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地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教學,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必須解放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學觀、質量觀、人才觀。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端正辦學思想
學校教育為師生提供了物質和精神支持的基石和背景,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更新和滲透,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知識經濟時代的降臨,時代呼喚“創新”,國家迫切需要創新型人才,給學校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們要確立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觀念,要確立對全體學生負責的觀念,要確立“以人為本”,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觀念,要確立探究式教育的觀念。因此,端正辦學思想,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扎扎實實推進素質教育,必須找到改革的理論與現實的契合點,形成正確的辦學理念,重新調整、定位學校的辦學目標、培養目標、課改目標、德育目標,創特色學校。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積極推進探究式學習
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就是要更新教學觀,優化課程設置,優化課堂教學,優化教學管理。新的課程方案,強調的是教師的課程意識、學生意識、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真正體現“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教育觀念。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探究式教學的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推行“導學”的思想和學習的探究方式已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科學領域和社會生活中選擇、確定研究課題,創設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探究式學習是以提出或發現問題作為探究學習的開始,通過探究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并獲得新知,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基礎建構知識,同時注重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尊重事實,重視合作式學習和形成性評價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更能體現“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目前,我校開展的“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承擔縣“生本教學”的實驗學校,正是這種探究式學習的體現。
三、樹立正確的質量觀,確保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
長期以來,社會和家長把學校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主要標準,應該說家長對學校教育期望的多元化和高質量是無可厚非的,關鍵是學校如何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上取得好的升學率。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我們培養的人要能在社會上獨立、生存、發展和創造,能為社會發展作貢獻,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作準備,同時也要為自己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做好準備。培養出這種高素質的人才的教育才是高質量的教育。二十一世紀以來,高質量的教育的前提是研究人、尊重人、滿足人,目的是成就人、發展人。因此,樹立正確的質量觀要切實“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學生,承認學生差異,發展學生個性特長,著眼未來,注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要因材施教,突出教育的個性化、多元化特征;要創設優良的育人環境和學習氛圍,不斷更新和完善學校的辦學條件;要更新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優化德育載體,注重德育的實效性;要優化和建設一支高質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為社會培養和輸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四、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善待每一個學生
我們面對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學生,學生的素質、能力、個性等方面必然存在差異,甚至參差不齊。我們不渴求每個人“成才”,但卻要求每個人“成人”。在教育中我們要有這樣的人才觀:品德優良、身體健康、人格完善、勤奮刻苦、基礎知識扎實、全面,獨立生活能力、團隊意識、人際交往能力和動手能力強,且具有主動性和創新精神的人,或者是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個性得到解放和特長得到健康發展的人。因此,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教育活動的特殊性,既注重學生的共性,也注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差異。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偏愛“優生”,也不能歧視“差生”,盡可能給他們創造和提供成長、成才和成功的機會,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和個性特長,促進其個性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只有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才能善待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成人”。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