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唱模塊教學中,二度創作是歌唱表現美的動力源泉。它能夠促使演唱者不斷提高自身的音樂修養和素質,它是音樂表演真實性和創造性的協調統一,是技巧性和表演性的高度融合。歌唱的二度創作也是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重要保證,歌曲的情感二度創作是歌唱二度創作的一部分,應該充分得到我們的重視。
一、理解作品是情感二度創作的前提
所有的藝術作品包含了作者的創作動機和思想感情,同時也能反映一定的時代精神和社會風貌。但是音樂作品只有通過演奏或演唱者的二次創作賦予作品一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它才具有了生命力,才得以與聽眾交流和獲得認可。在二次創作中,演員所表達出的情感應該是和作者的創作情感相一致的。因此,二次創作者只有理解了原創作者在作品中想表達的思想內容,才知道應該怎樣去表達,懂得怎樣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對作品的理解在歌唱中表達出來。譬如:歌曲《珠穆朗瑪》(歌唱模塊花城版第四節內容),歌曲贊美世界屋脊——珠穆朗瑪的自然風光,表現了人們的高原情懷,以及對圣潔靈魂的追求,歌頌了人民公仆的光輝形象。詩人李幼容長期醞釀為珠穆朗瑪作歌,但是沒有找到它的精神內涵而遲遲沒有動筆。直到人民公仆孔繁森的事跡點燃了他的創作靈感,才寫出這首詞作。珠穆朗瑪在這首歌中是當代英雄的圣潔形象,也是人民公仆的化身。在學習過程中,只有學生了解這首歌作者創作的動機和表達的情感,這樣他們在演唱的時候才能對作品的情感加以表現,并且把自己對英雄的崇敬的情感賦予在歌聲中。所以說,理解作品是情感表達的前提。
二、生活體驗上升為藝術情感并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
藝術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是對生活的某方面的反應,作為21世紀的高中生,在當今經濟高速發展,信息技術不斷更新,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的年代里,他們都有著非常豐富的生活體驗、人生閱歷和自己對不同事務的獨到的見解。但他們與作曲家不可能有相同的經歷及生活閱歷,既然這樣,那如何去體會作者的藝術情感呢?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學生根據自己的情緒記憶,去借鑒、去體會歌曲中所描繪的情緒和情感。譬如《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是很貼近生活的,學生是可以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見證父母為子女那種不辭辛勞的工作,漸漸由年輕走向衰老的過程,自己也能貼切的體會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感情,因此學生在演唱這首歌的時候就能很好的進行情感的二度創作。
三、恰當的處理作品中的“三個點”情感
“三點”:就是指作品的“靜點、高潮點、轉折點”。任何事物的發展壯大都需要一個過程,音樂作品也不例外。我們要想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做到恰如其分的表達,那就要對歌曲中可能出現“三個點”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高潮點是樂曲情感爆發的地方,同時也是全曲最重要的部分,但要唱好高潮點,必須先找到樂曲的轉折點和靜點。靜點是全曲最內在的、最含蓄、最內心化,又最富于想象的地方。轉折點是兩種情緒間起轉折作用的音、樂句或氣口。高潮點是全曲中詞意和音樂張力最大的地方。也就是說,確定了靜點,可以把靜點處理得細膩、深入;確立了轉折點,才可以使兩種情緒之間的轉折合理,使觀眾信服;而確定了高潮點,既可在高潮點之前準備好情緒的發展,也可以在高潮點處把所有的情感發揮出來。譬如:歌曲《踏歌起舞》(第3節審美與情感,花城版), 該歌曲是一首熱烈情緒的歌曲,它吸取了我國戲曲的緊打慢唱的節奏特點,第三段中“情真真、意切切,樂陶陶、笑容容”近似于平時講話的聲音,最后一句“幸福”的“福”字要唱十三拍,用“f”的力度把“福”保持到結束,將全曲歡樂、熱烈的氣氛推向高潮。
四、要運用恰當的音色、力度、語氣和速度來表達感情
音色、力度、語氣和速度是演唱者在歌唱情感二度創作中的重要表現手法。通過對他們的靈活運用和生動處理,既可以提高歌曲原來的自身價值,又可以使歌曲更加生動、感人。如:電視專題片《百年恩來》的主題曲《你是這樣的人》這首歌是刻畫周恩來平易近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開始部分用嘹亮的聲音唱“啊……”營造一種輝煌的情景,在第一部分時要用平穩的語氣唱出“把所有的……”要唱的親切柔和、情深意長,“你是這樣的人”用深情的訴說的語氣,在演唱第二部分時,從力度、語氣、速度上與第一部分形成對比,處理好接連的四個“問”,第一個由強到弱抒發“真心有多重,愛有多深”的情懷,第二個“問”是延長音,力度加強,推上小高潮,第三個“問”在力度和音色上同前面的兩個形成對比,第四個“問”聲音由弱到強把情感推上高潮。結尾句“人們在心里呼喊:你是這樣的人”。“人們在”要唱的強音,“人”字從強到弱,聲音綿長,達到無限思念的藝術效果。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