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社會是一個以“圈子”為單位的社會,從來如此。天才莫扎特同樣難逃“圈子”帶來的厄運。莫扎特是一個平民音樂家,卻是當時歐洲唯一一個拒絕貴族供養的音樂家。追逐理想的莫扎特在與另一個階層的抗爭中,付出了悲慘的代價。
莫扎特曾經在給父親的信中寫道: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準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于我,對于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那么他是做好思想準備的,用生命來捍衛人格的尊嚴。
沃爾夫岡·阿瑪迪亞斯·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奧地利薩爾斯堡,是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4歲開始作曲,8歲完成第一部交響樂曲,12歲寫下第一部歌劇。他的作品中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最為著名。1791年12月5日,35歲的莫扎特貧病交加,在維也納悄然離世。
莫扎特被譽為音樂神童。六歲時就在父親的帶領下,和十歲的姐姐安娜一起漫游整個歐洲大陸巡回演出。一直到了十年后,莫扎特才回到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里擔任首席樂師。然而曠世奇才莫扎特在大主教眼中照樣不過是一個奴仆。他不得不像海頓那樣,每天在前廳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隨時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責辱罵,甚至嚴厲的懲罰。面對這樣不公平的際遇,獨立不羈的莫扎特再次外出旅行演出,希望能找到一個落腳之處,永遠離開薩爾斯堡。令人意外的是,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寵兒此刻竟四處碰壁。莫扎特發現,一個關于天才的神話正在世俗社會各種復雜的原因里消逝,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薩爾斯堡。這時候等待莫扎特的自然是更為難堪的處境,他不得不最終與大主教公開決裂,毅然辭職,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正如他給他父親的信中寫的那樣,他知道這樣的抉擇意味著艱辛、饑餓甚至死亡。
莫扎特與格魯克、瓦格納、威爾第并稱為歐洲歌劇史上四大才子,與海頓、貝多芬一起為歐洲交響樂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他的《安魂曲》也成為宗教音樂中的一部杰作。據電影《莫扎特傳》里演繹,這部杰作的誕生竟然始于一個“對手”的陰謀。
1782年,帶著一顆自由的心,莫扎特來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初來乍到,他的絕世才華就引起了宮廷樂師安東尼·薩列里的強烈嫉妒,薩列里一心要毀滅這個強大的“對手”,一場災難由此開始。以薩列里為代表的一族權勢千方百計排擠莫扎特,莫扎特的作品要經過由薩列里與另外兩人組成的評審團來評審,天才創造的作品被庸才肆意刪改,甚至難以上演。莫扎特除了精神上遭遇的打擊,還陷入了無法掙脫的冷落和貧困。莫扎特的一個朋友回憶,那時候在寒冷的冬天,衣著單薄的莫扎特與妻子常常在清冷的房間里相擁跳舞,彼此取暖。
就是在這樣的困境里,莫扎特還能發出孩子一樣的笑聲。他的笑聲猶如天籟,干凈透徹,直抵心扉。都說莫扎特的音樂非常優美和歡樂,我很難想象,生活在絕境的莫扎特如何還能創作出那樣優美的旋律。
為了讓莫扎特加快死亡的步伐,薩列里決計讓正在喪父之痛中的莫扎特創作一部《安魂曲》,他料定這將成為莫扎特自己的“安魂曲”。一個陰森的夜晚,沉浸在悲傷中的莫扎特家里迎來了一位面戴酷似莫扎特父親的面具人,來人告訴莫扎特,請他創作一部《安魂曲》,他將獲得不菲的報酬。窮困潦倒的莫扎特驚嚇之余,答應了來者的要求。
那是怎樣令人傷感的一個夜晚呢?妻兒不在身邊,病臥床上的莫扎特在黑暗中,極度虛弱的他大汗淋漓,已經無法親手寫下樂譜,而來此打探虛實的薩列里儼然是他的知己,坐在床邊為他執筆記譜。莫扎特像往常那樣,一邊投入地沉醉在音樂創作的專注里,一邊發出那種令人憐愛的笑聲。當清晨最初一縷溫暖的陽光終于來臨,莫扎特身上那件雪白的襯衫已被汗水濕透,《安魂曲》完成了,莫扎特也永遠離去了。
那縷稀薄的陽光應該來自莫扎特的心靈深處,否則他如何能以虛弱的力量來抵御強大的權勢。他用最后的堅強,向人類證明了精神的強大。
最近從女兒嘴里聽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詞匯:臭皮。大概是新新人類們形容面部表情的詞匯,大意應當是“臭臉皮”。什么樣的“臭臉皮”呢?她說起這個詞的時候是講到一個“大人”的行為舉止,冷漠孤傲,憤世嫉俗,如討債的冤家、厭世的怨婦。當然女兒不會說這樣多,她只說,就你們大人常有的那種表情。我說,是類似苫大仇深吧?她嘿嘿一笑,說就是就是。
于是走在街上我開始留意迎面而來的路人,尋找“臭皮”。“臭皮”們兩眼空洞、嘴角僵硬,那么多沉重的臉孔讓我感到壓抑和窒息。從臨街的櫥窗望去,我悲哀地發現自己真的老了,因為我那么清楚地看到,櫥窗里的那張臉孔如此“臭皮”。
那一個穿著紅色衣裙的女孩子,十八歲,像我女兒一樣的妙齡少女,此刻正與我走在一起。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她干凈的雙眸、單純的笑靨。她臉上淡淡的紅暈緣自她健康的心靈、清新的肺部滋養,她輕快的腳步緣自她涉世未深,心無城府的力量,她羞怯的微笑則是因為她常常想到了那么美好的愛情。而我充滿擔憂,這花兒一樣的女孩子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一定會吃虧的。我想告訴她很多關于人生的經驗,我希望她能夠避開那些麻煩,少走一些彎路。比如處世,比如友情,比如愛情。她的回答跟我女兒如出一轍:那是你們大人的看法。最終仍是我妥協,我無可奈何地說,那么你該吃的苦,該受的罪,你自己去經歷吧。
她前進的路上,一定會布滿荊棘和陷阱。我的經驗對她毫不起作用,她才不懼怕呢!因為她擁有年輕的勇氣。
她腳步輕輕,走得那么暢快,棄我于茫茫人海。那一個曾經的我,在哪里丟失了?
誰說過,少年不讀《水滸》,老年不讀《三國》。據說是因為少年年輕氣盛,讀了《水滸》會引起很多沖動的想法;老年不讀《三國》,則因為那里面有太多計謀,讓晚景更添悲涼。我不禁想問,千百年來,中國人都活得如此沉重,苦難究竟來自哪里?
郎成平在談到中國文化長什么樣時,說《三國演義》是一部以“術”為主的鉤心斗角的大作,《紅樓夢》書中所描繪的就是妻妾丫環之間鉤心斗角的“術”,《孫子兵法》則是一本以講“術”為主的、充滿各種陰險狡詐計謀的書。中國文化傳遞給世界的,多是一個“術”的傳播,而且這個“術”是帶有非常強的心機在里面。所以在外國人的心目中,中國這個巨人就是《孫子兵法》等等的主體,就是一個以“術”為主的主體。
那么,我們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生活在一張布滿“術”的天空下。我們所接受到的外界信息,或多或少夾帶著關于“術”的最初教育。在這樣日復一日的浸潤下,我們終于練就得精明老到,幾乎一眼就能看清別人的虛偽與欺騙,卻看不清自己的內心。我們學會把真實包裹在心里,這樣的人生如何能不苦澀?
十八歲,我第一次坐到我的辦公桌前,忐忑不安地看了一眼對面的“老師”。我這樣尊稱她,是因為她至少年長我二十歲,我不能叫她阿姨,那樣把她喊老了,怕她不高興,喊姐姐,又顯然不太合適。我后來發現很多人面對這種情況都會選擇這樣一個稱呼,又委婉又尊敬又避開了尷尬,顯然也有“術”的成分。她高大而豐腴,臉色紅潤,滿頭卷發,給人一種優越感。她老公是一個部門的老總,所以她家境優裕,屬于有權有勢的那種,連單位上的領導在她面前也顯得有些謙和。那時候我們常常在辦公室吃午餐,我見她煮面條,總不會忘記放一個雞蛋到里面,還有從家里帶來的鹵雞腿之類的,偶爾還有一點小酒淺酌。不過一頓面條,被她吃得很是豐富。興致一來,她就跟我聊上幾句貼心話。她說,女人要學會裝憨,不然就要自討苦吃。男人他媽算什么,我家那個人我從來不管他,他愛走就走,愛回就回,醉在門口我都不會扶他進屋,裝不曉得,等他在樓梯上睡他的。她在跟男人的戰斗中,如此超脫,讓年輕的我匪夷所思。
若是真愛,何以能如此放輕?若不是真愛,又何以還耗在一起?難道陰魂一樣的“術”在生活中真的無處不在?
有天突然想起了她,對她竟有幾分掛牽。早聽說她終于還是離婚了,跟女兒生活在一起。那么一個很懂得“術”的女人,還是沒能穩住大局,活出圓滿,一個沒有了力氣的女人,是否還像從前那樣堅強?
記得她說過人生就是一場戰斗,那么在這場戰斗中,也許我們該感謝“術”。“術”教會我們怎樣運籌帷幄、突出重圍。也許該憎恨“術”,否則我們又哪至于活得如此沉重,落得一張“臭皮”布滿“術”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