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商務越來越成為商務往來中重要的交易方式。我國學者對電子商務的概述如下:電子商務是指交易當事人或參與人利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主要是因特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所進行的各類商務活動,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
電子商務具有無紙性、隱匿性、虛擬性、開放性、無址性等特點。按照服務的領域范圍可將電子商務分為四類:企業對消費者(B2C)、企業對企業(B2B)、企業對政府機構(B2G)和消費者對消費者(C2C)的電子商務。據專家預測,進入2010年,全世界國際貿易將會有1/3通過網絡貿易的形式完成。
電子商務中賴以課稅的基礎實物流程的流失,產生了一系列的稅收難題。一是對納稅主體、課稅對象性質、納稅時間等的認定變得困難;二是跨地區、跨國界的交易影響以屬人原則和屬地原則為基礎進行稅收的實施;三是中介者的消失,使分攤于中介者的稅基可能喪失;四是電子憑證容易修改,而且納稅人可以采用雙用戶密碼和超級密碼保護隱藏信息,這些都給稅收稽查帶來難度;五是跨國公司避稅日益嚴重。跨國關聯企業通過轉讓定價、轉讓利潤、在避稅地建立基地公司等方式逃避國內稅收。
世界各國對電子商務的稅收問題觀點不同。美國推行的是電子商務免稅政策,也得到了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支持。加拿大和荷蘭的稅收專家提出,以在互聯網上傳輸的和由網絡用戶接收到的計算機數據信息單位“比特”的量為計稅依據,征收一種“比特稅”。這種方法受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因為它對所有數字產品無區別對待征稅的方式不符合稅收中的“公平原則”。德國稅務工會主席迪特·昂德拉采克曾透露,因無法控制眾多的企業通過電子商務完成交易,聯邦財政部每年損失稅款近200億馬克。我國前國家稅務局局長金人慶指出:為保護稅制的權威和公正性,出于稅收中性原則和發展中國家稅收管轄權利考慮,我國將不會對日益發展的電子商務實行免稅政策。
面對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中體現出的稅收征管問題也亟待解決,具體實施建議如下:
一、完善立法是重中之重。《電子簽名法》的實施,是將合同范疇向虛擬網絡的延伸,也為針對電子商務完善立法做了很好的鋪墊。結合電子商務特點,應完善稅收領域的相關概念,明確其內涵和外延。修改、完善、補充各稅種中不適合電子商務發展的條款。完善《會計法》、《稅收征管法》,確認稅務機關對于納稅人的電子交易數據、用戶信息的稽查權,并為納稅人保密。同時完善針對電子商務偷稅漏稅行為的處罰制度。
二、構建完善的電子化稅收征管體系。構建統一的納稅人識別號,電子賬號必須實名,并經稅務機關登記;稅務機關在企業網絡服務器上設置具備跟蹤功能的征稅軟件;確立電子賬冊和電子票據的法律地位,推行電子發票。電子交易完成后,用電子郵件形式將電子發票傳遞到銀行,并根據電子賬號進行結算。
三、建立完備的納稅監管系統。構筑包含電子稅務局、電子海關、電子工商、金融機構、公安、社會信用機構等部門組成的監管系統,并加強對ISP(網絡接入服務商)的監管。同時實行企業財務軟件的備案制度,使用財務軟件的企業有義務提供用戶密碼以及用戶信息。
四、加強稅務機關的網絡建設,構筑電子稅收平臺,開發適合電子稅收的軟件。培育兼備電子商務和稅收技能的專業人才,多渠道培訓基層征收分局針對電子商務的稅收技能。
五、尊重國際差異,加強國際溝通。積極參與國際間有關電子商務稅收問題的探討,加強國際間稅務機關的合作,杜絕國際避稅現象。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煙臺研究院)