能使學生走出作文內容干癟、認識膚淺、底蘊不足、表達單一的誤區。二是引發激情,培養豐富的情感。想象往往是伴隨著強烈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喜、怒、哀、樂都會刺激大腦皮層,引起表象的運動,從而產生想象和聯想,激發創新思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很強的好奇心,適時加以指導,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的思維盡情馳騁,想象出更豐富的內容,寫出更感人的文章。
三、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把作文構思權交給學生,做到“言之有序”
傳統的作文教學是為學生的作文“設計”了一個“套路”,讓學生鉆進“口袋”里進行機械性的作文,沒有考慮如何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想象力、作文構思能力、材料組織能力等方面進行糸統的培養。如何才能把作文的構思權交給學生?就是要使學生真正學會構思作文的方法。如定期開展構思作文的訓練,給定作文題,不要求寫整篇文章,只要求學生靈活構思,寫出提綱,也可以由學習小組共同參與,提煉一個提綱。這樣的專題訓練,能讓學生拋開寫作時在篇幅上的壓力,增強想象力,并且可以節省時間,目的性強,加大學習和交流的容量。上述做法的目的是,開展有針對性的作文能力訓練,使學生真正掌握作文的方法,寫自己的作文。
四、科學開展系列作文訓練,做到“言之有力”
上述幾點做法充分實施后,學生的作文能力有了提高,思維能力增強了,這時,要加強作文綜合運用能力的訓練,即可以科學地開展系列習作。一是認真按照書上的作文訓練要求上好課。二是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拓展性作文訓練,如聯想性作文訓練——根據給定的生活材料或片段進行推斷和構思、議論等;假設性作文訓練——跳躍時間、空間進行想象性作文,如《二十年后的母校》《假如我是老師》等。多想、多寫、多提煉,是作文成熟的途徑,因此,習作是學生作文教學的關鍵。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