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作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它離不開特定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具有一定的規范性和強制性。因此,對于作文起步階段的小學生,由于不明白作文的規范性,缺乏生活經驗和作文經驗,而對作文有畏難情緒和厭倦心理。針對這種現狀,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采用仿寫的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生作文仿寫的有效途徑
1. 結合語文閱讀課教學進行仿寫
丁有寬先生曾說過:“讀寫結合,相得益彰;讀寫分離,兩敗俱傷。”可見,仿寫是一種讀與寫的顯性結合,適時地仿寫,既可消化“讀”的內容,又可以提高“寫”的水平。而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都是學生習作的典范,關鍵是教師要精心選擇仿寫的內容,并對例文進行一定的指導,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結構甚至修辭有更深的認識,給學生提供借鑒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從而使語言練習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如在學習了《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后,我適時地加以指導,并要求學生仿照這篇文章,選擇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來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質,并用樸實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對人物的贊美之情。通過仿寫范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隨時模仿
仿寫除了在閱讀課教學中仿照課文的句式、表達方法、構段方式外,還可以在寫作過程中仿寫。如對于較難寫的作文,如寫游記、參觀記之類的文章,教師指導寫法后,立刻出示范文,讓學生模仿,這就能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他們的信心。
二、小學生作文仿寫的有效方法
1. 精選優秀作品。在作文教學中,我們可根據作文需要精選優秀作文、范例,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欣賞、體會作品的精粹之處,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使學生觸類旁通。
2. 整體模仿。如寫《可愛的家鄉》,可全面模仿《桂林山水》一文的寫法,以總分總的構段方式構思全文,并按一定順序,觀察和描寫每一個觀察點的景物,同時展開想象,抒發情感,修辭手法上運用比喻、擬人等。
3. 局部仿寫。局部模仿,內容較多,范圍較廣,它是訓練學生作文基本功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每一個片斷都可以作為仿寫訓練的材料,而是要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征的片斷,哪些該仿,那些不該仿,怎樣模仿等,都需要教師細細指點。如:
(1)仿結構。就是仿照例文的結構來安排自己文章的結構。例如有些課文的片斷,或屬于總起分述段,或屬分述總起段,或是空間清楚或是細節形象等,像這樣寫法上獨具特色的片斷,就可以進行仿寫。仿寫時,同時告訴學生這種片斷在寫法上的規律,使學生有規可循,有法可借,有例可仿。
(2)仿句式表達。我們知道,一篇美文關鍵是遣詞造句得當,在閱讀課教學時,教師要抓住某些句式表達獨特的片斷,如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等句式指導仿寫。在學習了《林海》一文后,我就要求學生就其中的一句“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進行仿寫。有一學生以學校的鳳凰樹為題材進行了這樣的仿寫:“植物園的鳳凰樹多么會打扮自己呀:綠葉作衫,棕褐色的樹干為褲,還戴著一頂小紅帽呢。”教學實踐證明,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仿句式表達,將會為篇章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仿好詞好句。小學生在寫作中經常會覺得沒有好詞好句,因此有必要指導學生將例文中學到的好詞好句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4)仿知識。就是仿照例文中的知識來寫作。如我在布置學生寫保護環境為題材的文章時,首先布置學生查閱《宇宙之謎》《科學與生活》等書籍,學生就可以將充滿神秘色彩的科普知識運用到作文中去。如一學生的作文《沒有“球籍”的地球人》被刊登在《作文大王》期刊里。這樣,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4. 從“扶”到“放”,推陳出新。在教學時指導學生按范文的某一構段方式或表現手法進行仿寫,就是“扶”,課后讓學生獨立練寫,就是“放”。這種訓練促使學生知識遷移,舉一反三。學生認識各異,感受不一,運用語言的習慣不同,“扶”是為了給學生必要的作文規矩,做到“文章有法”;而“扶”后的“放”是為了發揮其個性,調動個人才智,說明了“文無定法”。正如嬰兒學走路,那引導學生進行模仿習作就如大人拿一手指給嬰兒,牽著學步,在適當的時候就應該鼓勵孩子不依靠別人自己走,并放手讓他自己走。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